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推力》:行為經濟學如何改善「認知偏誤」?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推力」的精神,不是強迫,而是一種助推與提醒。推力不會強制人們必須選擇某一個特定選項,而是透過溫和的「指引」使人們做出特定的選擇。以下介紹幾種常見的「認知偏誤」,以及「推力」可以施力的案例。
文:賴建樺
讀者應該都有印象,當我們在ATM領錢時,ATM一定是先退出卡片,再來才是吐鈔。為什麼ATM的順序要這樣設計呢?因為我們的目的是提款,如果我們先拿到鈔票了,很有可能就會忘記取卡。這與心理學的完成後錯誤(post-completion error)有關,即當我們完成主要任務後,往往會忘記其他相關的附隨步驟。因此透過一個簡單的順序設定,就可以減少存戶和銀行可能發生的麻煩。這種功能設定正是一種典型推力(Nudge):一種有效幫助一般人改變行為的方法。
《推力》一書,是由Richard Thaler和Cass Sunstein兩位都待過芝加哥大學的教授合著而成。Thaler是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行為經濟學領域的開創者與先驅之一,Sunstein則是著名的憲法、行政法與法律行為經濟學權威。兩人的結合是法學與行為經濟學的美麗相遇,而推力正是其中珍貴的知識火花。

推力是什麼?
推力的精神,不是強迫,而是一種助推與提醒。推力不會直接地強制人們必須選擇某一個特定選項,也不會間接地增加人們選擇其他選項的負擔,而是透過溫和的「指引」使人們做出特定的選擇。如果人們選擇不存退休金,或選擇吸菸與攝取過量的脂肪和糖類,推力不會支持應強制勞工或雇主必須提撥一定的工資作為退休金,也不會要求必須對香菸、脂肪或糖類額外課徵稅賦。此時人們的選擇並沒有受到限制,可能存在的選項沒有減少,原則上也無須因特定選擇而承受額外的成本,因此人們的行為仍然可以說是自由的,只是受到了某些引導。
為什麼需要推力?
以推力影響人們行為的正當性基礎是,一般人的行為不總是「理性」,更準確的說,不總是符合過去某些經濟學教科書對行為的假設,而且此處的不一致並非偶然與零星的錯誤,反倒是系統性的常態偏差,而推力便能適時協助一般人作出符合其長期利益的選擇。
- 兩個認知系統
當代許多心理學者認為,一般人的認知思維模式可以區分成兩個系統:自動系統(automatic system)和省思系統(reflective system);我們也可以用更中性的字詞來描述,系統一(system1)和系統二(system2)。系統一的運作,是快速、直覺、無意識且幾乎不費力的。反之,系統二則必須耗費不少注意力去分析思考,是緩慢、有意識的,如回答邏輯或統計問題,就是依靠系統二的運作。系統一可以說是無法關掉的常態,系統二平常則是處於低度費力的狀態,系統一先接收外部的刺激而運作,在遭遇困難時,會透過系統二進行進一步的處理。一般情況下,系統一和系統二的分工,可以使我們用較少的力氣作成正確的決定,兩個系統的搭配運用大多是良好。因為系統一回應熟悉環境的模式通常正確,短期預測效果很好,反應快速且無須消耗什麼力氣。然而,系統一有時仍會發生錯誤,並已被研究指出存在許多普遍性的問題。
- 捷思法:定錨效應
舉例而言,人們在面對不熟悉的問題時,時常運用捷思法(heuristic)處理,也就是說,依據個人經驗法則所採取的直觀推論方法進行決策,但此往往導致一系列的認知偏誤。在捷思法的偏誤中,經濟學最熟悉的或許是定錨效應(anchoring effect):即人們在進行決定時,會先找出某個資訊作為基礎(定錨點),再根據其他資料往適當的方向調整行為。而人們會受定錨點資訊的過度影響,甚至當這個資訊根本與此決定毫無關聯時,影響仍然繼續存在。在法律領域,國外與國內許多研究都顯示,無論是檢察官對被告的具體求刑年限,或是律師請求被告給付的賠償數額,在一定範圍內,只要你要的越多,法官給你的就越多。但這不代表法官特別笨,而是法官和你我一樣都只是一般人而已。

- 風險傾向及損失厭惡
關於一般人對風險的態度,研究指出,在相同的期望值下,面對預期收益時,多數人是風險厭惡(risk aversion),偏好穩定獲利,例如:假設行為人須對以下兩個選項進行選擇時,A選項是有50%機率可以獲得100元,B選項則是100%機率可以獲得50元,兩個選項的收益期望值相同,多數人會選擇收益確定的B選項。然而,在面對可能損失時,多數人反而轉變成風險偏好(risk seeking),厭惡確定損失(loss aversion),若將上述選項內容代換成損失時,如A選項是50%機率會損失100元,B選項則是100%機率會損失50元,兩個選項的損失期望值仍然相同,多數人反而會選擇損失不確定的A選項。損失厭惡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對於相同的財貨,行為人失去它的痛苦大於得到它的快樂,這使我們會高估自己所有財貨的價值,甚至造成原本可能發生的自願交易也變成無法發生,即經濟學上所稱的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 維持現狀偏誤
損失厭惡心理,可以讓我們馬上聯想到另一個相似問題——維持現狀偏誤(status quo bias)。維持現狀偏誤是指人容易抱持無謂的心態而安於現狀。《推力》作者舉了一個深刻的例子,根據1980年代末的調查,在美國大學教授參與的退休儲蓄基金計畫中,教授改變儲蓄基金資產配置方式的平均次數是0次,也就是說,超過一半以上的教授一生都維持退休提撥一開始的資產配置型態,但市場早已和數十年前完全不同。由此可知,當維持現狀的心態普遍存在時,某個問題所設定的「預設值」就很重要,因為在某一選項被設定成預設選項(default option)後,就很有可能成為最多人選擇採納的方法。到此,不難發現,政府對於提供給人民的選擇問題,要如何設定好的預設選項,進而提升個人和社會整體的福祉,將是推力關注的一大重點。
- 架構效應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