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院線】《地下狂熱趴》:後柴契爾的1994這一年,我們向青春道別

【焦點院線】《地下狂熱趴》:後柴契爾的1994這一年,我們向青春道別
《地下狂熱趴》劇照,Photo Credit:聯影電影cineplex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下狂熱趴》就是關於1994這一年,向青春道別而一夜長大的不只是電影中的兩個主角。1994確實是英國變動中的一年,而今日若再審視已經卸任的前英國首相布萊爾,導演布萊恩形容是一種「被背叛的感覺」。

文:許耀文(資深電影工作者/獨立策展人)

「唯一好的系統是音響系統。」
(The only good system is a sound system.)

地下狂熱趴》(Beats)電影故事發生在蘇格蘭,主角強諾(Johnno)和好兄弟史班納(Spanner)兩個高校魯蛇在各自生活裡苦悶,於是將地下電台播放的銳舞電音節拍當做出口。強諾父母執意要搬家,其實是要讓強諾遠離他們眼中的壞朋友史班納,去過更好、更中產階級的生活。眼看兩人就要各奔東西,好兄弟史班納為了好好向死黨道別,決定帶著強諾闖進一場違法的鋭舞派對,好好渡過兄弟兩人最後的夜晚。

如果說最好的搖滾傳記電影是《控制》(Control,2007),又如果說關於電音最好的電影是《千禧曼波》或是《巴黎電幻世代》(Eden),那麼《地下狂熱趴》就是綜合了這些電影的優點。

絕美黑白攝影捕捉了那個時代場景的氣味,電影後半段當「藥上來時」逐漸迸現的彩色畫面,更是完美表現了「意識延擴、心神奔馳」(tripping)的狀態,長達數分鐘的彩色躍動畫面「ㄎㄧㄤ度」直逼《2001太空漫遊》的星際迷幻片段。

傳統電影拍攝舞池戲時,會在現場小聲甚至完全不播放音樂,演員和群眾臨演就在現場假裝乾跳,後製再將音樂和環境音配上,例如《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的跳舞場景,就是在無聲狀態下尷尬拍攝而成。

因此《地下狂熱趴》導演布萊恩威爾斯(Brian Welsh)砸重本真的舉辦一場派對,只為了拍出演員們享受派對的狀態,在所有人隨著現場音樂共舞的狀態下拍攝,捕捉到了或許是近年最優秀的幾顆舞池鏡頭:宛若天啓的光,時空彷彿凝滯的魔幻片刻,親暱亦熱切寫實,彷彿親臨派對現場,絕對值得到電影院用大銀幕與音響設備鑑賞。

《地下狂熱趴》也捕捉到兩位主角幾乎快要擦出火花的動人「兄弟情」(Bromance),兩人共同經歷了一個偉大的夜晚,因為藥物放大了音樂節拍帶來的喜悅,也加強無法向外人言喻的親密感,儘管隔天早上仍要面對各自的人生,面臨終將到來的別離。

片尾彩蛋補充幾位主角之後的人生:強諾與史班納再也沒有聯繫,十年後的某天,他們在路上遇到,彼此約定要再約一天好好聚一聚,但他們心裡都知道,他們不會再見到對方。而身為觀眾的我們和兩位主角共同經歷了一個偉大的夜晚,體驗震耳節拍和炫目聲光,如電如夢亦如泡影,走出電影院後,行過西門町的車水馬龍,回到各自的人生。

MV5BZjU3MmQ5MDUtNjMzNS00MjVkLTg1MjYtMjE3
Photo Credit:聯影電影cineplex

看《地下狂熱趴》前,也應該了解一下鋭舞文化的歷史與本片的相關時代背景。

「我們感情的依歸是狂喜(Ecstasy),我們營養的選擇是愛。我們上癮的是科技。我們的宗教是音樂。我們當下的選擇是知識,我們的政治是無。我們的社會是烏托邦,雖然我們知道那不存在⋯⋯我們的敵人是無知。我們的武器是資訊。我們的罪行是打破及挑戰那些禁止讓我們慶祝自己存在的法律。儘管知道你們可能會禁止任何特定的派對,在特定的夜晚、特定的城市、特定的國家或者這美麗星球上任何一塊大陸,但是你們無法禁止派對。你們無法控制開關,不管你們怎麼想。音樂永不止息,心跳永不停滯。派對永遠不會結束。」

—— 《全球銳舞宣言計畫》,多倫多

1992年5月底,倫敦市中心200公里外,從A38號公路一路開往市郊「Castlemorton Common」,出現一場持續數日的萬人銳舞派對,造成通聯道路癱瘓與附近居民的困擾,部分參與者因使用藥物被捕,該事件躍上英國新聞頭條。

1994年,英國政府頒布實行《刑事審判及公共秩序法》(Criminal Justice and Public Order Act),條文中明令禁止「全曲或部分特色是不斷發射重複的節拍」(sounds wholly or predominantly characterised by the emission of a succession of repetitive beats)之音樂,也禁止團體非法集結一起聽音樂,並授權警方在八公里內要求任何車輛停下或離開,被認為是英國政府為了殲滅越發蓬勃的「銳舞」(Rave)派對潮流而來。

MV5BNDFiNzI1MDktMjUwNC00YTJkLWI0NWItZTQy
Photo Credit:聯影電影cineplex

1994年,英國前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成為英國工黨黨魁,帶給當時英國一種全新氣象與希望。《地下狂熱趴》(Beats)片中不時出現電視上布萊爾演說的檔案畫面,與象徵國家公權力的警察執勤片段交錯剪輯,布萊爾成為本片無政府、反極權的銳舞精神所對抗的符號人物。

1994年,當包括後龐克(Post-punk)、合成器流行(Synth-pop)、瞪鞋(Shoegazing)等音樂浪潮走向尾聲,而綠洲(Oasis)、布勒(Blur)、麂皮(Suede)等樂團相繼在這年推出經典專輯,開啟了日後英國搖滾(Britpop)浪潮的全盛時代。

相對主流的浪潮,銳舞浪潮隱隱鼓譟著,這種源自迷幻浩室(Acid House)的曲風,其愛好者在英國各地突發舉行免費派對,有極強的號召力,然其非法佔屋(Squatting)、非法地下派對、使用非法藥物等行為不斷被媒體大肆渲染負面報導。

導演布萊恩表示有太多電影探討柴契爾時代的影響,除此之外,後柴契爾的1990年代還有什麼?回望1994年,作為一段時代切片,確實是英國變動中的一年,而今日若再審視已經卸任的前英國首相布萊爾,導演布萊恩形容是一種「被背叛的感覺」。而《地下狂熱趴》就是關於1994這一年,向青春道別而一夜長大的不只是電影中的兩個主角,也是曾經共同經歷過那個時代的所有人。

責任編輯:游千慧
核稿編輯:翁世航


“2019台北電影節”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