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大轉向》序言:講述一則少有人知,但不折不扣屬於文藝復興的故事

《大轉向》序言:講述一則少有人知,但不折不扣屬於文藝復興的故事
波提切利〈春〉|Photo Credit:  Sandro Botticelli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尋獲一本失落已久的書,原不是件值得大驚小怪的事。但在這起事件的背後,卻隱含著各種關聯。這場發現行動不僅滿足了傑出書籍獵人的生命熱情,也讓他在無意間,在完全不了解發生了什麼事的狀況下,促成了現代世界的誕生。

文藝復興何以出現,塑造今日世界的力量從何釋放,對此我們無法以單一理由加以解釋。儘管如此,本書仍嘗試講述一則少有人知,但不折不扣屬於文藝復興的故事,即波吉歐尋獲《物性論》的故事。「尋獲」一詞可說用得恰到好處,我們就以這個詞來為這場開啟現代生活與思想的文化轉變(即上古文藝的復興與重生)揭開序幕。不過,光憑一本詩作不可能造成整個思想、道德與社會的轉變,任何一部單一的作品都不可能,何況是這麼一部數百年來都不准公開討論,一談就會惹禍上身的書籍。然而這本上古作品突然重見天日,確實引起了騷動與變化。

這是一則有關世界何以突然轉向的故事。轉變的起因不是一場革命,不是兵臨城下的大軍,也不是登陸未知的大陸。革命、圍城、發現新大陸,這一連串事件的確有重大的意義,促使歷史家與藝術家以豐富的想像力勾勒出各種令人難忘的場景:巴士底監獄陷落,羅馬遭到劫掠,或西班牙船上衣衫襤褸的船員將旗幟插在新世界陸地的那一刻。然而,這些象徵世界歷史轉捩點的事件其實全是騙局——巴士底監獄幾乎沒關幾個犯人;阿拉里克的大軍不久便撤離了羅馬;在美洲,真正決定命運的行動不是西班牙旗幟在美洲土地上飄揚,而是染病的西班牙水手在好奇的原住民面前首次打了噴嚏或咳嗽。儘管如此,這些例子至少能讓我們擁有鮮明的象徵,但本書關注的時代變遷儘管在各方面影響我們的生活,卻不一定能有如此戲劇性的變化。

關鍵的事件發生在將近六百年前,確切的時間已難以查考,而且地點也位於遙遠偏僻的某間屋內。在這裡,沒有意氣風發的英雄人物,沒有目擊者振筆疾書為後人記錄此事,也沒有天災地變顯示世界將有一番更迭變動。一名年近四十歲,身材矮小、態度和藹但精明謹慎的男子,在圖書館書架上找到一份年代極其久遠的抄本,他對於自己的發現感到十分興奮,並且開始製作副本。整起事件就是如此;但如此就已足夠。

抄本的發現者顯然不是很了解稿子的內容,也無法預見抄本對後世的影響,因為整個過程將歷經數百年的醞釀才能完成。事實上,如果他知道自己即將釋放的是什麼樣的力量,他很可能會猶豫是否要把這部充滿爆炸性的作品從黑暗中喚醒。這名男子手裡拿的抄本,是歷經數百年辛苦傳抄的本子,但已有很長一段時間未曾在外流通,或許連獨自抄寫本子的人也看不懂這本書。經過數個世代,從來沒有人提起這本書。從四世紀到九世紀,這本書只被當成文法書與辭典而偶爾獲得引述,也就是說,它被當成學習拉丁文的參考書。七世紀時,曾經編纂大部頭百科全書的聖依西多祿認為,這本書是氣象學權威。到了查理曼時代,這本書曾短暫受到重視,因為當時突然興起一股閱讀上古書籍的熱潮,一名研究學問的愛爾蘭僧侶鄧格爾曾仔細修訂此書。然而,這股風潮並未讓這本書成為討論的對象或得到傳布,在短暫露臉之後,它再度消失於浪頭,沉入深海之中。現在,經過一千多年的沉睡與遺忘,它再度有了流通的機會。

波吉歐是一名熱心的書信作家,由於他的緣故,才讓這份抄本得以重見天日。他寫信給在家鄉義大利的朋友,交代了事情的始末,可是這封信卻遺失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根據波吉歐與其他朋友的信件重建當時的情況。從我們的觀點來看,這份抄本應該是波吉歐最了不起的發現,但他的貢獻絕非僅止於此,而他的發現也非出於偶然。波吉歐是位書籍獵人,在熱中尋找古代世界遺產的風潮中,他是其中的佼佼者。

尋獲一本失落已久的書,原不是件值得大驚小怪的事。但在這起事件的背後,卻隱含著各種關聯:教宗遭到逮捕與囚禁,異端遭處以火刑,以及文化界突然燃起對古代異教的強烈興趣。這場發現行動不僅滿足了傑出書籍獵人的生命熱情,也讓他在無意間,在完全不了解發生了什麼事的狀況下,促成了現代世界的誕生。

相關書摘 ►《大轉向》:傑佛遜承接了《物性論》這項古代遺產,但方向卻是盧克萊修無法想像的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大轉向:文藝復興的開展與世界走向現代的關鍵時刻》,貓頭鷹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葛林布萊(Stephen Greenblatt)
譯者:黃煜文

時隔1500年,《物性論》的出土改變了人類文明的走向。
從天堂走向人間,從神性轉向理性,文藝復興就此展開。

西元前一世紀,有人提出靈魂是由粒子組成,一個近乎無神論的主張。
西元十五世紀,在基督教掌權的歐洲,此一主張經教廷人員之手重見天日。
就此為後世科學家、哲學家開闢新徑,改變人類命運的走向。

羅馬共和末期,盧克萊修以優美的哲學詩寫成《物性論》一書。書中許多概念和我們的現代生活極為相似,但在那個被神靈包圍的西元前一世紀,極度難以理解且無法被人信任。繼承伊比鳩魯思想的盧克萊修提出:宇宙是由粒子組成,包含靈魂也是,人類沒有比萬物高等,沒有任何事物是不滅的,人只需專注現世、及時行樂。盧克萊修的主張,經過理性思維被壓抑的中世紀,在基督教掌握的歐洲重新出土,可以想見引發多大的衝擊與震撼。更遑論在印刷術發明後,書中的理性思維、原子論、人文精神被傳播開來。隨後的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啟蒙時代一票科學哲學家、文學藝術家都深受影響。還牽動佛洛伊德與愛因斯坦,且透過傑佛遜之手寫入了美國獨立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