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世界很凶殘,不懂管理就很慘》:「向上管理」總是不靈?因為你太自戀了

《世界很凶殘,不懂管理就很慘》:「向上管理」總是不靈?因為你太自戀了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層層剖析下來,某些真相漸漸浮出水面了。原來我們被自戀阻擋,對自己和老闆產生了這麼多誤解。那怎麼辦呢?杜拉克曾說:「高效的管理者了解他的上司也是人,然而年輕的下屬卻不容易有此了解。」

文:崔璀

向上管理總是不靈?因為你太自戀了

據某項統計,有八十八%的人曾經因為「與老闆不合」而離職。有一項資料顯示,美國人甚至每個月要花十五個小時抱怨老闆,如果一個月以三十天計算,那就是平均每天會吐槽老闆半小時。而我們身邊,因為受不了老闆,覺得老闆苛刻、刻薄、不明智等原因而離職的人,也大有人在。想來可惜,通過層層面試,好不容易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卻因為老闆而待不下去,真是可惜。其實這本來可以避免的,只要你學會「管理老闆」。

管理大師杜拉克曾說:「你不必喜歡、崇拜或憎恨你的老闆,但你必須管理他,讓他為你的成效、成果和成功提供資源。」這種積極的做法,就叫作「向上管理」。

有些人會說:「向上管理我知道啊,事實上我也一直都在管理。我經常跟老闆表達需求,但是老闆就是一意孤行,我覺得他根本是在故意為難我。我的『向上管理』為什麼總是失敗?是漏掉了什麼技巧嗎?」我想告訴你的是:要做好向上管理,你首先需要的不是學習技巧,而是先放下一樣東西。這個東西,叫作「自戀」。

之前我有一位同事奈奈,三年內換了四份工作,甚至有一次還沒堅持三個月就和老闆「和平分手」了。她很愛抱怨工作:「老闆真是不設身處地替人著想,還愛高談闊論,定這麼高的業績目標,誰能完成?」「這個月的目標又無法達成了,老闆什麼都不懂,也不提供支援,就知道罵……」當我把「向上管理要放下自戀」這個觀點告訴奈奈時,她簡直要掀桌子了:「老闆不聽我的,我又有什麼辦法?老闆這麼強勢,居然還說是我自戀?」

到底是不是呢?我們來分析一下向上管理失靈的三種情況,看看這個過程中是否含有隱藏的自戀心理。

自戀表現一:「我認為我不說,主管也應該要知道」

奈奈三年換了四家公司,離職原因大多是因為對主管不滿。前段時間她又來向我表達這種不滿,我問她原因,她說,現在的工作不能讓她完全發揮自己的創意。聽到這個回答,我很詫異:怎麼會沒有地方發揮呢?最近公司正在籌畫的產品行銷推廣活動,就很需要內容創意啊。我覺得非常奇怪,就問她:「這次活動是帶動銷量的一個絕佳機會,為什麼沒看到你在行銷推廣上施力啊?」她說:「可是這個項目開過了幾次企畫會議,都沒有叫我參與啊。」

這個說法聽起來很合理,「你要是需要我,就會叫我的」,所以你不叫我,必定表示你不需要我,或者不想給我這個機會。但請注意,這只是奈奈的想法,並不是事實。

事實是,我問了一下統籌專案的同事,為什麼沒有叫奈奈與會,他一臉茫然地拍大腿說:「哎呀,我光忙著去弄其他事情,完全忘記影像內容組了!」那個同事也很遺憾:「原來奈奈想參加啊?可是我們平時在公司常常碰到面,她一次都沒有提過啊。」

你看,機會其實就在眼前,只要奈奈表達一聲,就可以把機會爭取到自己手裡。但奈奈的想法是:「我心裡的渴望這麼強烈,我這麼有創意能力,公司一定知道。他們沒有叫我,說明他們不需要我,這件事情跟我沒有關係,我又何必自取其辱呢?」儘管什麼都沒發生,奈奈已經感覺到自己「被拒絕」了一次。奈奈認為自己懷才不遇,是因為沒有遇見「伯樂」。但真的是這樣嗎?

桑德伯格在《挺身而進》這本書中提到:社會財富從來不是被分配的,而是需要人們主動去獲取。有些員工等著老闆來分配,認為「我不說,別人也應該知道」,結果他並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他覺得委屈,不被看重,沒有人慧眼識英雄。你說,這背後的心態是不是自戀?

那只是你的想法,但因為你的焦點都在這件事上,它就會被你無限放大。在你的認知當中,它就等於是全公司的事,好像有西瓜那麼大,應該擺在桌子上,所有人都應該看得到,和你一樣重視它。但事實是,在一個忙碌的團體中,這只是「你」的需求,就只有核桃般大,而且還被你收在口袋裡,別人哪能看得到?

自戀表現二:「我只要說了,老闆就應該配合我」

常常很多人認為「我只要說了,老闆就應該配合我」,如果真是如此,是不是有什麼需求只要說出來就可以了,老闆就一定會回應我、配合我?那可不一定。這裡存在第二種自戀:「我只要說了,老闆就應該配合我。」會產生這種自戀,是因為我們把「我需要你這麼做」在心裡偷偷變成了「你應該這麼做」。

比如我正在認真工作,孩子在旁邊吵鬧不停,我就直接跟孩子說:「你小聲一點!」我理直氣壯,認為他就是應該安靜,壓根意識不到其實我是在請孩子幫忙。可是孩子正玩得開心,安靜不是他的需要,只是我的願望。我們在無意識當中,把自己的需求放大成了命令。

換到職場,我們通常的邏輯是:「我對公司提出需求,滿足我難道不是天經地義的事嗎?我是為了公司、為了我們大家啊!」

我們經常把「我需要」說成「我們應該」,或者說「我都是為了你好,所以你就應該這麼做」。如此一來,就把「我的需求」隱藏在「我們大家的需求」裡面,或者把「我的需求」轉換成了對老闆的一個要求、一個規則:你是老闆,我表達了我的需求,你還不回應,你算什麼好老闆?

領導變革大師約翰.科特表示:「世上沒有完美的老闆,他們沒有用不完的時間來思考每一個下屬的需求,也沒有用不盡的知識來解決每個下屬的問題。」在多數人的認知中,很難開口說「我要」,這跟我們的文化也有關係,大家都很含蓄內斂,難怪很多人覺得,我都好不容易說出「我要」了,你竟然還不滿足我!可是,在成熟的關係中,說出「我需要」「我想要」並不意味著自私,認為「你應該」「你必須」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戀想法。王爾德有一句名言:「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才是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