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表】少年愛睏的煩惱,「晚睡晚起」真的不是故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在哪個班,都會有一位同學上課常常一覺不醒,似乎永遠都睡不飽。根據衛福部調查,台灣平均睡眠最短的族群是國高中生,其中有升學壓力的高中生平均一晚只睡6.4小時,比忙裡忙外的上班族還少。研究發現,影響青少年睡眠時間偏短的原因不只有學業,也可能是青春期的生理變化被上學時間制約的結果。
上學時間起不了床, 過了半夜還不想睡覺,這是許多國高中生的日常,也是很多家長苦惱的問題。事實上,影響青少年睡覺時間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心理、學校課業、人際關係等因素造成壓力影響睡眠狀況,也可能是生理影響,青春期帶來的生理變化延後了青少年睡覺及起床的時間。
根據衛福部2013年到2016年間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報告顯示,睡眠時間最短的年齡層是16-18歲的高中生,平均睡眠時間一晚只有6.4小時,比多數忙於工作和家庭的成人還要少。

從資料可以得知,台灣13-18歲的國高中生在上課日的平均睡眠時數,都比美國睡眠睡眠醫學學會建議青少年應有8-10小時的睡眠時間要來得少。
除此之外,台灣青少年晚睡的比例也很高,根據學生健康行為調查報告,有近64%的國中生在一週內會發生超過午夜12點才睡覺的情形,而高中職五專生更有近8成的比例。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台灣青少年普遍有睡眠不足和晚睡的情形發生?根據台大公衛所博士論文與成大教育所碩士論文的研究整理,影響青少年睡眠的因素很多,可能是學校帶給他們的心理壓力,像是課業和升學影響特別大,但還有一個主因是來自青少年的生理變化。
生理因素對青少年睡眠的影響較複雜,簡單來說,青春發育期讓青少年的生理時鐘和睡眠週期有延後的趨勢。研究發現青春期時褪黑激素分泌的時間會延後,而褪黑激素會誘發睡眠,因此青少年會出現「晚睡晚起」的情形。
不過,國高中職或五專的到校時間並沒有跟著青春期的睡眠需求而延後,特別是高中職生就讀的學校地點離居住處都較有距離,起床時間又要更早,因此出現有些青少年晚上入睡困難和早上起不了床的狀況。
即便青春期造成大部分的青少年睡眠週期延後,每一位青少年本身仍有不一樣的生理時鐘。依據個人睡覺和清醒的時間是接近白天或晚上,可以將睡眠生理時鐘區分為早晨、中間和夜晚型。

成大教育所研究論文指出一項6000位高中職生的調查結果,約七成學生為中間型,一成為早晨型,超過兩成為夜間型。但國內大多上學時間都是為早晨型的學生所制定,因此普遍青少年睡眠狀況都不佳,且對夜間型的青少年特別不利。

如果青少年沒有在最適合的時間點入眠,不僅會影響到睡眠時間與品質,也會造成白日嗜睡,讓身體的警覺性減低,精神和情緒低落,學業表現力也會下降,因此了解自己的生理時鐘是相當重要的。
政大心理所的研究論文建議,家長若希望家中青少年改善睡眠品質,不一定是要求他們在某個特定時間點上床睡覺,或限制睡眠量的多寡,而是釐清孩子的生理時鐘並維持睡眠規律,這樣對於正值課業壓力或生心理高度變化的青少年時期,會是更理想的睡眠作息。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高中生睡眠型態與學業表現的關係
- 102-105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 104高中職五專學生健康行為調查報告
- 2016台灣睡眠醫學學會青少年睡眠調查
- Sleep is key to help teens recharge for success this school year
- 國中生睡眠狀況之變化類型及相關因素探討:七至九年級追蹤資料之分析結果
- 探討雲端睡眠健康促進課程對夜貓型態高中職生在網路成癮、睡眠品質與白日嗜睡之影響
核稿編輯: 林奕甫
Tags: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