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轉向》序言:講述一則少有人知,但不折不扣屬於文藝復興的故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尋獲一本失落已久的書,原不是件值得大驚小怪的事。但在這起事件的背後,卻隱含著各種關聯。這場發現行動不僅滿足了傑出書籍獵人的生命熱情,也讓他在無意間,在完全不了解發生了什麼事的狀況下,促成了現代世界的誕生。
一千年後,當《物性論》重現人世時,它所提到的宇宙起源觀點,亦即宇宙是無窮空間中的原子衝撞而成,似乎仍讓人百思不解。然而,這些在一開始被視為不敬神明的愚蠢說法,如今卻成為理解整個世界的理性基礎。這裡重要的不只是我們在古代經典中驚訝地發現了現代元素(值得一提的是,希臘與羅馬經典確實形塑了現代意識,但這些作品絕大部分已從我們的大學課程中刪除)。或許更令人吃驚的是,從《物性論》的每一頁都可以清楚看出,書中的科學世界觀(世界是由無垠宇宙中隨機移動的原子構成),其實是源自於作者的驚奇感。然而,令盧克萊修驚奇的並非諸神或惡魔,亦非來世的夢想;這股驚奇感來自於他發現構成人類的物質,與構成星辰、海洋、萬事萬物的物質完全一樣。而這層認識也形成了盧克萊修思索人類應如何生活的基礎。
以我來看,而且不只我這麼想,在上古時代以後的文化裡,最能反映盧克萊修對美與愉悅的執著,並且認為這樣的執著是正當且值得堅持的人性追求,就是文藝復興。這股追求不僅限於藝術層面,它也形塑了宮廷的服飾與禮儀;聖餐儀式的語言;日常用品的設計與裝飾。這股追求表現在達文西的科學與科技探索,伽利略明晰的天文學對話,培根充滿野心的研究計畫,胡克的神學。它在本質上是反思的,因此這些成果似乎與審美的野心大相逕庭。如馬基維利對政治策略的分析,雷利對蓋亞那的描述,或伯頓對心理疾病的百科全書式敘述,這些反思性的成果產生了最強烈的愉悅。但文藝復興的藝術,例如繪畫、雕刻、音樂、建築與文學,仍舊極致展現出對美的追求。
我特別偏愛莎士比亞,過去如此,現在依然如此。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文藝復興這場大規模的文化運動是一顆光彩奪目的寶石,那麼莎士比亞的成就只是這顆寶石上的一道美麗琢面。在這顆寶石之上還有阿爾伯蒂、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阿里奧斯托、蒙田與塞萬提斯,以及其他數十位藝術家與作家。這場文化運動擁有許多彼此交織卻又相互衝突的面向,但如果你願意逐一理解,不難發現這些面向全具有驚人的創意與活力。這股勃發的生命力甚至延伸到許多以死亡的勝利為主題的文藝復興作品上。因此,與其說《羅密歐與茱麗葉》末尾的墳墓吞噬了這對戀人,不如說它使兩人愛的見證得以流傳後世。四百多年來,許多觀眾癡迷於這部劇作,從這點來看,茱麗葉的確得償所願:羅密歐死後,黑夜帶走了他
將他分散成無數的小星星
將夜空妝點得如此美麗
世人將從此愛上黑夜。
(第三幕第二場,22-24)
文藝復興擴大了美與愉悅的內容,使其更加豐富,從生命的讚頌,到死亡的思索,不僅強調造物之美,也重視事物毀滅的意義。這種傾向一一反映在當時的作家與藝術家身上,蒙田孜孜不倦地思索萬物的流轉變遷,塞萬提斯記錄筆下那位瘋狂騎士的生平,米開朗基羅描繪剝下的人體皮囊,達文西的漩渦素描,卡拉瓦喬充滿憐愛地注視基督髒汙的腳底。
文藝復興是這場變化的開端,數世紀以來對好奇心、欲望、個別性設下的重重限制,在這個時期開始受到衝擊,此後人類開始將注意力轉向物質世界,並且更進一步地探索自己的身體。這場文化轉變非常難以界定,它的意義也充滿爭議。然而,你只需在錫耶納欣賞杜喬〈莊嚴的聖母〉中登上王座的童貞女,以及到佛羅倫斯欣賞波提切利的〈春〉(這幅畫顯然受到《物性論》的影響,這點並不令人意外),相信當下就能輕易獲得領悟。在杜喬華麗的祭壇裝飾中(大約完成於一三一○年),天使、聖人與殉道者的目光全聚集於畫的正中央,莊嚴肅穆的氣息,穿著深色袍服的聖母,懷裡抱著聖子,兩人凝視前方,神情神聖而專注。
在〈春〉中(大約完成於一四八二年),古老的春神一起出現在綠意盎然的樹林裡,她們不約而同地擺出律動的姿態,顯示春日的降臨,大地再度恢復生機,不禁讓人想起盧克萊修的詩作;「春天到來,長著翅膀的小信差引領著維納斯,母親芙蘿拉緊跟著西風之神澤菲洛斯。只見澤菲洛斯在前方開路,每到一處,便遍撒豐富的色彩與香氣。」文化轉變的關鍵,不僅在於文藝復興藝術家重新燃起對異教神祇的強烈熱情,以及對古代神話豐富意義的興趣,還在於動態世界觀的再次抬頭。這種世界觀在過去受到輕視,如今卻因為它的稍縱即逝、它的情欲能量,以及它的瞬息萬變,而使人重新領略它的美好。
雖然文化的變遷在藝術作品裡表現得最為明顯,但世界觀與生活方式的轉變,絕不僅限於審美層面,它也表現在思想領域的大膽創新上,例如哥白尼與維薩里、布魯諾與哈維、霍布斯與斯賓諾莎。這場轉變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放棄以天使、惡魔與非物質原因來詮釋世事,轉而在俗世的有形事物中尋找因果;了解人類與萬物一樣,都是由相同物質構成,都屬於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從事實驗,不擔心這麼做可能侵犯上帝處心積慮保守的祕密;質疑權威與挑戰既有教條;為追尋愉悅、為遠離痛苦尋找正當理由;想像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之外,還存在著其他世界;認為太陽是無窮宇宙中唯一的恆星;過著合乎倫理的生活,不認為死後有獎賞與懲罰;沉思冥想,不擔心靈魂死亡的問題。簡言之,我們可以套用詩人奧登的話,要在這個生命有限的世界裡找到足夠的意義,「雖然不容易,但不是辦不到」。
Tags:
超越運動場上的勝利,定義屬於自己的成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運動競賽中,總有站上頒獎台、榮獲金銀銅牌的高光時刻,但每每在賽事裡,即使遭逢意外受傷,仍要堅持運動精神、完成比賽的運動員們,也值得獲得全場觀眾們的熱烈鼓掌。場外勿以一時成敗論英雄,成功應由運動員自己來定義。如同Nike秉持Just do it的精神!鼓勵大眾全力以赴、放手一搏,何謂成功?將無所定義!

