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共餐新模式:關注「食格差」的日本兒童食堂,面臨哪些挑戰?

社區共餐新模式:關注「食格差」的日本兒童食堂,面臨哪些挑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顧名思義,「兒童食堂」是以兒童為主要對象,提供低價或免費營養餐飲的地方。大家或許很驚訝,名列先進國家的日本,竟也會出現兒童貧窮的現象,而這也是兒童食堂興起的原因。

文:高雅郁

近年來,日本興起了一股「兒童食堂(子ども食堂)」的風潮。根據日本「兒童食堂安心・安全向上委員會」(民間組織,代表:法政大學湯淺誠教授)的調查,至2018年3月底止,在日本已有2,286家兒童食堂成立(產經新聞),其中有近1,700家是在該調查的前一、兩年內,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在日本各地的社區中(阿部彩等,2018)。究竟,「兒童食堂」是什麼?為何會引起這股熱潮?

顧名思義,「兒童食堂」乃是以兒童為主要對象,提供低價或免費營養餐飲的地方。大家或許很驚訝,名列先進國家的日本,竟也會出現貧窮兒童的社會現象。然而,2008年即有日本學者指出日本兒童的貧窮化現象(阿部彩,2008)。關於兒童的社會問題,以兒童虐待為例,近年來在日本有升高的趨勢,新聞媒體中不時可見兒童因受虐而致死的報導。從這些案例能發現,許多都脫離不了「貧窮」的因素。

阿部彩(2008)指出,依據日本厚生勞働省2004年進行的「國民生活基礎調查」結果顯示,以「未滿20歲之未婚者」為「兒童」來定義,這個年齡層的貧窮率為14.7%,亦即每7位兒童中有1人落入貧窮狀態。而兒童的貧窮狀態,往往延伸自家庭的貧窮狀態。關於貧窮所引發的連帶效應,本文在此不多作探討,然而其中一項關乎兒童生長發育的重要因素,便是營養均衡的飲食,而這也是日本「兒童食堂」興起的原因。

日本首家採用「兒童食堂」這個名字的民間社區自發性據點,是位於東京都大田區的「気まぐれ八百屋だんだんこども食堂(謝謝隨興蔬果攤之兒童食堂)」(見上圖)。原擔任牙齒保健士的近藤博子女士,在友人的介紹下開始經營起蔬果攤。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聽聞自擔任國小副校長的友人提到,有孩子因母親生病而除了學校的營養午餐之外,只得以一根香蕉果腹的案例,他訝異於在日本竟有這樣的現象,進而思考蔬果攤的角色可以為社區的孩子做些什麼?因此於2012年開啟了「兒童食堂」之路,成為日本兒童食堂的先驅。

每周四晚間開張的兒童食堂,空間乃是改建自居酒屋,在社區志工的協助之下,不僅只針對兒童,而是以「住在社區裡的居民,誰都可以輕鬆自在地前來」為目標,提供成人每人500日元、兒童每人一個銅板價的晚餐,除了關注營養之外,亦提供一個社區居民自然交流的場所(Hanako.Tokyo, 2018.07.25),形成一種新式的社區共餐交流據點。

各家「兒童食堂」的成立契機與經營模式不盡相同。2017年8月2日,筆者與日本友人相約一同前往池袋探訪另一個備受日本媒體報導的兒童食堂「要町あさやけ子ども食堂(要町朝霞兒童食堂)」。搭乘有樂町線地鐵,從東京都「要町」車站1號出口出來,步行約8至10分鐘左右的距離,在蜿蜒靜謐的住宅區巷弄中,每個月第一及第三個週三傍晚5點半至7點開張於這棟雙層木造房屋的兒童食堂,總會飄來陣陣飯菜香,及孩子們歡樂的笑聲、大人們交談的聲音。

  • 「要町朝霞兒童食堂」

筆者與友人抵達時,穿流不息的人潮將此棟木造房屋增添了不少熱鬧,這一晚的菜單是咖哩飯,還有水果與甜點,簡單卻溫馨美味。

大家圍著一張大桌子,左邊坐著一位婆婆,跟對面的一位媽媽及孩子聊著社區的大小事;另一頭坐著兩位媽媽,孩子們則臨席而坐,孩子們聊著孩子們之間的話題,大人們則聊著媽媽經;某一角的孩子用完了餐,拿起餐盤、走到廚房,對著志工們說了聲:「我吃飽了,謝謝。」接著到樓上的房間裡,和其他孩子們一起閱讀故事書、寫功課或是玩玩具。

現已年過七旬的屋主山田和夫先生,原本和妻子一起在自宅經營麵包店,妻子離世後,山田先生消沉了好一陣子,而將麵包店收起來。在某個契機下,得知「気まぐれ八百屋だんだんこども食堂(謝謝隨興蔬果攤之兒童食堂)」的故事,經過友人的引薦,他前往參訪並了解其運作模式。

當再度重啟麵包店後,於2013年3月在自宅兼麵包店開始了兒童食堂的運營,每個月辦兩次,成人每人300日元、孩子每人100日元,期望營造一處大家都可以輕鬆來用餐的共餐據點,餐後是自由交流時間;除了屋主山田先生的臥室之外,房屋其他空間皆開放自由運用。

餐畢,只見一位看似年有八十的婆婆牽著另一位約莫四、五歲的小女孩,準備踏上回家的路;原以為小女孩是婆婆的孫女或親戚,一問之下,兩人並無血緣關係,而是兒童食堂的常客,在此相識之後,發現原來就住在附近,於是,不知到底是婆婆護送小女孩回家,還是小女孩護送婆婆回家。如同一對親生祖孫般的背影,漸漸消失在巷子的一頭。

除了在志工的協助之下經營兒童食堂,這裡亦是社區相關訊息傳遞的轉運站。晚飯後,忙於接受媒體採訪的山田先生抽空告知筆者,當晚在池袋車站附近有群志工將會巡迴池袋地區,藉由發放簡單的食物,一一關懷「路上生活者」的生活困境與健康狀態。獲知此訊息的筆者與友人,二話不說,在稍晚的集合時間之際,加入成為臨時志工,脫離觀光客的視角,近距離與繁華池袋的另一群被忽視的群體有了直接的互動。而參與這場夜間巡迴的志工中,有不少也是兒童食堂的志工。

IMAG8136-1024x583
Photo Credit: 高雅郁
筆者造訪「要町朝霞兒童食堂」當晚的晚餐。

從2019年新成立的「こども食堂ネットワーク(兒童食堂網絡)」裡,可以查詢到各地的社區兒童食堂的據點位置與營業時間。初步瀏覽,發現營業時間各異,收費方式也多所不同。有的每周數日開張,或是每個月僅營業數次;有的於週間營業,也有僅於週末開放的兒童食堂;多數提供晚餐,但也可看到有提供午餐的兒童食堂;有無料免費提供的,也有以低價或依身分別(成人或兒童)收取不同費用的兒童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