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事件並非首例,你還記得美國封殺日本的「東芝事件」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東芝事件到華為,不論是偷資料或違反禁運規定,追根究柢還是因為一國的經濟大到影響到美國,威脅到老大哥地位,因此,美國當然要搞日本,搞中國。
文:台指穩贏大師-久揚的發想(原文刊載於PressPlay)
我們看看這星期每天都是上下百點以上的震幅,對於操作當衝的人來說簡直就是天堂。當然沖得好是天堂,衝不好就是地獄了,如果你是做多就空,做空就多的地獄倒楣鬼,我勸有在當沖的,還是跟我一樣作波段就好,沒那個屁股不要吃那個瀉藥。
而我,手上無單,花錢出國累死自己,但也比那些衝來衝去還賠錢的來的舒服。
好了,一個星期不見,雖然這周發生很多大事,但我從最重要的跟大家交流一下。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談談「華為跟美國之間的愛恨情仇」。

華為的歷史,我從2001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後,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建立起第一個美國據點開始說起吧。
其實在美國當時對於華為的態度是友好友善的,但華為經過幾年時間在地迅速發展壯大,但你要想想,今天大家市場就那麼大,你發展起來勢必就是要擠壓掉別人的空間,那當你排擠空間,別人一定看不過去了。
在那時候,摩托羅拉、諾基亞、西門子、阿爾卡特等等一堆大佬市場都被華為一一吃下,美國就開始發現,呦~這中國小老弟的公司好像有點太威了。那我可得好好注意注意。
在2003年終於有公司開始反擊華為,當時由美國思科公司發起第一起對華為訴訟,其訴訟就是指華為非法複製盜用思科公司的軟硬體及其多項專利。從那天開始,美國開始針對華為旗下的各種併購案跟一些美國採購華為設備案都有了一些干預。
美國:小老弟,你在我這賺太多錢了這可不行啊。我要敲打敲打一下你。
華為:......
在這個時期,雖然大家都有點摩擦,但也還是處在小打小鬧,私底下還是酒照喝舞照跳馬照跑,大家相安無事。直到華為無視美國對伊朗制裁案後,華為這公司就確定被美國給盯上了。

直到去年,美國總統川普一系列針對中國策略開始,華為這外傳是中國紅色企業首當其衝就是要第一個挨槍。
先是2018年一月,美國電信運營商AT&T本來已經公布跟華為達成合作協議,但到最後一刻卻放棄雙方合作,至此華為與美國四大電信通路商已無關係,無法在其市佔80%的電信商通路販賣其手機,只能轉往網路或其一般百貨通路。
剛好又沒隔幾天就傳出臉書大開後門跟中國公司分享個資。而這間公司就是華為。雖然臉書不只針對華為開放這項權限,但這下子,就被川普逮到機會了。
接下來川普在去年六月開始發布的貿易戰後,先在去年八月簽署美國《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案》。該法案第889條要求,他禁止所有美國政府機構從華為購買設備和服務。
然後各項華為竊取資料案,各種挖角,各種竊取其他公司研發成果的新聞鋪天蓋地而來,期間最讓人震驚的是華為小公主孟晚舟被捕。
也正是從這時開始,美中經濟戰正式全面爆發。在這期間看似美國對於華為各項打壓各項要求,其核心還是在中美無煙硝戰爭。
今年(2019)年開始,美國就其反「華為5G」開始了全球策略聯盟協議巡迴演出,從中歐的匈牙利開始一路經過斯洛伐克和波蘭,再到英國、菲律賓、智利、德國等等國家進行一場針對目的性強的同盟及告誡手下各國。
最後,美國單方面於上周(5月15日),川普正式簽訂發佈行政命令,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全面封堵華為,而上一次發佈緊急狀態是今年(2月15日)川普缺錢蓋美墨圍牆,然後預算沒通過下發佈的。
從美中貿易戰中,但就其之下,第一倒楣的大多都會是這種極具有國家色彩的跨國公司先被抓出來開刀。
看到這,有沒有覺得跟美蘇冷戰時期有百分之89像?都是雙方大國拼命爭搶研發新式科技,本來美國想說蘇俄解體後,已經沒有威脅了,但誰知道中國這幾年竄起太快,嘿!有點打到他世界第一老大的地位。
這樣可不行,危機要扼殺在搖籃中。趁你還沒長大先幹掉你,怎麼可以給你竄起的機會。
歷史是一再重複滴。

