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大選「逆轉勝」:保守派總理說要把中國當「顧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莫里森主要針對年長富裕選民宣傳,這類選民擔心勞工黨上台後會縮減稅務優惠,為教育、醫療、遏制氣候變遷籌錢。
(中央社)澳洲昨(18)日舉行國會選舉,現任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領導的保守派「自由黨/國家黨聯盟」選前民調一路落後,最後卻擊敗聲勢高漲的勞工黨(Labor Party),莫里森可望繼續執政,得要面臨許多內政、外交問題。
「自由黨/國家黨聯盟」(Liberal-National coalition)選前民調一直落後在野的勞工黨(Labor),但選戰期間雙方的差距逐漸縮小。直到今天開票,執政聯盟取得席次高於勞工黨,意外跌破眾人眼鏡,勞勞工黨也黯然宣布敗選。
《風傳媒》報導,在過去10年間,澳洲已連續更換了6任總理,執政黨內的政治鬥爭令選民感到厭惡,莫里森去年8月才剛坐上自由黨黨魁寶座,讓遭到逼宮的前總理騰博(Malcolm Turnbull)黯淡下台。本次大選,「自由黨/國家黨聯盟」角逐第三個任期。
根據《BBC》報導的開票結果,開票進度來到75%左右時,執政黨已經拿下74席,只差2席就過半,勞工黨則僅拿下66席次。
選舉結果大致底定後,莫里森稱這是個「奇蹟」,宣示把人民放最優先。勞工黨黨魁修頓(Bill Shorten)承認敗選後辭去黨魁,鼓勵支持者不要放棄理想。
修頓晚間11時30分左右在勞工黨總部發表演說,承認敗選,宣布辭去自2013年10月起接任的黨魁職務,也表示不會尋求競選下任黨魁。
莫里森隨後也發表勝選感言。他指出,今晚的勝利不屬於他個人或自由黨,而屬於每個澳洲公民,屬於每個希望政府能把人民放最優先順位的民眾。
莫里森感謝「安靜的澳洲人」,他們每天非常認真,為夢想努力、希望有工作、有實習機會、能創業、組家庭、買房子、給孩子最好的、存退休金,今晚的勝利是屬於他們的。
莫里森是誰?
現任總理兼自由黨黨魁莫里森1968年出生於雪梨東郊,他擁有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應用經濟地理學榮譽學位,曾在澳洲與紐西蘭的觀光產業,以及自由黨內擔任管理階層職務。
2013年他出任移民部長,曾以執行強硬的移民管理政策聞名,2015年至2018年期間擔任財政部長。2018年8月,時任總理兼自由黨黨魁滕博爾(Malcolm Turnbull)被黨內逼宮下台,自由黨選出莫里森擔任黨魁兼總理,如今他領導的保守執政聯盟再度延續執政。
《聯合報》報導,《法新社》報導,莫里森靠著負面選舉和梅鐸旗下澳洲最大媒體機構支持,成功縮小朝野得票差距。莫里森主要針對年長富裕選民宣傳,這類選民擔心勞勞工黨上台後會縮減稅務優惠,為教育、醫療、遏制氣候變遷籌錢。
《BBC》報導,一位勞工黨的支持者朱莉(Julie Nelson)說,人們在非常負面的競選活動後變得害怕,自由黨設法讓人們相信,他們應該害怕改變。
「進步派」敗選
澳洲這次大選選情緊繃,儘管近年來民調都預測勞工黨勝選,選後的出口民調也顯示這個趨勢,結果卻出乎預期。觀察家比喻這是澳洲歷年所見「最聚焦政策辯論」的選舉。
選戰中莫里森主打經濟和創造就業機會,提出大規模減稅計畫。他選前賣力在昆士蘭州輔選,成功將爭議性高的阿達尼(Adani)礦場開發議題,從不利對抗氣候變遷轉化為增加就業機會。勞工黨在昆士蘭州選情不如預期,是敗選主因。
與保守派執政聯盟對比,修頓提出多項進步政策,包括提高低薪勞工工資、減少富人的減稅優惠,以解決貧富懸殊的問題,也強調要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對抗氣候變遷。
