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閱讀《我在英國國家劇院的日子》:藝術總監如何在眾多期待中保持「平衡」

閱讀《我在英國國家劇院的日子》:藝術總監如何在眾多期待中保持「平衡」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在英國國家劇院的日子》作者尼古拉斯.海特納在引言強調:「雖然我們要做的是藝術,但我們明白自己也是身在娛樂業;而這正是本書與國家劇院所觸及的平衡演出(balancing acts)之一。」所以這本書的原文書名才會是Balancing Acts。

文:耿一偉

讀者不妨算一下,這本書到底出現多少次「平衡」。正因為擔任英國國家劇院藝術總監,總得不斷在娛樂與藝術、創新與傳統、國家與個人、城市與地方、菁英與民眾、劇作家與導演等矛盾之間找到平衡。

本書作者尼古拉斯.海特納(Nicholas Hytner)在引言強調:「雖然我們要做的是藝術,但我們明白自己也是身在娛樂業;而這正是本書與國家劇院所觸及的平衡演出(balancing acts)之一。」所以這本書的原文書名才會是Balancing Acts。

當一個國家劇院的藝術總監,尼古拉斯.海特納不但自己要導戲,同時也要經營劇院、管理人事、發展劇目、尋求贊助以及拓展觀眾。當他將於2003年走馬上任前,從前任執行總監那裡接手當時英國國家劇院所面對的挑戰:包括既有運作模式不再有用;經典劇目與創新新作已不足滿足觀眾;過度依賴美國百老匯歌舞劇,卻只吸引了中產階級白人觀眾。

「國家劇院的核心特性就是回應國家狀況的新創劇作。」尼古拉斯.海特納總結道。所以國家劇院不是菁英的殿堂,不是成功的舞台,而是一個國家有機會誠實面對自我的時刻。

與電視談話性節目或是新聞報導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在這裡,主要是透過一群藝術家勞心勞心,藉由想像力激發的現場演出,來讓觀眾以集體的方式回應當下——這是群體對群體的互動過程。

雖然每一場能來看戲的觀眾有限,但現場所撞擊出來的能量,卻不見得比電影或網路來得小。想想音樂劇《戰馬》或是舞台劇《深夜小狗神祕習題》,是每個城市競相爭取的演出,而所到之處即成為該城市的一個事件。不用我強調,讀者應該可以猜到,《戰馬》或是舞台劇《深夜小狗神祕習題》都是在尼古拉斯.海特納擔任總監時所開發出來的。他另一個與全球觀眾息息相關的豐功偉業,是在電影院播放的「英國國家劇院現場」(NT Live)。

我自己在擔任台北藝術節總監的六年期間,幾乎天天都在為節目傷腦筋,輾轉反側,畢竟票房只是基本義務,而拿著納稅人的錢,節目不能只滿足藝術總監的個人品味,也得思考到有些品味與我不同的市民,他們也有權利看演出。如果這本書早點出版,我應該可以睡得更好。

如果你問我這是一本甚麼樣的書?我會說,這是關於一位追求夢想的人,如何務實達到成功,並在過程中享受各種生命經驗的回憶錄。尼古拉斯.海特納毫無保留地分享他的經驗,不只是經營國家劇院,也包含了音樂劇導演、電影導演、演技指導、創意開發等等。他於2015年3月離開國家劇院,向企業募資建造的塔橋劇院(Bridge Theatre)於2017年10月開幕,隨即也成為倫敦的熱門景點。讓我們由衷期待他的下一本回憶錄。

書籍介紹

我在英國國家劇院的日子》,臉譜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Nicholas Hytner
譯者:周佳欣

本書作者尼古拉斯.海特納,堪稱當今最受大眾愛戴的劇場工作者之一。身為導演,他執導的戲劇包括莎劇、在倫敦及百老匯公演十年之久的音樂劇《西貢小姐》(Miss Saigon),以及電影《意外心房客》(The Lady in the Van)等。除此之外,他更為人所知的身分,便是在2003年到2015年,擔任英國國家劇院藝術總監的12年間,製作了無數膾炙人口的劇作,並透過革新的商業手法讓觀眾重回劇場。

在本書,海特納一方面記錄他如何平衡藝術與商業,讓英國國家劇院擔負起延續戲劇傳統的使命,更在營運上成為具延續性、成功的商業典範。同時他也生動的描述每一齣戲在製作上層出不窮的意外與艱難時刻、鉅細靡遺地回憶他跟眾多劇作家、演員合作的八卦軼聞,讓人恍如親臨現場,一窺英國國家劇院的幕前幕後。

臉譜2019_06_我在英國國家劇院的日子__立體書封+書腰_190524
Photo Credit:臉譜出版

責任編輯:游千慧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