讓我們回到30年前,日本東芝事件就可以知道美國的這一套根本是一用再用,只要威脅到我,我就搞倒你。
1985年12月,代理東芝海外業務的和光交易公司員工熊谷一男向巴黎統籌委員會舉報東芝集團,違反了巴黎統籌委員會協議,向蘇聯出口具有高技術含量、可製造大型船舶的數控機床。
而在當時,因為日本是巴黎統籌委員會成員,是不能夠向蘇俄提供某些技術跟製造工具。當時美國大哥就火了,你一個日本戰敗國還是在我之下轄國,竟然在我眼皮子底下偷雞摸狗搞這些小動作。那就不要怪我這老大哥搞死你。
美國就在1987年開始制裁東芝集團。
- 1987年5月,美國軍方取消了一項從日本東芝機械公司購買導彈技術的協議。
- 1987年6月,美國國防部取消了原定從東芝進口的150億日元的計算機合同,而且決定禁止通過與東芝機械公司間的任何新的軍事合同。
- 1987年6月,美國參議院製裁東芝機械的條款加入貿易法案,同時對東芝集團的所有產品實施禁止向美出口2-5年的懲罰。
- 1987年8月,美國國防部空軍的電腦投標中,原本認為有競爭力的東芝電腦落選。
當時也不只是只有日本偷偷賣蘇俄技術跟工具,為何只制裁日本東芝集團。
追根究柢之下還是因為日本經濟大到影響到美國,當時日本經濟發達威脅到美國老大哥地位,讓美國感到威脅。因此,美國當然要搞日本。
最後日本,因為戳破自己房地產泡沫,導致日本泡沫經濟到現在快三十年都還沒回復過來。

今天,從日本過去,反推中國目前處境。嗯⋯⋯我只能說下一個重點在中國房地產,但這又是一個你知道,我知道,但第三個知道的我不能說系列。
我只能說,現在沒有做多的理由,如果跟我一樣沒有反社會人格,認為沒辦法做空頭市場的,那就先出場觀望,就如我上面說的,錢放帳戶不會不見,今年到這做多至少都有賺到20%以上,連存銀行都沒那麼高,可以先休息一陣子了。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中底科技BOOST再創新:一圖看懂adidas Ultraboost Light史上最輕盈腳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BOOST科技邁入十周年,adidas推出Ultraboost系列優勢大成之作──Ultraboost Light,以史上最輕的腳感為靈感,傳遞極致(ULTRA)舒適的理念,提供能量回饋的舒適感受。
在口罩禁令正式放寬的後疫情時代,對於喜歡運動的人而言,一雙舒適美觀的運動鞋絕對是生活中的必備單品。不過,想要找到一雙簡約、有型又兼具功能性的運動跑鞋,卻沒有想像中容易。巧的是,近期adidas為慶祝BOOST科技邁入十周年,推出一雙無論外觀還是性能都堪稱年度經典的鞋款──Ultraboost Light。