《聯合報》報導,現年52歲的修頓在墨爾本郊區長大,在蒙納許大學拿到法學學位,後來在賽馬、滑雪和港務業都當過工會領袖,口才好、精於談判。2006年,當時身任澳洲勞工工會全國秘書長的修頓在「比肯斯菲爾德金礦場」礦災營救行動中因為口齒清晰又冷靜主導大局,一戰成名,成為全國知名人物。
2013年勞工黨因內鬥輸掉大選後,修頓成為黨魁。在他帶領下原本一盤散沙的勞工黨,在2016年大選中拿到與執政聯盟相當接近的票數,差點出乎意料勝選,最後計票後才確定敗選。修頓的能力有目共睹,於是今年他代表勞工黨,對戰去年才逼宮成功上台的莫里森。
修頓說,他對選舉結果感到失望,但不是因為選舉結果對他個人造成的影響,而是為了勞工黨的支持者。修頓說他也感到非常驕傲,因為「我們為正確的理念奮戰」,儘管很困難,但「政治就是思想之戰」。
修頓對群眾說,他要告訴成千上萬在這裡的支持者、義工和所有候選人,「今晚離開這要抬頭挺胸,我們要繼續這場戰役」,他相信勝利將會在下個黨魁手中到來。
修頓呼籲支持者尊重選舉結果,尊重人民的選擇,團結國家,也鼓勵所有澳洲人,特別是年輕人,不要放棄追求更好未來的信念,每個人都可以為世界帶來改變,「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我要說的是,我們可以改變未來」。
澳洲的關鍵議題:氣候變遷和與中國關係
澳洲這個南半球國家近年來出現破紀錄洪水、野火與乾旱,讓氣候議題成為這次選戰焦點。勞勞工黨選前承諾為可再生能源訂定雄心勃勃的目標,但自由黨曾表示,他們不會為了改善空氣品質,拿燃煤支撐的經濟當賭注。
現年51歲的莫里森也力挺傳統能源產業,2017年他帶著一塊煤炭進入國會殿堂,並猛酸在野黨議員說:「這是煤,別害怕,別驚慌,傷不了你的。」
另外,中國近年來在南海軍事部署、在南太平洋擴張勢力,並干預澳洲內部政治等作為,造成兩國關係陷入緊張,去年8月澳洲宣布禁止中國華為和中興供應5G網路設備,使關係更惡化,莫里森往後執政恐要面對這項問題。
澳洲是美國盟邦,而中國是澳洲最大貿易夥伴。對於美、中貿易衝突,莫里森近日曾表示,澳洲會跟朋友(指美國)站在一起,也會跟「顧客」(指中國)站在一起,不用選邊。
對於莫里森把中國比作「顧客」,競選對手修頓提出批評說,澳洲與中國的關係更為複雜,他不會把中國、日本或韓國當顧客,他們都是非常複雜、變動的社會,如果工黨勝選,澳洲政府「不會把中國只當作是個威脅」。
不過《澳洲金融評論報》(Financial Review)在13日的報導引述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澳洲研究中心主任陳弘的說法指出,中國本來比較希望勞工黨勝選,重啟澳中關係,也盼澳洲解除對華為的禁令。勞工黨過去對於改善澳、中兩國關係做出許多重要貢獻,雖然兩國關係在勞工黨籍前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的任內有些波折,「但不像現在這樣糟」。
選前還有學術報告指出,與中共相關的社群媒體帳號,常在微信奚落莫里森和執政聯盟,替他「反輔選」。
莫里森也將面臨澳洲10年來最遲緩的經濟成長,以及緩步攀升的失業率。
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公司(Royal Bank of Canada Capital Markets)經濟學家翁蘇林(Su-lin Ong,音譯)曾在選前表示:「無論誰贏得大選…更廣泛的財政立場是溫和緊縮。」
新聞來源:
- 澳洲大選跌破眾人眼鏡 總理莫里森守住政權(中央社)
- 澳洲選舉將登場 中國角色影響選情(中央社)
- 在這個國家不投票要罰錢!澳洲大選5月18日登場,莫里森恐成史上最短命總理(風傳媒)
- 澳洲大選爆冷 執政聯盟逆轉保江山(聯合報)
- 意外選輸的澳洲勞勞工黨黨魁 「不夠有總理氣質」(聯合報)
- 2019 Australia election: Morrison celebrates 'miracle' win(BBC)
核稿編輯:羊正鈺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