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關鍵評論網6月主題徵文:我們在填志願的十年後爆炸

關鍵評論網6月主題徵文:我們在填志願的十年後爆炸
Photo Credit: TNL/Loso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請將自己面對選填志願與職涯發展的相關經驗及體察,寫成1500字以上(無字數上限)評論文章一篇。作品內容需為首次發表,同時嚴禁抄襲,如有參考資料請附上。

我的未來XX夢

「當醫生和律師才有前途!」
「女生就是要念商!」
「我們家不要出黑手!」
「念哲學系有什麼用!」

回想填志願的那一天,有人為了夢想鋪路,也有人對現實屈服。有些人自小就立定志向,用盡所有資源積極備戰;也有人在十年後依然迷惘萬分,成家立業的社會期待擔在肩上,卻還未完全褪去踏出學院的那身裝扮。

也許你有想過,是十年前的那次決定,造就了現在的你嗎?

每個人都曾在作文本上寫下「我的志願」,想像自己十年後的樣子。但是當時的「選我所愛」是否真能學以致用,或是一出校門就瞬間脫節?曾經發下豪語的夢想,又能否在人生的路上踏實?

請和我們分享吧。

也許你還在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碰撞探尋,或早已靠自己的本事稱霸一方,請告訴我們你18歲填下志願的那一天,是否真的用2B鉛筆或滑鼠決定了自己未來十年的方向?在校園裡打磨的齒輪又能否扣上今日社會的紋路?對照十年前的想像,今天自己是否得償所望?如果可以再來一次,你還會填一樣的志願嗎?

活動內容

  • 活動名稱:關鍵評論網2019年6月主題徵文——我們在填志願的十年後爆炸
  • 活動辦法:請將自己面對選填志願與職涯發展的相關經驗及體察,寫成1500字以上(無字數上限)評論文章一篇。作品內容需為首次發表,同時嚴禁抄襲,如有參考資料請附上。
  • 徵稿時間:2019年6月1日-6月30日截止。
  • 獎勵辦法:本次徵文活動將選取14名投稿者的優秀作品,贈送關鍵評論網編輯選書一本。(隨機贈送,恕無法指定)
  • 結果公布:獲選的投書作品,作者姓名將於2019年7月1日公布於本活動網頁,同時寄發email告知。未錄取者恕不另行通知。

投稿方式:請將稿件寄至oped@thenewslens.com,信件標題需註明【2019年6月主題徵稿】。投稿請附上真實姓名、電話聯絡方式,以及地址(獲獎時贈書用)。

參考文章

贈獎書單

books_giveway
Photo Credit: TNL/Loso

1. 《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從印度哲學思維,找回真實的自己》,究竟出版(兩本)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熊仁謙

人有聚焦負面的天性,看事情往往會「你們都有,我卻沒有」;人有思考節能的天性,總是「一因論」,上演想法私奔效應;人有腦補劇情的天性,經常憑空講出非真相的故事;人有未來不可測的悲觀天性,帶有不可能改變的末日感⋯⋯面對人的諸般天性,作者透過印度哲學的洞見和覺察練習,帶領我們一層層遠離斷見、跳脫認知陷阱,活出生命大智慧。

複雜的人際問題,也能以印度哲學的思維來解決與回應,因為不論外在問題為何,我們都可以往內轉換想法,鬆綁被自己勒索的情緒、被自我綁架的認知,用更寬闊的觀點與心境,化解人生難題。印度哲學的思維練習,不只是訓練我們保持理性,感到內在平靜,也在於瓦解我們解決問題時會有的恐懼感受與諸多想像。當我們能看出自己主觀認知上的錯誤,對客觀現實有更貼近的認識,就能戰勝人類天性之中思考節能又悲觀的本能,從生存模式轉為真正自在的生活在這個世上。

getImage
Photo Credit:究竟出版

2. 《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我這樣轉大人》,大塊文化(兩本)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張慧慈
繪者:BIGUN

