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文明的遊牧史觀》:炎黃子孫——今日「漢民族」概念的創造與想像

《文明的遊牧史觀》:炎黃子孫——今日「漢民族」概念的創造與想像
位於鄂爾多斯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東部的明長城。古代支那人相當熱衷於建造人工建築物,用以劃分和其他民族的界線。華夷秩序不單單只是一種思想,也會創造出物理上的邊界。為了建設長城,會採伐建設工地附近的森林,這也是支那人對環境的破壞|Photo Credit: 八旗文化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支那的歷史經常是北方人入侵、中原人南逃的狀況,結果就是壯侗語系的人被趕得愈來愈往南。也正因如此,漢人雖可說是在中原地區緩慢形成的征服者集團,但漢人與漢民族的概念,其實是相當頻繁地在變動著。

文:楊海英

【東亞大陸的人群遷徙】

建立黃河文明的人被逐往南方

接下來,讓我們試著把時間的指針轉回到中國大陸最初的王朝。關於這方面,我們的記憶大概都是「夏、商(殷)、周」這樣依序遞嬗,不過隨著現代語言學者和考古學者的研究,我們對於這段演變的來龍去脈,大致可以得到以下的了解:

在中國大陸,最初類似「國家」的機制是形成於黃河文明的發祥地,也就是俗稱「中原」的黃河中游地區。居住在中原的,一般認為是屬於壯侗語系的夏人。然後在西元前十三世紀左右,來自現在滿洲等東北地區的狩獵民族——殷人,進入了這個地區;再接下來,則是遊牧民周人從西邊闖入。這就是被稱為「夏、殷、周」,在中原陸續建立的王朝。

至於漢字體系的建立,據推定則是在三千年前,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當周王朝隨後陷入混亂期時,原本在各封地開始使用的漢字原則也隨之紊亂。雖然是我個人的經驗,不過我在北京的大學研討會裡,曾經聽過一位清朝最後一屆科舉考試合格的進士,講述有關周的青銅器銘文。

根據這位老進士所言,周朝的漢字並沒有統合性,所以在秦朝才需要重新統一文字。這位老進士對「四書」、「五經」的熟稔固不待言,就連歷代詩文也都能夠默背。在研討會上,他連翻閱一次紙本都沒有,完全靠著記憶講述。以今日的術語來說,老進士的腦袋,就是一部活動的漢文資料庫——雖然他本人完全沒有任何論文或著述,而且他自己也說,除了記憶中的漢文古代典籍之外,他覺得其他東西都不值一讀。另一方面,對於一九一八年以降出現、書寫和口語一致的中國話文學(白話文),他則是抱持著強烈的嫌惡感,認為「那根本不算文章」。

言歸正傳,在這裡我們必須要注意的是,雖然我寫了「壯侗語系的夏人」,但這並不代表人們是從現在的泰國地區移居到黃河流域。相反地,原本住在黃河流域的人們,被從今日滿洲移居過來的狩獵民、以及從西邊入侵的遊牧民所逼迫,不得不逐漸往南移動,結果就形成了現今東南亞居民的祖先,這才是正確的說法。

現在東亞大陸基本的架構,可以區分為以下的情況:在中國這個國家北方的蒙古高原與滿洲(東北),還有東突厥斯坦(新疆),基本上都是操阿爾泰系語言的人民。這些人包括了蒙古人與滿洲人,還有突厥系的人們。如果用以中原為中心的「漢人」的漢字來稱呼,那他們可稱為「北狄」。在西邊有「西戎」,不過都是操漢藏語系的人們。南邊有「南蠻」,是屬於泰或馬來系的人們。至於遙遠的東方,則有「東夷」日本。中國人的世界觀直至今日,基本上沒有太大的改變。

在這裡也可以看到做為表意文字的「漢字」之威力。犬字邊的「狄」、野蠻的「蠻」,還有意味著未開化民族的「夷」;這樣的世界觀,也隨著漢字體系而深入人心。

說到過去的「東夷」,那是位在今日的山東省,「西戎」指的是甘肅省附近;至於「北狄」,是在萬里長城以北、山西省一帶的地方;到了長江一帶,則已經是所謂的「南蠻之地」了。不過,因為這些地方有很多人移居,於是漸漸「漢人」化,而隨著人口擴大,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似乎也被趕到了更遠的地方。然而,實際被趕走的只有南蠻,至於北狄和西戎,則幾乎沒有動過。

為什麼只有南蠻被趕走,其原因主要在於支那的歷史,基本上是北方民族不斷入主中原、樹立政權的過程,而往南逃亡也是相當普遍的形式。

唯一的例外,大概只有出身南中國(湖南省)的毛澤東,率領貧弱的紅軍由南方北上陝西省,並從這裡奪取中國的天下吧!毛澤東北伐成功,但是除了他以外,蔣介石也曾經北伐,再加上之前的孫文,這三個人是南方出身。另外就是漢朝的始祖劉邦,也是南方人。除了這四個人以外,支那歷代王朝幾乎沒有出身南方的人物。

據說建立宋朝的趙氏也是南方出身,但學界最近的研究卻對此頗為存疑,因此也有認為他們或許是出身突厥系的說法。

總而言之,支那的歷史經常是北方人入侵、中原人南逃的狀況,結果就是壯侗語系的人被趕得愈來愈往南。也正因如此,漢人雖可說是在中原地區緩慢形成的征服者集團,但漢人與漢民族的概念,其實是相當頻繁地在變動著。一八四年只剩五百萬人不到的原始漢人,和後來進入、操阿爾泰語系語言的人們混血,從而產生了新的漢人。

這種新生的漢人,大致是在五八九年隋統一支那地區之後形成的。創造隋的楊氏是鮮卑系,因此是由鮮卑系(亦即騎馬遊牧民族)統一中國。雖然隋的統治時間很短,不過之後便建立了唐。關於唐,我們會在第四章進行詳述,而唐也是鮮卑系國家。結果,支那雖然獲得統一,但檯面上的支配者、或者說其主要成分幾乎全都是鮮卑系、亦即操阿爾泰系語言的人們。關於蒙古語或突厥語,雖然有很多種說法,不過毫無疑問,它們也都是屬於阿爾泰系。從這當中創造出新生的漢人後,漢語自然更加阿爾泰語化。

1章_04トン族の風雨橋
Photo Credit: 八旗文化出版
壯族以獨特的建築物「風雨橋」而聞名。中國政府在北京網羅了五十五個少數民族,設立了名為「中華民族園」的博物館,藉此扮演一副多民族國家的面孔;在這當中,侗族文化便是以風雨橋來加以表現。

封閉在陸地上的民族

原本生活在海裡的魚,會因為地殼變動而產生被封閉在陸地上的現象。民族,也會發生類似的情況。

好比說,現在在中國南方(雲南、貴州省),有一個叫做侗族的小小民族。侗族在文化人類學來說,其實是一個相當特殊的民族。簡單說,侗語其實是玻里尼西亞語系;再者,侗族是個狩獵民族,因此「火」和「弓」之類的語彙,對他們來說乃是基本中的基本,而這些語彙的發音,幾乎和夏威夷與南太平洋的玻里尼西亞語彙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