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剿華為傷了美企與全球半導體業,為何美國政府堅持不罷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政府直到近幾個月才集中火力對付華為,而美國企業為中國生意著想,原本沒有很想要政府反制。美方反應慢半拍,使華為這些年無論技術與國際影響力都不斷提升。
華為自2003年開始就多件官司纏身,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多次表示不滿,華府去年終於開始採取嚴厲應對措施,甚至在今年5月15日宣布禁止華為在未獲許可證下與美國企業做生意,引發一連串後續產業效應,分析師預估,2019年全球半導體產業銷售額將比去年衰退1%至9%,美國相關企業也會受累,但即便如此,美國還是堅持下重手,恐怕著眼的是未來,而非眼前的傷害。
美國媒體揭露華為「抄襲文化」
華為本世紀迅速崛起,超越摩托羅拉等昔日巨擘,躍居全球電信設備霸主。隨著美國加強圍堵,華為被控抄襲竊密的紀錄重新被檢視,為求成功不擇手段的企業文化也漸為人所知。
華為1987年創立,從販售電信交換機起家,20世紀末在中國通訊裝置市場站穩腳步。邁入21世紀,華為起初低調拓展海外市場,隨著通訊網路升級換代,華為日益茁壯,如今成為年營收逾1000億美元、全球雇用逾18萬人的大廠,被認為在5G網路技術開發上領先群雄。
不過,華為崛起歷程屢屢和抄襲與竊密扯上關係,多次和同業對簿公堂。《華爾街日報》刊出長篇報導,從官司爭議、前員工、合作與競爭方說法,描繪出華為為競爭不顧道德的企業文化。
據報導,華為被控竊密的目標廣泛,不僅思科(Cisco)等同業曾受害,西雅圖一名安親班老師也指控華為盜用他創作的音樂作為鈴聲。根據訴訟文件,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多年前在摩托羅拉(Motorola)任職的一名親戚,被控將摩托羅拉機密資料帶到在北京舉行的一場會議。
2002年起在華為瑞典辦公室擔任約聘工程師約一年的李德(Robert Read)表示,
華為當時投入所有資源竊取技術,「你甚至要偷來主機板,供他們逆向工程使用」。
華為當年在斯德哥爾摩的辦公室,以嚴密保全的地下室存放外國製設備,有些設備運往中國由工程師拆解。華為帝國分布各地的辦公室都有這類密室。
在職與卸任美方官員指出,華為在德州等地的據點建有美籍員工不得出入的隱密房間。
2003年1月,思科指控華為抄襲軟體與說明書,是華為首度在國際市場面臨重大竊密指控。根據訴訟文件,華為當時連思科軟體的瑕疵也照抄不誤。華為最終坦承抄襲「部分」思科路由器軟體,2004年7月與思科達成和解。
《華爾街日報》於美東時間25日凌晨刊出的深度調查報導,研究了自2003年以來至今約10起與華為有關的法律訴訟案件,除了思科、摩托羅拉等大型企業外,還包含手上握有專利的個人與新創企業,技術項目從音樂創作、手機相機軟體、到光纖網路、天線訊號技術等等涵蓋面廣泛,不過即便受害者眾、真正提告的卻有限。《華爾街日報》記者訪問了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的Michael Wessel,他指出,「中共以反壟斷、反洗錢、國家機密等手段嚴懲一些公司藉此在行業內達到殺雞儆猴的效果。」
美中科技戰白熱化,美國開始反擊
隨著美中科技競爭白熱化,華府以威脅國安為由加強對華為施壓,設法切斷美國廠商向華為供應關鍵技術與零組件。美方認為,華為與其他中國企業都須遵從北京指令,尤其華為執全球電信設備市場牛耳,成為中共手中強大的工具。
華為堅稱不替任何政府從事間諜行為,並指美方未出示任何華為涉及網路間諜的證據。報導引述匿名官員說法指出,美國政府直到近幾個月才集中火力對付華為,而美國企業為中國生意著想,原本也沒有很想要政府反制。美方反應慢半拍,使華為這些年無論技術與國際影響力都不斷提升。
隨著3G取代2G網路,邁入智慧型手機時代,華為展現長足進展,2010年全球市占率達18%,是5年前的3倍。華為此時也已超越昔日霸主摩托羅拉,拿下愈來愈多標案,2009年在挪威奧斯陸布建全球首個4G網路,並同時展開5G網路研究。
眼見華為勢不可擋,逐一超越西方科技廠商,美國開始出手反擊。
知情人士透露,2010年初,美國官員說服電信商AT&T放棄將4G網路標案授予華為的協議。華府開始派官員到關島、日本等地,勸告盟友與華為保持距離。2012年,美國國會發表報告,將華為貼上「國安威脅」標籤。
但這一切都不足以阻擋華為在美國以外市場和5G網路發展攻城掠地。
德國資料分析公司IPlytics指出,截至今年4月,華為5G網路發展從標準制定提案貢獻度,到公司代表出席全球標準制定會議數量,幾乎每個類別都是全球排名第一。
儘管如此,華為仍擺脫不了竊密疑雲。報導引述在職與前任華為員工說法指出,華為十分要求員工使命必達,任正非曾在華為內部通訊中將拓展全球版圖形容為作戰。華為中國工程師反覆透過視訊會議與電郵「友善提醒」,催促海外員工取得包含機密訊息在內的外國資料。
美國檢方指出,2013年5月,華為駐美工程師奉命竊取T-Mobile美國公司用來測試智慧型手機觸控反應的機械裝置技術。2014年9月,T-Mobile控告華為竊取商業機密。2017年,陪審團認定華為違約,須向T-Mobile賠償480萬美元。
今年1月,美國檢方以T-Mobile在上述官司所提相同指控對華為提告,追究刑事責任。
華為努力捍衛清白之際再陷風波,遭加州新創晶片公司CNEX Labs指控竊取商業機密。4月開庭時,CNEX方面指控華為工程師兩年多前假冒客戶,竊取CNEX用來管理人工智慧生成資料的固態硬碟(SSD)存取技術,華為副董事長徐直軍被控參與共謀。
華為手機恐從國際市場上消失
分析指出,在美國禁令打擊下,中國電訊設備巨頭華為公司今年手機出貨量可能下降多達24%,華為智慧型手機甚至可能會從國際市場上消失。
《美國之音》中文網引述富邦研究和戰略分析公司(Fubon Research and Strategy Analytics)數據報導,美國的禁令若持續下去,全球第2大智慧型手機製造商華為今年手機出貨量的減少幅度將在4%至24%之間。
多名專家預計,華為未來6個月的出貨量將下滑。
川普政府上週以華為從事違背美國國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活動為由,禁止這家電訊設備巨頭在未經美國政府的批准下自美國購買零件。
“華為”的相關議題
- 2020-05-28 法官裁定孟晚舟「雙重犯罪」,在美中角力下加拿大如何「夾縫求生」?
- 2019-05-31 馬哈迪表示將續用華為產品,東南亞還有哪些國家「挺華為」?
- 2019-05-26 圍剿華為傷了美企與全球半導體業,為何美國政府堅持不罷手?
- 2019-05-23 華為「四面楚歌」:中華電信、台哥大都停售新手機,傳出日本Panasonic也封殺
- 2019-03-11 盜竊知識產權的「白手套」?美國打壓華為的五個理由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