0.03秒,對日常生活中的你我,可能只是一個彈指的瞬間;解鎖手機的指尖滑動,可能都遠多於這剎那。但對於2023年成都世大運游泳賽道上的台灣選手王冠閎來說,這卻是奪得金牌或銀牌的差距。在200公尺蝶式的決賽中,與日本選手寺田拓未僅有0.03秒的差距,王冠閎以1分55秒69的成績奪下銀牌,也為接下來的亞運增添信心。無關排名,王冠閎在賽事中的全力拼搏,更值得所有人鼓掌喝采。事實上,從甫落幕的世大運,到即將登場的2023年杭州亞運,甚至延續到眾所期待的2024年巴黎奧運,贏與輸或許是運動場上寫實的成功象徵,但無論是否如願奪牌,展現竭盡所能對勝利渴望的運動員,或許更值得人們的尊敬與鼓勵。
個人的成功 需要時間來累積

逐漸受到國人關注的田徑場上,陳奎儒肯定是引起熱議的體壇新星。在2017年台北世大運的男子110公尺跨欄項目中,跑出了13.55秒的成績,不僅奪得銀牌,更打破全國紀錄。隔年2018雅加達亞運再以13.39秒紀錄突破自己樹立的全國紀錄,睽違48年由台灣選手拿下男子110公尺跨欄銀牌。但你可曾想過,幼年時的他曾需穿鐵甲衣、輔助器來協助正常行走。
陳奎儒身旁的訓練團隊成員們,總是會給予他「一直很努力地在進步」的評鑑,他也曾在媒體訪問中說道:「從小到大我都不是最好的,因為不被看好,所以每次我都想做到最好。」如鐵一般的意志,逐步精進、超越輸贏,達成看似不可能的目標,讓陳奎儒終能踏上東京奧運的最高殿堂,與美國、牙買加的頂尖選手們同場競爭。

