《城市的勝利》:在生鏽之前,美國「鐵鏽帶」是怎麼出現的?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不應該把城市衰退完全歸因於政治,但政治措施失當通常是「鐵鏽地帶」衰微的原因之一。或許最常見的錯誤是以為多蓋點住房、壯觀的辦公大樓或眩目的高科技大眾運輸系統,就能讓這些城市景氣回春。這種錯誤來自於一般人普遍將城市當成建築物,而忽略了城市實際上是一群人的結合。
文:愛德華・格雷瑟(Edward Glaeser)
底特律艾姆赫斯特街(Elmhurst Street)與羅莎公園大道(Rosa Parks Boulevard)的轉角處,感覺與紐約第五大道相差甚遠,你甚至覺得這裡不像是美國的大城市。雖然這個路口位於底特律市中心,但絕大部分附近的土地都是空地。聖經浸信會是路口唯一的一棟建築物;窗戶用木板封住,電話也打不通,顯示這間教會沒有多少信眾。
沿著艾姆赫斯特街走下去,你會看到十一棟低矮的住家;其中有四棟空無一人。還有兩棟公寓大樓,其中一棟住不到三分之一,另一棟則完全是空的。其他還有十處左右的空地與一處停車場,空曠的地面原先還矗立著住家與公寓大樓。這個地區儘管看起來一片荒蕪,還是讓人覺得相當安全,因為人實在太少了,構不成什麼威脅。開闊的空間使這個區域看起來宛如鬼鎮,底特律過去的鬼魂似乎悲嘆著這座曾是美國第四大城的苦況。
從一九五○年到二○○八年,底特律失去了一百萬以上的人口——占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五十八。今日,底特律有三分之一的市民生活在貧困中。當地中等家庭的年所得約是三萬三千美元,大約是全美平均的一半。二○○九年,該市失業率是百分之二十五,比美國任何大城市高了九個百分點,而且是全國平均的二點五倍。二○○八年,底特律有全美最高的謀殺率,大約比紐約市高了十倍以上。許多美國城市在二○○六年到二○○八年間房價大跌,但底特律比較獨特,它在前十年的景氣中房價不見飆漲,但在金融危機後卻「跟著」跌了百分之二十五。
底特律的衰退是極端的,但不是只有它。美國在一九五○年的前十大城市,有八座至今已喪失了至少六分之一的人口。從一九五○年以來,美國的前十六大城市有六座,包括水牛城、克里夫蘭、底特律、紐奧良、匹茲堡與聖路易斯,至今已喪失一半以上的人口。在歐洲,像利物浦、格拉斯哥、鹿特丹、不來梅與維爾紐斯(Vilnius)這些城市,人口也遠不如過去。工業城市的時代已經結束,至少在西方是如此,往日的榮景一去不復返。部分製造業城鎮努力想從製造商品轉變成生產觀念,但絕大多數還是持續緩慢地衰微下去。
然而,我們不應該把民眾從「鐵鏽地帶」出走的現象視為對城市生活的控訴;這些製造業城市之所以衰頹,是因為它們拋棄了城市生活最具活力的特徵。古老商業城市如伯明罕與紐約,它們專注於發展技術、小企業以及與外在世界維持緊密連繫。早在曼徹斯特紡織廠生產出第一卷布匹,以及底特律的裝配線出廠第一部汽車之前,這些特徵已讓這些商業城市獲得成功;而在今日,這些特質也促使城市繁榮。工業城市不同於古老的商業城市,也不同於資訊時代的現代大都會。工業城市的大工廠雇用了數十萬名技術相對較低的工人。這些工廠自給自足,孤立於外在世界,它們與世界的唯一連繫是提供全球大量廉價而規格均一的商品。
這種模式非常適合用來解釋西方這一個世紀的發展。底特律的車廠提供高薪給數十萬名員工,但過去五十年來,擁有許多小企業的地區卻比大企業壟斷的地區發展得更為迅速。擁有技術的城市比教育程度較低的城市來得成功,而底特律的成年人只有百分之十一有大學學歷。民眾與企業紛紛離開寒冷的中西部,移往較溫暖的地區。「鐵鏽地帶」中有一些城市,最早就是憑藉中西部的水路發展起來。工業的多樣性要比單一的製造業更可能成長,而底特律無疑是單一工業城鎮的代表。
我們不應該把城市衰退完全歸因於政治,但政治措施失當通常是「鐵鏽地帶」衰微的原因之一。或許最常見的錯誤是以為多蓋點住房、壯觀的辦公大樓或眩目的高科技大眾運輸系統,就能讓這些城市景氣回春。這種錯誤來自於一般人普遍將城市當成建築物,而忽略了城市實際上是一群人的結合。
要讓這些城市重生,必須完全放棄它們原先的工業模式,就像蛇類蛻皮一樣。城市要成功改造,蛻變的過程必須徹頭徹尾,讓人完全忘記它原本是座工業城市。最晚到了一九五○年代,紐約的製衣業已成為美國最大的製造業中心。它雇用的工人比底特律的汽車產業多了五成以上。美國的工業革命其實始於大波士頓地區,但現在沒有人將波士頓與煙囪聯想在一起。這些城市重新回到它們在工業化之前的根源,也就是商業、技術與企業家的創新精神。
如果底特律以及與它類似的城市想東山再起,它們應該學習前工業化與後工業化時代大城市的優點:競爭、連結與人力資本。「鐵鏽地帶」想重生,必須與晚近的過去決裂,因為那只為它們留下大量乏人問津的住房、由少數大公司支配的單一大型產業,以及問題叢生的地方政治。在這些城市近來的歷史背後,埋藏著一段具有啟發意義的老故事,不僅充滿連結與創意,而且可以做為改造的基礎。想了解底特律的困境與潛力,我們必須拿它的偉大與悲劇歷史和其他城市的故事比較,像紐約就是一座成功克服工業衰退的城市。

