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教育部提多元入學的學生「表現較好」 國教盟:考試分發名額由民情決定

教育部提多元入學的學生「表現較好」 國教盟:考試分發名額由民情決定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的學生就像愛因斯坦不擅長口才,若把愛因斯坦放到如今的申請口試,肯定吃虧,可是他理論推導能力強,適合考試分發,但有的人不善考試、口才及其他能力高,適合申請。」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如是說。

國教行動聯盟等教育團體這段時間不斷主張,大學考試入學分發(考分)招生名額需占50%以上。教育部22日提出三間國立大學的數據指出,考分管道入學生因志趣不服、適應不良,休退學率明顯高於個人申請、繁星推薦等管道。台大教授也表示,各申請入學管道都不能偏廢,尊重各管道才能適性揚才。

國教行動聯盟、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等團體近來不斷透過陳情、抗議、遊說等方式,主張嚴格規定考試分發(考分)應占50%以上,避免個人申請名額不斷增加、侵蝕考分名額,導致各管道比例失衡。

而教育部次長劉孟奇22日到立法院報告「大學招生選才制度精進暨弱勢學生升學權益保障」,提到考分占50%變動巨大,如果仍維持繁星推薦、其他管道的比例,勢必將個人申請壓回至25%以下,「受影響者接近全體學生,對學生與家長造成的衝擊會極為巨大」。

根據教育部提出的最新資料,108學年度考試入學分發(考分)名額占23.07%,個人申請(個申)占51.63%,繁星推薦(繁星)占15.37%,其他為9.92%。

劉孟奇還指出,台大於民國107年時向教育部申請,將個人申請名額從45%提高為55%。其中一項理由認為,所有入學管道中,繁星推薦學生休退學率最低(5.54%),其次是個人申請(6.79%),考試分發則高達(14.01 %),是其他管道的2倍之多。

教育部新聞稿也進一步表示,不只台大,中興大學和交通大學最近一次提出擴大個人申請名額比例之申請計畫書所列最近一學年度相關數據都有類似情況:【註】數據和圖表

  1. 學生學習表現部分:台灣大學及中興大學以透過繁星推薦升學的學生,在校學習情形最好,個人申請次之;而交通大學則以繁星推薦在學情形最佳,考試入學分發次之。
  2. 在學穩定度部分:以當學年度學生休學人數占新生註冊人數比例觀之,台灣大學等三校以繁星推薦及個人申請學生之休退學人數占比較低。
  3. 學校招收弱勢學生情形部分:台灣大學等三校皆以透過個人申請所招收弱勢學生比例最高,繁星推薦次之,考試入學分發招收弱勢學生相對最低。

劉孟奇表示目前的作法是當有校系申請提高個申名額時,會參酌學校教學資源、甄試方式及品質,嚴格審查並據以核定。他也承諾,未來大學若調高個人申請占比時,教育部會嚴格審查,評估大學的教學資源、甄試方式及品質。而考分並未設定上限,如果有校系規劃拉高至50%以上,教育部也會尊重並予以核定。

對此,台大教務長丁詩同澄清,提高申請占比達總數的55%是為了預留調整空間。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則強調,不同招生管道的學生程度本來就不同,繁星跟申請招生先行,其學測平均成績本來就優於未獲錄取或放棄申請的考試分發錄取生,他認為,「先挑的桃子本來就比較好!」不能因此錯估考分管道不利。

張耀文還說,不少學校衝高申請入學占比,引起各校競相跟進搶學生,才是導致近年考招亂象的主因之一,而在休退學人數的計算上,也不認為重考生是失敗者。此外,張耀文也指出,

各申請入學管道都不能偏廢,有的學生就像愛因斯坦不擅長口才,若把愛因斯坦放到如今的申請口試,肯定吃虧,但孩子各有能力,有的不善考試、口才及其他能力高,適合申請,有的如愛因斯坦,理論推導能力強,就適合考試分發,尊重各管道才能適性揚才。

國教行動聯盟今(24)日在台北召開記者會,強調大學考試入學分發(考分)過少,導致許多家長焦慮,名額分配應由「民情決定」。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立昇指出,個申近年名額提高,產生許多疑慮,例如大學的面試徒具形式,仍由學測成績作為主要篩選;大學校系面試時間撞期,使學生喪失選擇權。王立昇認為,考分是採公平、公正、客觀檢驗考生能力的指定科目考試(指考)成績作為篩選,但近年比例越來越低,讓許多學生及家長焦慮。

王立昇認為,學習穩定度的考慮,應從整體來看,83年是100%考試分發入學,大學生休退學比率為4.7%,106年休退學比率是15%,比較聯考時期與現在的差異。多元入學實施多年後,整體的休退學比例顯著提高,顯然多元入學的精神未能發揮。

不過,教育部也發布新聞稿表示,個人申請制度符合多元能力表現與適才、適性、適所之選才目標,有效降低休退學率及避免教育資源之浪費,多年來實施,除發掘具有特殊潛能與性向之學生外,也減少高中生上大學後盲目之摸索、以及減少轉系、轉所之情形,都有效降低休退學率及教育資源之浪費。

延伸閱讀:

【註】三間國立大學擴大個人申請名額比例申請計畫之最近一學年度各指標情形

螢幕快照_2019-05-24_下午8_19_12
Photo Credit: 教育部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