「雖無法改變家庭環境,但我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拳擊甜心黃筱雯,從小父母離異、父親更多次吸毒入獄,仰賴爺爺開計程車扶養長大,接觸拳擊運動後,靠著自己的雙手,擊敗原生家庭的束縛,扭轉自己的命運,在東京奧運一舉奪銅,在2023年世錦賽更拿下第二面金牌。
無論在田徑場、拳擊場上的運動員們,即使有場邊教練與支援團隊的陪同,仍是需要一人扛起身心靈的龐大壓力。成功絕非一蹴可及,一時的輸贏並無法定奪每一位運動員的成就,因為往往在跌倒之後的重新邁步前進,步伐會更加地堅毅有力,運動員背後的故事也將更加的立體、鮮明而耀眼。
大我的勝利 不受限於運動場上
近年來,從持續吹起熱血旋風的HBL高中籃球聯賽,以及2023年成都世大運中華男籃締造隊史新猷的第11名佳績,加上赴日參加世界大學籃球系列賽,擊敗美國NCAA一級球隊與地主日本白鷗大學球隊的政大雄鷹籃球隊,再看到因COVID疫情睽違三年重啟的威廉瓊斯盃籃球邀請賽上,中華藍和中華白兩隊的拼搏表現,都讓台灣民眾們重拾起對於籃球運動的熱愛。在球類運動的團隊項目裡,成敗或許會因個人如英雄般的表現而影響輸贏,但藉由團隊凝聚眾志成城的力量與態度,更可讓球隊中的每一位球員都互相砥礪與交互成長,所展現出共好、共榮的團隊精神遠比隊伍能否奪牌的成果還更值得我們感動與學習。

另一方面,步出競技場外,運動員也能夠在社會中發揮其影響力,藉由不同方式來啟發更多新世代,感受運動的正向力量,進而創造更好的社會良性互動,這何嘗不也是一種運動的勝利呢?空手道競技場上的「小清新」文姿云,就曾在Nike與Teach For Taiwan團隊的邀請下前往花蓮,陪伴當地8所偏鄉小學的62位學童們,擔任一日老師,親自寫教案、帶領學童們上課、進行分組競賽,而文姿云也希望透過個人對於空手道運動的執著及拚勁,讓更多孩童們能體驗運動精神的重要性,進而對自我人生產生更多的決心與動力。
而身為中華男籃主控的陳盈駿,如同他控球後衛的角色,在籃球場外更是完美的詮釋「分享」的精神。陳盈駿攜手Nike,以他的生活口號「Have a nice Ray」,走訪偏鄉從事公益活動,透過籃球運動,教育基層孩童,更分享身為籃球運動員會面臨的挫折與挑戰,鼓勵偏鄉孩童勇於挑戰自己不設限。讓運動的成功定義不僅侷限場上的勝負,反而將運動的精神扎根全民心中,亦是一種廣義的勝利。
屬於未來的勝利,全世界共享

透過運動所彰顯出的成功,更可能是屬於全人類的。馬拉松界知名的Breaking 2計劃,就是一項無關世界排名與競賽輸贏的範例。挑戰人類在體能上的極限,當那1:59:40的紀錄終於達成,勝利並不僅屬於Eliud Kipchoge一人獨享,而是全人類共同努力的成就。
文化上的成就更可以透過運動的表現形式,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23年9月即將舉行的第19屆亞運,首度將Breaking(霹靂舞)列入正式競技比賽項目,同時亦將於2024年首次登上巴黎奧運,體壇人士更積極倡議將其延續至2028年洛杉磯奧運。目前正努力進行亞運培訓的台灣Breaking(霹靂舞)國手孫振就曾表示:「正因有著長達50年的嘻哈文化來支撐,才能孕育出Breaking如此獨特的競技舞蹈,進入奧運殿堂。」

更多女性投入運動領域的未來,也是全球體壇發展上的一大成功。身處變革最前線的全球女性,正重新定義著運動的意義,Nike全球女性品牌副總裁Liz Weldon曾說到:「在過去的50年裡,我們在展現了反叛精神的同時,也引領著進步的方向—Just Do It。我們一直鼓勵世界各地人們只管放手去做。」女性透過競技體育、健身等不同形式的運動,為體壇注入一股充滿靈魂、齊心團結,以及不受框架約束的感動。無分性別族群、人人皆能動起來的下一代,相信必將是運動的一大成功。

運動場上的贏與輸或許是運動成就的光與影,但頒獎台上的光榮僅僅只是一位運動員生涯的驚嘆號。但背後無數動人的運動故事與運動員展現的不服輸的精神,是一個接一個的逗號與未完待續。正如Nike持續支持各領域頂尖好手追求卓越,秉持Just Do It的精神,鼓勵運動員放手一搏,成就屬於自己定義的成功。
漫畫設計:劉若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