十年淬鍊,成就史上最輕盈腳感
進入正題之前,我們不能忽略adidas獨創的BOOST科技,這個為全球運動跑鞋中底帶來的巨大影響,以及經典跑鞋系列「Ultraboost」一次又一次迭代的蛻變過程。
十年前,adidas以發泡微球與TPU材料合成的創新技術,開發出一顆顆外型近似爆米香的科技材質「BOOST」;經由特殊熱壓技術處理後,一顆顆橢圓討喜的BOOST聚合成特殊的能量膠囊的中底材質,當足部一觸地,數百顆BOOST能量膠囊立即引爆能量, 賦予了跑鞋前所未見的回彈腳感。
- 2013年,首款Boost科技跑鞋「Energy Boost」問世。革命性的科技材質「BOOST」一推出,連帶影響了整體製鞋產業製作工藝的轉變,讓這「能量膠囊」材質在極短的時間內掀起中底革命。
- 2015年,adidas引入Primeknit針織鞋面技術,打造出流線型跑鞋外觀;其中以Ultraboost OG/Ultraboost Triple White為代表,簡約百搭的前衛外型也在當時掀起一波跑鞋熱潮,更有好萊塢大明星愛穿加持。
- 2016年,Ultraboost首次結合「Continental ™馬牌橡膠大底」,搭配鞋領編織技術的更新,讓Ultraboost倚靠著「抓地力」、「耐磨性」及穿戴時的「完整包覆性」再次攀上跑鞋顛峰。
- 2019年,「Primeknit 360度針織鞋面」及「Torsion Spring創新抗扭轉系統」兩大創新技術賦予跑者更完整的包覆與支撐,讓Ultraboost再次迎來足部腳感的全方位進化。
- 2021年,BOOST技術又迎來巨大突破,中底顆粒含量增幅26%,結合最新L.E.P.抗扭轉系統給予使用者超勁感受,又一次顛覆了跑者對彈性能量的想像。
中底科技boost再創新:永續減碳更環保、輕量30%更舒適
歷經十年淬鍊,adidas始終站在時代尖端創造又突破,一步一步推進跑鞋科技的歷史足跡,成就無數年度潮流經典──2023年Ultraboost革命進化,史上最輕、最環保的Ultraboost Light問世。

要被譽為潮流經典跑鞋,俐落百搭的外觀、舒適耐穿的實用性缺一不可。首先,觀察成鞋的基礎科技及數據表現:Ultraboost Light使用了比過去BOOST顆粒輕量30%的「Light BOOST」顆粒製成跑鞋中底,不只將鞋全重降低近10%(尺寸UK8.5 Ultraboost 22-333g;Ultraboost Light 299g),回彈性能也增加4%,並較前代減少整整10%的碳足跡。這些數字不只意味著BOOST科技再上一層樓,更體現了adidas的品牌永續價值,為Ultraboost Light的「Light」賦予了低碳永續的特殊意義。
接著回到大家最關心的舒適度與實用性。這次adidas特意針對過去Ultraboost系列跑鞋的缺點進行優化,鞋面選擇延展性佳、透氣的Primeknit+針織網布,加強編織結構的支撐性、提升鞋面彈性,讓跑步時腳部能夠伸展,如襪子般易穿脫而不壓腳背;而Ultraboost系列一貫使用的Continental™馬牌輪胎大底也依然保留,但特別的是,adidas這次透過左右豆莢式的排列,提供多方向抓地性、減輕穿著負擔;L.E.P抗扭系統也全面更新,從X型換成U型片,提供鞋身更好的穩定度及回彈性能。
最後,我們來看看它的外觀及配色。這次的Ultraboost Light鞋身承繼過去幾代Ultraboost白底的簡約風格,配上鮮明的橘紅色及淡藍色兩色線條點綴,搭著側面顯眼的三條黑線,整體外觀十分出色,搭配日常穿搭也非常適合。由船隻圓潤身形發想設計的中底線條也加強整體鞋身的協調感,強調出單品的存在感與圓融百搭的特質。

一代經典Ultraboost Light,年度必備的風格單品
adidas推出的「Ultraboost Light」跑鞋新經典,它完美傳承BOOST科技極輕超彈的材質特色,又以船隻圓潤的幾何形狀設計,實現輕巧舒適的穿戴感受。無論外觀還是性能,Ultraboost Light絕對可以說是難得一遇的複合性單品,不管你是追求舒適腳感的運動愛好者、還是尋找蒐藏價值與穿搭單品的典藏主義者,都能在上腳後獲得最大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