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圖表】少年愛睏的煩惱,「晚睡晚起」真的不是故意

【圖表】少年愛睏的煩惱,「晚睡晚起」真的不是故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在哪個班,都會有一位同學上課常常一覺不醒,似乎永遠都睡不飽。根據衛福部調查,台灣平均睡眠最短的族群是國高中生,其中有升學壓力的高中生平均一晚只睡6.4小時,比忙裡忙外的上班族還少。研究發現,影響青少年睡眠時間偏短的原因不只有學業,也可能是青春期的生理變化被上學時間制約的結果。

上學時間起不了床, 過了半夜還不想睡覺,這是許多國高中生的日常,也是很多家長苦惱的問題。事實上,影響青少年睡覺時間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心理、學校課業、人際關係等因素造成壓力影響睡眠狀況,也可能是生理影響,青春期帶來的生理變化延後了青少年睡覺及起床的時間。

根據衛福部2013年到2016年間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報告顯示,睡眠時間最短的年齡層是16-18歲的高中生,平均睡眠時間一晚只有6.4小時,比多數忙於工作和家庭的成人還要少。

圖一、各年齡層睡眠時間

從資料可以得知,台灣13-18歲的國高中生在上課日的平均睡眠時數,都比美國睡眠睡眠醫學學會建議青少年應有8-10小時的睡眠時間要來得少。

除此之外,台灣青少年晚睡的比例也很高,根據學生健康行為調查報告,有近64%的國中生在一週內會發生超過午夜12點才睡覺的情形,而高中職五專生更有近8成的比例。

圖二、國高中生半夜以後的睡覺比例_工作區域_1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台灣青少年普遍有睡眠不足和晚睡的情形發生?根據台大公衛所博士論文與成大教育所碩士論文的研究整理,影響青少年睡眠的因素很多,可能是學校帶給他們的心理壓力,像是課業和升學影響特別大,但還有一個主因是來自青少年的生理變化。

生理因素對青少年睡眠的影響較複雜,簡單來說,青春發育期讓青少年的生理時鐘和睡眠週期有延後的趨勢。研究發現青春期時褪黑激素分泌的時間會延後,而褪黑激素會誘發睡眠,因此青少年會出現「晚睡晚起」的情形。

不過,國高中職或五專的到校時間並沒有跟著青春期的睡眠需求而延後,特別是高中職生就讀的學校地點離居住處都較有距離,起床時間又要更早,因此出現有些青少年晚上入睡困難和早上起不了床的狀況。

即便青春期造成大部分的青少年睡眠週期延後,每一位青少年本身仍有不一樣的生理時鐘。依據個人睡覺和清醒的時間是接近白天或晚上,可以將睡眠生理時鐘區分為早晨、中間和夜晚型。

圖三、三種生理時鐘2_工作區域_1

成大教育所研究論文指出一項6000位高中職生的調查結果,約七成學生為中間型,一成為早晨型,超過兩成為夜間型。但國內大多上學時間都是為早晨型的學生所制定,因此普遍青少年睡眠狀況都不佳,且對夜間型的青少年特別不利。

圖四、生理時鐘影響青少年的睡眠狀況_工作區域_1

如果青少年沒有在最適合的時間點入眠,不僅會影響到睡眠時間與品質,也會造成白日嗜睡,讓身體的警覺性減低,精神和情緒低落,學業表現力也會下降,因此了解自己的生理時鐘是相當重要的。

政大心理所的研究論文建議,家長若希望家中青少年改善睡眠品質,不一定是要求他們在某個特定時間點上床睡覺,或限制睡眠量的多寡,而是釐清孩子的生理時鐘並維持睡眠規律,這樣對於正值課業壓力或生心理高度變化的青少年時期,會是更理想的睡眠作息。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 林奕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