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傅大為《STS的緣起與多重建構》:從我的個人經驗談台灣的「科技與社會」

傅大為《STS的緣起與多重建構》:從我的個人經驗談台灣的「科技與社會」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STS的全名是「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跨越科學、科技與社會的學科,本書從東亞與台灣的STS觀點出發,兼具反身性的角度,打造一個「橫看」近代科學的新視野,並指出過去歐美STS人在回顧自己歷史中的許多問題。此為本書在STS研究領域所作的貢獻。

文:傅大為

結語:從我的個人經驗談台灣的STS

(前略)

在討論東亞STS這個議題的最後,讓我來簡單談一下「東亞STS」這個範疇的現況與問題。

首先,英美乃至法國荷蘭的STS發展,大致可說構成了今天國際STS的主流,而這幾個國家的歷史文化背景與社會情況,或許要比東亞有較高的同質性。至於東亞,如果說主要包括了日本、韓國、中國以及台灣這四個東亞社會,而暫時不談新加坡或其他,除了我前面提及的東亞科技社會有類似的頻繁科技爭議外,這四個社會彼此的差異性其實很大。如果中國是大象,那台灣就是小猴子了。

不過台灣雖小,在東亞STS界,因為過去的因緣,讓台灣首先成立了東亞STS國際期刊(EASTS季刊),至2018年已經發行有十年以上了,這是至今幾乎唯一的東亞STS國際學術期刊,而且已經獲得了一些國際STS界的讚許,包括2018年獲得國際4S學會的Infrastructure獎。東亞雖然另外還有一個每兩年左右舉辦一次的東亞STS網絡會議(Network Conference),至今也舉辦超過十屆以上了,不過此網絡中的聯繫往往是透過資深東亞STS人的私下管道或各國的STS學會彼此聯絡。所以一直到2017年,我們尚沒有成立東亞STS學會,而且我們EASTS期刊與未來東亞STS學會的關係,也常是個待討論的問題。

在這樣的東亞歷史地理與科技環境下,是否可以有個相對穩定的「東亞STS」範疇?強調全球流動的後殖民思路,不見得會喜歡這樣一個穩定的範疇,因為一旦有了個這樣的歷史地理範疇後,後殖民思想往往就會經營「去領域化」,積極去追溯領域內外的跨界與全球流動,到後來達到去領域化、去「中心-邊緣」化的效果。不過反之,也因為東亞STS期刊的出現,讓習慣以歐美為主體的國際STS視野有了相當的衝擊,繼而在EASTS的十年之後,在2017年我們也看到拉丁美洲STS期刊TAPUYA的成立。

那麼話說回來,本書所寫的英美STS緣起與建構的前二十年,與目前東亞STS的脈絡關係又是什麼?雖然英美社會與東亞差別很大,但早期英美STS興起所面臨的問題,今天尚稱年輕的東亞STS,差不多也都會面臨。其實可借鏡之處不少,我下面先舉幾個例子,然後最後再回到台灣STS的發展。

第一,1970年代的英國SSK興起,尚未有學術與社會建制,除了面對英美科學哲學家來自知識客觀性的質疑外,還要面對英美科學社會學家的側目,因為沒有謹守社會學家「不評論科學知識內容」的本分。那麼SSK如何回應?這是本書的部份主題。反觀21世紀的東亞,也是東亞STS興起的年代,STS也非建制,傳統科哲家與社會學家的知性分工壓力(科學知識的客觀有效性 vs. 科學制度的社會影響),仍然很容易在東亞出現,甚至不只社會學,凡是符合史諾「兩種文化」分類的許多東亞人文社會學科,包括人類學、政治學、文學等,都可能會擔心STS的「越界與逾越」了所謂兩種文化,那麼STS如何在東亞的各學術界穩住陣腳?還有,因為孔恩的《結構》在東亞的影響力也十分深厚,孔恩強調科學理性、反對科學的過度「社會化」,包括對STS的諸多埋怨,這些也都是東亞STS需要處理的問題。此為東亞STS發展可借鏡於本書之一。

第二,對於SSK強綱領的公平性與對稱性而言,一個重要的社會親近關係是英國帝國的崩解與前殖民地的解殖,故而英國的SSK人結盟二戰後的英國社會人類學家,一起來面對與適應新時代的來臨。但就東亞二戰後的四個社會,同樣也面對著帝國的崩解與前殖民地的解殖;在這裡的「帝國的崩解」,若說是東北亞,那自然是指日本帝國,但若說是東南亞,則可指法國、荷蘭,還有美國各帝國在東南亞的崩解。那麼,東亞STS人的發展策略是什麼? 此為東亞STS發展可借鏡於本書之二。

第三,80年代後期以來,英美的STS與科學史密切結盟到一個幾乎可說是共同建構(共構)的地步,並一起來積極面對與批評當代的核武科學建制,前面已經提過,那麼,從21世紀以來,東亞STS如何在東亞尋求盟友,共構一個面對當代東亞核災、核能氾濫、核武威脅以及其他科技爭議的聯合陣線?此是為可借鏡於本書之三。

所以,雖然本書的書寫,因為各種原因的限制,目前無法拓展到東亞社會本身的STS發展及其系譜學,但本書的書寫背景,的確是同時鑲嵌在前述東亞孔恩與東亞STS的學術脈絡,還有在東亞解殖與當代科技爭議的時代脈絡中。對於筆者前面討論東亞STS的現況與問題,包括「東亞STS」這個範疇的穩定性議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閱讀本書的附錄〈東亞STS的發展與前景〉一文。

最後,筆者想進一步來談一談,根據本書之所得,我們如何去思考台灣STS發展的前景。

就筆者上面說到本書所得對東亞STS可以有的三點借鏡,其實也都可以放到台灣STS的脈絡中來思考。但是筆者這裡想更詳細地討論幾點台灣STS發展可注意的地方,特別是關聯到幾個STS相關的學門上來談:哲學、歷史、人類學、社會學,而這幾個學門,也剛好涉及本書前面幾章討論SSK多重建構的諸面向:第三章(哲學議程)、第四章(思考部落社會、人類學)、第五章(科學史)、第六章(社會學的相關面向與禮物)。

  • 首先談點哲學與台灣STS發展的關係

雖然我出身於科學史與科學哲學,但是轉向STS後,與科哲的關係是緊張的,或許這是前幾年我受布洛爾一些影響之所致。但是透過本書的研究,才更清楚地看到SSK當年的發展,並沒有忽略哲學乃至科哲,相反地,反而很清楚地有幾條哲學議程。雖然孔恩的《結構》十分可貴,堪稱是每位人文社會學生都該讀的經典,但一旦談到哲學與STS的關係,我們其實該讓孔恩退位,如此才能顯出一些其他與STS更相關的哲學路線。雖然本書討論Ludwik Fleck(1935,1979)的Genesis不多,但該書與STS的關聯性,大概是超過《結構》的,何況該書的內容很適合有生物學、醫學背景的同學來閱讀。又雖然過去由布洛爾帶頭,STS與理性主義科學哲學家辯論激烈,但那些哲學家也只是哲學的一部份而已,我們大可在哲學的另一部份多去探索,如前期拉卡圖的數學哲學、劍橋的科學哲學家赫賽,都是早年SSK學習與交流的對象,本書已有仔細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