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公園、茶店、友善椅:老少年少女的社區交際場

艋舺公園、茶店、友善椅:老少年少女的社區交際場
Photo Credit: 朱剛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早上八點後,艋舺公園開始人山人海:清一色的中老年人中,有男有女。如果初次撞見這般人潮,可能會興起「街友整天在這裡聚集、無所事事」的錯覺。然而,資深社工說道:多數的無家者都有工作,天未亮就去上工了。若無家者白天都去工作了,在公園裡的人是誰呢?

材質之外,擺放的地點也是一門特色智慧。如同部落的長輩所說,椅子在人容易聚集的地方絕不可或缺。萬華的友善椅們,多座落於攤商騎樓旁。另外也曾發現有排友善椅沿著社區牆壁擺放,但突然在中間跳過一段。後來經過幾次後才發現,下午的時候,跳過的區塊剛好會被陽光直射。友善椅的擺設果然是經得起考驗。

06
Photo Credit: 朱剛勇

在萬華,友善椅還兼備了另一種功能:承接著夜未歸或夜宿的人們。

無家者能坐在椅上歇息,這裡的椅子不會加上把手,於是更加舒適,也默默傳達了對城市每一個人的友善。有次經過騎樓時,突然發現一旁桌子底下,窩著一為側身蜷曲、陷入熟睡的中年男子。就算是一張桌子的覆蓋與支柱,也能讓人更加安心。友善桌椅一定也沒想到自己體現的,正是城市所呼喊的「尊重多元、包容差異」核心價值吧。

萬華,一座城市的最初與最近

舊時萬華被視為台北形成一座城市的開端——尤其艋舺,因其水陸便捷,過往是台北重要的貿易樞紐。港口開啟了貿易往來,往來帶入了人力。人的匯集,因應而生了各式產業與社群。[3]

今日看來,城市經濟重鎮轉移後,萬華確實存在著需正視與討論的課題(人口老化、經濟弱勢者處境以及產業再興等)。然而,從另一端點來看,在此處活動的人們,仍生龍活虎地,在資源有限的狀態下,使自己活得更完整、豐富些(有時甚至是因一些尚未制度化的灰色地帶,使部分弱勢者得以在狹縫中生存[4])。

回頭看現正熱門的人口老化、人口外移等議題,或許萬華也成為靈感的來源,讓我們一起來認真看待老少年少女們,如何一次次來回舞步間,踹出一些城市隙縫,使人多出了一些喘息空間。

註解

  1. 根據歷年「台北市遊民生活狀況調查」,近七成以上的無家者是有工作的。然而因體力、居住問題等困境,多從事非典型勞動,工時零碎、耗費體力外,月收入也不高,因此在台北難以找到穩定適合的居所。
  2. 關於茶店內顧客與經營者間更細緻的互動,在《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第三章:茶店仔裡的阿姨仔」 中更多篇幅的描寫、整理,將有助於讀者翻新過往對茶店與男性需求的刻板印象。
  3. 參考《艋舺百年風華》。
  4. 相關在灰色地帶被接住的弱勢者故事,可參考「貧窮人的台北」與《無家者》。

延伸閱讀

本文經朱剛勇(人生百味共同吃飯人)與眼底城事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