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傅大為《STS的緣起與多重建構》:從我的個人經驗談台灣的「科技與社會」

傅大為《STS的緣起與多重建構》:從我的個人經驗談台灣的「科技與社會」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STS的全名是「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跨越科學、科技與社會的學科,本書從東亞與台灣的STS觀點出發,兼具反身性的角度,打造一個「橫看」近代科學的新視野,並指出過去歐美STS人在回顧自己歷史中的許多問題。此為本書在STS研究領域所作的貢獻。

二是,在SSK的發展中,我們看到英國的社會人類學,特別是道格拉斯的一支,對SSK理論與問題意識發展的幫助,反之,SSK的發展雖然對社會人類學也有不少共同建構的意義,特別在可能引起爭議的文化相對主義部份,但總之幫助的確是比較少。所以話說回來,如果STS不只算是個新流行,SSK/ STS的理論內涵,對今天台灣人類學研究的發展可能有何幫助?反之,台灣人類學的研究成果甚至理論,對台灣STS的發展,在研究科學社群與技術系統的領域中,能夠提供什麼洞見,就如過去道格拉斯的「內框—團體」論點對SSK與科學史的幫忙一樣?

當然,今天台灣人類學的發展,特別在技術人類學的面向,如食物、農業與茶業、環境、防疫相關的研究上已經具有成果,反之在STS領域中,今天專注於類似領域的朋友相對較少,而即使有對環境生態的興趣,也比較是在公民科學、核能爭議與再生能源方面,故而在雙方對焦方面,似仍可以加強。可是,若談到科學人類學,這是STS傳統的強項(包括拉圖與伍爾加的Lab Life),它涵蓋著對實驗室、對近代當代的科學史(包括民族科學)、對歐洲文化與非洲部落文化「理性」的比較、甚至對超心理學知識的研究等,做出細緻的SSK/人類學的分析。可惜在這方面,就筆者的淺見,台灣人類學的著力尚少。

回想當國外的實驗哲學家、思想家如海金短暫訪台時,都希望到台灣的科學實驗室裡做觀察,這真是個可以玩味的議題。所以,台灣的文化人類學家們的「文化」是否涵蓋到科學呢? STS以來的傳統或甚至是拉圖後來所說的新科學人類學,就是把科學、實驗室、數學家或科學家社群等,都當做是文化的群體單位,將之來與部落社會相提並論,進而做STS對稱性的研究,如我們常聽到的實驗室部落或科學家部落。當不少台灣本是文學歷史或語言背景的年輕人都可以來投入STS,或許台灣的人類學家們也可以很容易跨過這個「兩種文化」的陷阱或水溝?

延伸閱讀:專訪STS先行者傅大為:STS對社會運動的貢獻是什麼?這才是挑戰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STS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傅大為

以往學界常認為,STS是從孔恩開始的,但為何孔恩與STS有著多年的緊張關係?在STS興起的60、70年代,世界有許多的戰爭、抗議、與後殖民時代的開展,STS的起頭,「科學知識的社會學」(SSK)是如何因緣際會而浮現的?本書不認為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是導致STS誕生的關鍵原因,更企圖探討一個孔恩讓位後的SSK新視野:包括她的緣起,及她在哲學、人類學、科學史三個方向的多重建構,她的社會網絡與系譜關係。最後,回應那個批判的時代,本書討論了70年代初的孔恩,以及後來80年代SSK與科技史社群的「新當代批判意識」。

本書作者主要關注英、美70年代以來第一、二代的SSK學者、人物、論戰、以及辛勤編織的重重論述:他們與英國哲學家如維根斯坦、社會人類學家如Mary Douglas、還有科學史家如Paul Forman等共同建構的歷史過程。透過這個過程,使我們的STS視野更開闊也更深入,同時強化了我們今天的科技認識、科技與社會的反思、還有科技的政治。本書從東亞與台灣的STS觀點出發,兼具反身性的角度,打造一個「橫看」近代科學的新視野,並指出過去歐美STS人在回顧自己歷史中的許多問題。此為本書在STS研究領域所作的貢獻。

getImage
Photo Credit: 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