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帶動的明代愛情產業鏈(真心不騙)

《牡丹亭》帶動的明代愛情產業鏈(真心不騙)
Photo Credit:  Antonis SHEN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文獻史料來看,《牡丹亭》確實帶動了強大的愛情產業鏈無誤,但說到底嘛,很多事還是因為牽扯政治意向而欲說還休。

文:祁立峰

這兩天同溫層河道有個小新聞,某地將舉辦一場「《牡丹亭》的愛情產業」的座談,雖然沒幾小時活動頁面已經更改,而我也不是為了護航,但認真想說一下,這題目實在不能說訂的有什麼錯。

有些學者已經注意到《牡丹亭》的傳播方式與效率。根據中國大陸學者王省民〈對《牡丹亭》的傳播學思考〉及王燕飛〈牡丹亭的傳播研究〉的研究發現,在印刷術盛行的明代,《牡丹亭》就已經有了十一個的刻本,包括包括萬曆金陵文林閣刻本、石林居士刻本、金陵唐振吾刻本、泰昌刻朱墨套印本、朱元縝校刻本、蒲水齋校刻本、天啟四年的張氏著壇校刻本等等,這還不只是湯顯祖個人發大財而已,這些刻書藏書家都跟著一起發財。

再加上明代「書肆」、「書坊」、「書鋪」等通路機構開始盛行,書肆也開始以營利為目的,大量銷售通俗小說以及戲劇文本。這讓戲曲傳奇不只有演出的利潤,光是戲文的出版、刊刻與印刷就足以形成產業鏈,研究者認為在這樣的風氣下,戲文全本於是也就在國內迅速傳播,湯顯祖於是也就實現了所謂立足臨川,胸懷大陸,進一步征服宇宙,書賣得出去,戲演得出來,臨川自貿區也為之帶動與活化起來,當真實質意義上的發大財了。

而這些行銷、傳播媒介,都還是《牡丹亭》流行瘋轉之後的後端產業鏈。在前端的愛情產業源頭,這個故事就已經纏綿悱惻,令許多少女心碎甚至自盡,只差沒設立「《牡丹亭》讀後自經區」。首先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本來就受到當時的歡迎,加上杜麗娘遊園體會到春色如許,因為經愛情而抑鬱而終,以至於後來發墓還魂種種離奇又狗血的設定,湯顯祖自述這劇的核心在於:「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可以說替這齣劇的愛情論述作了定調,此劇一完成就超越了先前流行多年的〈西廂記〉,曲評家沈德符說:

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奈不諳曲譜,用韻多任意處,乃才情自足不朽也。(《顧曲雜言》)

王實甫的〈西廂記〉雜劇故事典出唐傳奇〈鶯鶯傳〉,寫鶯鶯待月西廂下的故事,固然也是典型才子佳人故事,但元雜劇受限於角色固定,折數受限,故事不易開展,逐漸被傳奇這樣長齣戲曲給取代。另一位曲評家張琦也說:

臨川學士,旗鼓詞壇,今《玉茗堂》諸曲,爭膾人口。其最者杜麗娘一劇,上薄風騷、下奪屈宋,可與實甫《西廂》交勝。(《衡曲麈譚》)

更將玉茗堂四夢裡的《牡丹亭》推崇到了與屈宋並列、能祖述風騷的地位,這不僅是在商業結盟的發財,更是文學典律的推重。至於《牡丹亭》的愛情設定後續如何影響讀者?這更不是開玩笑的。最著名受到愛情鏈感召的就是婁江女子俞二娘。

根據《柳亭詩話》記載,這位婁江女子俞二娘「年十七,末適人,酷嗜《牡丹亭》傳奇,拙諸其側,幽思苦韻,有痛於本詞者,憤惋而終」,這位十七歲妹紙沒有領略過愛情的滋味,就把牡丹亭當成瓊瑤小說日日捧讀,只差沒邀湯顯祖共赴愛河坐摩天輪,後來實在哀感萬分,然後她就死掉了⋯⋯我到底看了什麼?詩話還有個後續,就是湯顯祖聽聞此事,甚為感慨,於是為詩曰:「畫燭搖金閣,真珠泣繡窗。如何傷此曲,偏只在婁江」。

假設若這些詩論曲論可信,讀過《牡丹亭》後為之愛情轇葛而ㄎㄧㄤ掉的妹紙還真不少。清代有位士人史震林寫了本筆記《西青散記》,其中有一段評論說:

才子罪孽勝於佞臣,佞臣誤國害民,數十年耳;才子制淫書,傳後世,熾情慾,壞風化,不可勝計。近有二女,並坐讀《還魂記》,俱得疾死。

他意思是說奸臣禍國殃民,頂多數十年。相較而言才子之罪孽更重,若創作淫書流傳後世,敗壞風氣,放蕩主義,毀婚滅家⋯⋯不不,我在說什麼,這比四年投票又投錯了還嚴重得多。當然他所謂兩個妹子讀完《牡丹亭》就下去領便當,到底真的假的我們已經不可考證,只能說哇我嚇壞了,這個魔化的程度太深了。但這段話確實將文學與典範的傳播提昇到了一個凌駕政治的地位。

從文獻史料來看,《牡丹亭》確實帶動了強大的愛情產業鏈無誤,但說到底嘛,很多事還是因為牽扯政治意向而欲說還休。我們古早有個說法叫政治歸政治,文學歸文學,兒子龜兒子,但覺青時代進步時代,大家逐漸覺醒發現這兩者是分不開的。如果說即文學即政治,那文學家政治家同台,實在也沒啥了不起的。你當你的辣臺派,他當他的真韓粉, 客觀來說484這樣?

不過一切問題都出在「客觀」兩字,這兩年舉國瘋選舉,全民選邊站,非黑即粉,非正確即不正確,所謂「客觀來說」本質上已然不存在了,就好像什麼「李姓」與「中壢」,最後都只是好笑而已(議員,你好笑耶)。我們課堂諄諄宣導的「理性思考」歸結到最後,好像只剩下沒理性跟偽理性兩種而已,這實在讓人不能承受。不過還好我這專欄搞綜藝講X話,各位也當廢文看看就行惹。

本文經Readmoo閱讀最前線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