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矽谷青年導師Paul Graham給高中生的建言:「不要放棄夢想」應該換成「保持在上風處」

矽谷青年導師Paul Graham給高中生的建言:「不要放棄夢想」應該換成「保持在上風處」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人和高中生唯一真正不同的地方在於,大人「知道」該把事情完成,這個知道的時點,對大部份的人來說,大概是23歲左右。我先讓你知道了這個秘密,所以,幹活去吧。

文:Paul Graham
譯: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矽谷青年導師Paul Graham(PG),有篇寫給高中生看的文章,深度很夠。我多希望我在唸高中、大學時,有機會看到這文章,特別在此摘譯和青年朋友分享一下。


如果能重回高中那個年紀,你會想改變什麼?你會希望當年有人告訴你什麼?

事業有成的人,喜歡告訴別人,「不要放棄夢想」。但這是不好的建言,因為這話暗示你要被某個既定的計劃綁著,很少人可以清楚知道長大要做什麼,更何況,世界變化快速,而且越來越快,一成不變的計劃,並不理想。

他們真正的意思可能是,「不要灰心」,不要認為自己一定做不來別人可以達成的事。人不要低估自己的潛力,眾多勵志的人生故事,多少都是事後諸葛,你把青少年時期的莎士比亞,或是愛因斯坦放在你的學校,他們大概也和你的同學沒有兩樣。但這是很不舒服的想法,因為如果他們和我們沒有兩樣,那是要多努力才達致他們的境界?我們常把天才想成這種超人,因為這樣我們就有理由懶惰,他們就是有這樣特別的地方,所以才成為莎士比亞、愛因斯坦。

並不是說,這世界沒有天才。但如果你有兩個理論解釋他們的成功,其中一個讓你有理由怠惰,那通常另外一個理論才是對的。

雖然我們不要低估自己的潛力,但你也不能覺得只有四呎高的人,只要努力,一樣可以打NBA。因此,「不要放棄夢想」的建言,變成「別人做得到,你也做得到」,但真實世界應該是「和你一樣能力的人做得到的事,你也做得到,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就這樣,我們把一句漂亮無比、簡潔有力的人生建言,變成一長串的廢話。

然而這樣的建言,還是沒告訴你該怎麼做。「和你一樣的能力」是什麼?你的能力到底是什麼?

上風處

很多人建議,你應該想像二十年後,你想要達成什麼成就,再回頭推算你現在需要有什麼。但大部份成功人士,並不是走這樣的路線,相反地,你不應該把自己的未來鎖定,你應該往前看,看現在你做的決定,那一個可以在未來給你更多的選擇。只要你不泿費時間,做什麼不重要。你要做有興趣的事,並且增加你未來可以有的選擇,有了選擇,以後再來好好選。比如說,你上大學,你不知道是想唸數學,還是唸經濟。但你知道,數學可以給你更多的選擇。唸了數學,你可以做很多事,包括唸經濟學研究所,但一旦你唸了經濟,你就不可能唸數學研究所。

滑翔翼是很好的人生比喻。因為沒有引擎,所以滑翔翼不能頂風而飛,如果你在好的降落點的下風處,那你就糟糕了,你會找不到地方降落。所以飛滑翔翼的原則是,保持在上風處。所以,我認為,「不要放棄夢想」的建言,應該換成「保持在上風處」(Stay Upwind)。

但你怎麼知道呢?就算數學是在經濟的上風處,高中生的你,怎麼可能知道?

你不知道,所以才需要你去尋找。看看聰明的人在那裡,想想困難的問題是什麼。和聰明的人在一起有幫助,但有時候,很多人不是真的聰明。這世界太多裝聰明的人了,尤其在大學裡,很多莫名其妙的學門,裝模作樣,讓人以為自己很了不起。要避免被這些假裝聰明的人困惑,最好的方法,就是「解決困難的問題」。

「寫小說」很困難,「讀小說」卻很容易。困難代表擔心,如果你不擔心你的作品會很糟,或是你不擔心你會看不懂你讀的書,那就是不夠困難。有點懸疑總是好的。

所以我要你擔心?聽起來很糟,但其實還好。克服擔心,是多麼愉快的感覺。拿金牌的人,臉上的笑容多愉快,因為他們放心了,所以快樂。當然這不是快樂的唯一方法,只是說,有些擔心,也不錯。

野心

所以在現實的操作上,「保持在上風處」變成「解決困難的問題」。你今天就可以開始。我多希望高中的時候就了解這點。

很多人都想把事情做好,這精神,在現實世界是很強大的力量,但高中生很少運用這力量,因為你們在做一個「假」的事。我高中時,讓我自己相信我的工作是當個高中生,所以我只做好高中生而已。但你要想想「大人」和「高中生」真正的差別,其實不大,最大的差別在於「大人」為自己負責,尤其是智力上的責任。

如果我再回到高中,我會把它當成在「上班」。上班,不是說在學校混混就好,而是像個音樂家,為求生計而去餐廳當服務生的那種「上班」。當我沒在「上班」的時候,我就會做我真正的工作。我問人說,他們對高中的那一點最後悔,幾無例外,他們都說,「浪費了太多時間」。很多人說,浪費時間也沒辦法,因為高中生什麼都不能做。但事情不是這樣的,證據就是,在學校,你很無聊。你八歲時,絕對不會無聊,你只要一直玩玩玩就好。但到了初中、高中,小孩子般的玩,變得無聊了,你其實準備好,可以幹些事了。

不是說和朋友混不好,而是說混,就像吃巧克力一樣,偶爾吃很好吃,但吃多了就會膩。這也就是很多人對高中的感覺,「膩了」。

你也許會說,「我們不只是把功課做好而已,還有很多課外活動。」沒錯,為了升大學,很多人都要做一些不情願,也不困難的事。這是這個腐敗的升學體制的問題,為了讓大學招生辦公室的人滿意,你得做這些事。外面還有很多補習班、代辦在幫高中生。現在你也許覺得,你的工作是成為一個有望唸到好大學的高中生,但你就把你的人生都圍繞在這個無腦的過程,而這個過程,還有一整個產業在鑽漏洞,難怪你會變成酸民,言詞充滿了嘲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