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青年導師Paul Graham給高中生的建言:「不要放棄夢想」應該換成「保持在上風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人和高中生唯一真正不同的地方在於,大人「知道」該把事情完成,這個知道的時點,對大部份的人來說,大概是23歲左右。我先讓你知道了這個秘密,所以,幹活去吧。
文:Paul Graham
譯: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矽谷青年導師Paul Graham(PG),有篇寫給高中生看的文章,深度很夠。我多希望我在唸高中、大學時,有機會看到這文章,特別在此摘譯和青年朋友分享一下。
如果能重回高中那個年紀,你會想改變什麼?你會希望當年有人告訴你什麼?
事業有成的人,喜歡告訴別人,「不要放棄夢想」。但這是不好的建言,因為這話暗示你要被某個既定的計劃綁著,很少人可以清楚知道長大要做什麼,更何況,世界變化快速,而且越來越快,一成不變的計劃,並不理想。
他們真正的意思可能是,「不要灰心」,不要認為自己一定做不來別人可以達成的事。人不要低估自己的潛力,眾多勵志的人生故事,多少都是事後諸葛,你把青少年時期的莎士比亞,或是愛因斯坦放在你的學校,他們大概也和你的同學沒有兩樣。但這是很不舒服的想法,因為如果他們和我們沒有兩樣,那是要多努力才達致他們的境界?我們常把天才想成這種超人,因為這樣我們就有理由懶惰,他們就是有這樣特別的地方,所以才成為莎士比亞、愛因斯坦。
並不是說,這世界沒有天才。但如果你有兩個理論解釋他們的成功,其中一個讓你有理由怠惰,那通常另外一個理論才是對的。
雖然我們不要低估自己的潛力,但你也不能覺得只有四呎高的人,只要努力,一樣可以打NBA。因此,「不要放棄夢想」的建言,變成「別人做得到,你也做得到」,但真實世界應該是「和你一樣能力的人做得到的事,你也做得到,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就這樣,我們把一句漂亮無比、簡潔有力的人生建言,變成一長串的廢話。
然而這樣的建言,還是沒告訴你該怎麼做。「和你一樣的能力」是什麼?你的能力到底是什麼?
上風處
很多人建議,你應該想像二十年後,你想要達成什麼成就,再回頭推算你現在需要有什麼。但大部份成功人士,並不是走這樣的路線,相反地,你不應該把自己的未來鎖定,你應該往前看,看現在你做的決定,那一個可以在未來給你更多的選擇。只要你不泿費時間,做什麼不重要。你要做有興趣的事,並且增加你未來可以有的選擇,有了選擇,以後再來好好選。比如說,你上大學,你不知道是想唸數學,還是唸經濟。但你知道,數學可以給你更多的選擇。唸了數學,你可以做很多事,包括唸經濟學研究所,但一旦你唸了經濟,你就不可能唸數學研究所。
滑翔翼是很好的人生比喻。因為沒有引擎,所以滑翔翼不能頂風而飛,如果你在好的降落點的下風處,那你就糟糕了,你會找不到地方降落。所以飛滑翔翼的原則是,保持在上風處。所以,我認為,「不要放棄夢想」的建言,應該換成「保持在上風處」(Stay Upwind)。
但你怎麼知道呢?就算數學是在經濟的上風處,高中生的你,怎麼可能知道?
你不知道,所以才需要你去尋找。看看聰明的人在那裡,想想困難的問題是什麼。和聰明的人在一起有幫助,但有時候,很多人不是真的聰明。這世界太多裝聰明的人了,尤其在大學裡,很多莫名其妙的學門,裝模作樣,讓人以為自己很了不起。要避免被這些假裝聰明的人困惑,最好的方法,就是「解決困難的問題」。
「寫小說」很困難,「讀小說」卻很容易。困難代表擔心,如果你不擔心你的作品會很糟,或是你不擔心你會看不懂你讀的書,那就是不夠困難。有點懸疑總是好的。
所以我要你擔心?聽起來很糟,但其實還好。克服擔心,是多麼愉快的感覺。拿金牌的人,臉上的笑容多愉快,因為他們放心了,所以快樂。當然這不是快樂的唯一方法,只是說,有些擔心,也不錯。
野心
所以在現實的操作上,「保持在上風處」變成「解決困難的問題」。你今天就可以開始。我多希望高中的時候就了解這點。
很多人都想把事情做好,這精神,在現實世界是很強大的力量,但高中生很少運用這力量,因為你們在做一個「假」的事。我高中時,讓我自己相信我的工作是當個高中生,所以我只做好高中生而已。但你要想想「大人」和「高中生」真正的差別,其實不大,最大的差別在於「大人」為自己負責,尤其是智力上的責任。
如果我再回到高中,我會把它當成在「上班」。上班,不是說在學校混混就好,而是像個音樂家,為求生計而去餐廳當服務生的那種「上班」。當我沒在「上班」的時候,我就會做我真正的工作。我問人說,他們對高中的那一點最後悔,幾無例外,他們都說,「浪費了太多時間」。很多人說,浪費時間也沒辦法,因為高中生什麼都不能做。但事情不是這樣的,證據就是,在學校,你很無聊。你八歲時,絕對不會無聊,你只要一直玩玩玩就好。但到了初中、高中,小孩子般的玩,變得無聊了,你其實準備好,可以幹些事了。
不是說和朋友混不好,而是說混,就像吃巧克力一樣,偶爾吃很好吃,但吃多了就會膩。這也就是很多人對高中的感覺,「膩了」。
你也許會說,「我們不只是把功課做好而已,還有很多課外活動。」沒錯,為了升大學,很多人都要做一些不情願,也不困難的事。這是這個腐敗的升學體制的問題,為了讓大學招生辦公室的人滿意,你得做這些事。外面還有很多補習班、代辦在幫高中生。現在你也許覺得,你的工作是成為一個有望唸到好大學的高中生,但你就把你的人生都圍繞在這個無腦的過程,而這個過程,還有一整個產業在鑽漏洞,難怪你會變成酸民,言詞充滿了嘲諷。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