「鐵鏽地帶」是如何興起的?
底特律這個地名是法文「海峽」的意思,與紐約、芝加哥一樣,一開始是水路貿易中心。一九○○年,美國前二十大城市都位於主要水路上。水可以減少阻力,數千年來,人類一直把船視為運送貨物的最佳工具。紐約的興起完全仰賴其優越的自然條件:天然良港,有較深的大河經過,位置接近美國東海岸的中心點。底特律原是法國人建立的堡壘,它位於高地,可以俯瞰連接伊利湖(Lake Erie)與西邊大湖區的河流最窄處。狹窄的距離使法軍指揮官安東尼・凱迪拉克(Antoine Cadillac)能夠用槍砲控制水路交通,日後,這裡的地形也讓底特律成為美加之間偷渡私釀威士忌的理想地點。
Tags:
休閒路跑最佳拍檔!跑步教練的百搭經典推薦──adidas史上最輕Ultraboost Light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didas推出經典跑鞋Ultraboost Light,將品牌經典BOOST中底科技再進化。本次邀請專業跑步教練實穿評測、細緻分析,帶您深入認識BOOST能量膠囊與各種跑鞋科技如何引爆能量,賦予它極致緩震性、舒適度與腳感回饋。
現代社會中,養成運動習慣、追求健康永續的生活,已成為許多人理想生活的想像。若仔細觀察,當清晨太陽沿著建築稜線緩緩升起,就能看見不少人換上輕便服裝,在健身房、公園或是馬路上,展開屬於自己的慢跑行程。不過,隨著越來越多人加入跑步運動的行列,網路上也越來越多關於「怎麼挑選適合自己的跑鞋」的討論。看著市面上從品牌、機能到產品定位琳瑯滿目的跑鞋產品,隨便一數都可以區分出十幾種類別,細緻的產品分類也反應出跑鞋多樣的使用情境。究竟跑步入門的初學者在選擇跑鞋時需要注意哪些部份呢?
談到跑鞋的挑選,這次我們邀請曾帶領過上千位跑步學員的跑團教練梁哲睿(Jerry),來和大家分享挑選時的細節與觀念,「不過就跑步入門者而言,從外型是否對眼、機能泛用與否,其實就能夠挑選出一雙適合於日常、運動場景來回轉換的全方位跑鞋。」哲睿教練說。這次,教練將從他多年的經驗出發,分別從中底科技、跑鞋性能、應用情景等不同角度,為大家體驗評測近期由adidas推出的經典跑鞋──史上最輕的Ultraboost Light!