生長在重男輕女的貧戶,母親為了她,偷偷藏書在衣櫃裡,而她為了升學,除了幫忙家庭代工之外,國中起就開始半工半讀在工廠當女工。即使生命以來就長期就戰鬥位置,但總認命認為是與生俱來的原罪,一定是上輩子「沒做什麼好事、沒積什麼陰德」!自我認同啓蒙得晚,對國家族群的認同一樣遲緩,即使解嚴已多年,小六還傻傻跟著體育老師「為反攻大陸」而跑,國中、高中仍相信蔣(中正)家帶給台灣繁榮,更矛盾的是,受日本教育養成的阿公影響,卻堅持民進黨是台灣的政黨、日本時代一級棒!直到進入大學人文社會系,不一樣的學習、老師、同學,世界終於有了天崩地裂的改變,了解了社會結構如何影響一個人,終於從自責的罪惡感解脫。

社會階級、社會歧視、社會的眾多不平等,決定了現在我所在的位置,我所經驗的。過去降落於我身上的眾多事件,層層堆疊出的標籤與傷害,他人為我訂定的行為準則,,始作俑者是社會,是社會建構而成的。是我們所身處的社會,決定了我們。社會用階級位置、用文化資本、用品味等象徵資本,直接、隱誨的,告訴每一個身在其中的個人:「你,該是什麼樣子」。

getImage_(2)
Photo Credit:大塊文化

3.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網路與書出版(兩本)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吳曉樂
繪者:劉晏呈

公共電視年度教育大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原著找回凝視孩子的初衷

我寫的九篇故事:

沒有一篇是普羅大眾樂見的教育神話。沒有一篇看了會感到喜悅。沒有一篇看了心中不會亂糟糟的,甚至覺得煩。然而,這些事情確實發生過。不僅確實發生過,極可能仍在發生⋯⋯

說故事的人,是個證人。她花了七年時間,打開一扇又一扇的大門,走進不同的家庭。在門的背後,她見證了各色光怪陸離的景象:一個每日給兒子準備雞精、維他命的母親,在收到兒子成績單的當下,卻也毫不猶豫地甩出一記耳光;為了安撫雙親,躲在衣櫃裡欺騙別人也傷害自己的兒子;也或許,她看見一種用鈔票堆疊起來的親情⋯⋯她以為她是家教,只需帶給學生知識,沒想到學生及他們的家庭帶給她更多的衝擊。

getImage_(1)
Photo Credit:網路與書出版

4. 《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春山出版(兩本)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 藍佩嘉

透過教養焦慮,看見當代臺灣:

本書以親職焦慮為鏡,映現出臺灣在全球化脈絡中所面對的風險與挑戰,包括相對停滯的本地經濟與薪資、與全球資本主義更緊密的連結與競爭、產業變化的不確定性,而日趨擴大的階級落差正透過教養形塑許多孩子的不平等童年。

臺大社會系特聘教授藍佩嘉,延續她在《跨國灰姑娘》中對於社會不平等的觀察與追索,從城市到鄉村,深入田野訪談近六十個家庭,並到學校教學現場實際觀察,扣緊中產階級與勞工階級的差異,分析臺灣目前幾種主要的教養模式,追問為什麼父母會做出某種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對家庭與孩子的影響,是理解臺灣當代教養現況重要的田野報告。

getImage_(3)
Photo Credit:春山出版

5. 《未來地圖:對工作、商業、經濟全新樣貌, 正確的理解與該有的行動》,天下雜誌(兩本)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Tim O’Reilly
譯者:黃庭敏

領先者與普通人的真正差異,在於對科技世界的理解不同。不要戰勝了對手,卻輸給了時代!AI、雲端平台、區塊鏈等科技趨勢正席捲全球,所有我們認知的世界樣貌都在改變。新科技正在顛覆舊市場,有時你什麼都沒錯,就輸在見解與能力不夠新。


“主題徵文:我們在填志願的十年後爆炸”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