BOOST科技10週年:承襲經典再「勁」化
「你實際上手,第一個感覺是變輕了。」哲睿教練說。Ultraboost Light不只是歷代Ultraboost中最輕的一雙,也是adidas十年來各項跑鞋科技的心血結晶;其中,一顆顆酷似保麗龍的能量膠囊「BOOST顆粒」,更在這一代迎來輕量、回彈的全方位突破。關於BOOST科技的發展歷史與創新效能,這篇讓你一圖看懂adidas Ultraboost Light打造輕盈腳感的秘密,可以讓大家更深入了解BOOST科技的迭代歷程。
話說回來,10週年的「Light BOOST」技術到底多厲害?首先得從Ultraboost系列的中底談起。「從Ultraboost 21開始,它就變成這種超胖的加厚中底。」哲睿教練分析,「BOOST顆粒增量加厚有效提升了腳掌落地後的緩震與支撐性能,但也讓整體跑鞋的重量及存在感受到不小影響。」不過,這一代的Light BOOST減輕了30%的重量,讓Ultraboost Light同時保留極厚中底的Q彈效能,又不會造成雙腳的負擔,大幅降低長跑後期跑鞋的存在感,讓跑者能更加專注於步伐、配速與呼吸節奏,提升非常有感。
另一方面,Ultraboost Light和過去Ultraboost系列強調緩震和舒適有些不同,Light BOOST技術在輕量化的同時還提升了4%的回彈性,明顯提升中底回彈的推進效果,就像在緩震的同時稍稍推你一把,讓腳跟有種被「往前帶動」的循環感受。再搭配使用Primekint+技術針織的細緻鞋面,整體跑動的腳感不只極度貼合腳背,更舒適包覆所有種類的腳板輪廓,創造輕盈穿戴感與傑出的緩震、回彈效果。

經典就是無畏挑戰:細數Ultraboost Light細節表現
除了中底技術的進化,Ultraboost Light在輔助機能方面也透過其他項目的突破,證明了它作為經典跑鞋的底氣。首先,adidas更新了鞋底上的L.E.P.抗扭系統,將原先放置於中底內層的彈性塑膠片由X型轉為U型,連貫落腳後的支撐性與回彈力道;接著,再透過「船型」的外觀設計,仿造船底圓弧狀的力學設計製作鞋底,讓外觀顯得圓潤討喜,還能藉由鞋型的自然滾動,提供跑者下一步的推進感,讓跑者不需要為穩定腳踝而分心,踩穩漫漫長路上的每一步。

這一代Ultraboost Light依然使用Continental™馬牌橡膠作為大底材質,並透過豆莢式的重點貼法,針對雙腳離地之前實際使用到的摩擦點加強。如此一來,既能減輕整體重量、又能維持跑動時前掌的抓地力,維持與前代相同的推進效果,並達到整體輕量化的目標。

應用場景隨心所欲:亮色搭配、低調穿搭都適合
挑選跑鞋重要的可不只是性能,還有一個生活層面的喜好考量──外觀。「因為外觀會很直接的決定,我會不會想要這雙鞋。」哲睿教練說。無論鞋子的性能再好,如果跑鞋外型本身不對眼,不管功能性再好,還是有很高的機率在挑選跑鞋時被排除──因為就是不喜歡嘛。
但說到這裡,我想熟悉adidas的鞋友們可以肯定地說,Ultraboost系列的鞋款不太會在這關敗下陣來。除了圓潤討喜的鞋型以外,配色也是Ultraboost Light最吸睛的亮點。
這次Ultraboost Light推出多款配色,其中主打色款「活力紅」以高亮度的白橘配色亮相,非常適合作為平常休閒穿搭的單品搭配,增加整體穿著層次感;或是像經典純色系鞋款,adidas也別具匠心加入螢光色點綴,讓本來低調的外觀多了些亮點。
「我常常裡面穿一些運動用的機能服飾,外面就是一般日常穿的衣服,鞋子就搭配它,這樣不只上下班切換方便,而且它也像是你穿搭的第二主角,既不會給別人『你是來運動』的休閒印象,也不會過度正式而失去骨子裡身為跑者的運動氣質。」哲睿教練分享。

極輕超彈、舒適無感,適合休閒入門跑者
「一雙好的跑鞋應該會幫助你、輔助你,讓跑者只需專注在這一步和下一步上面。」這是哲睿教練認為一雙「好的跑鞋」所應具備的條件。當我們將這些條件對應在Ultraboost Light上,便會發現無論緩震、包覆、輕量化及推進感受等,它都有滿全面的平衡性;甚至其亮眼的外型及應用場景的多元性,還為它增添許多便利之處,不只可以搭配日常穿搭,也可以拿來作輕度訓練,提供支撐、推進、抗扭轉等性能支持,滿足種種跑步運動所重視的訴求。
訪談最後,哲睿教練再一次細數Ultraboost Light的超強「輕」功:
- 單位密度減輕30%的Light BOOST顆粒帶來前所未有的輕盈腳感。
- 跑鞋科技革新減少10%的碳足跡,讓Ultraboost Light成為減輕地球負擔的環保跑鞋。
- 外型時尚亮眼、配色活潑吸睛,情境切換隨心所欲。
- 重量輕盈、支撐穩定、抗扭回彈,泛用性能適合剛接觸跑步,或是想入門的跑者。
「如果今天你只有一雙鞋的預算,我推薦這雙鞋子,它的泛用性對跑步入門者而言就是非常好的選擇。」哲睿教練誠懇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