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推力》:行為經濟學如何改善「認知偏誤」?

導讀《推力》:行為經濟學如何改善「認知偏誤」?
Photo Credit: Krzysztof Poltorak,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推力」的精神,不是強迫,而是一種助推與提醒。推力不會強制人們必須選擇某一個特定選項,而是透過溫和的「指引」使人們做出特定的選擇。以下介紹幾種常見的「認知偏誤」,以及「推力」可以施力的案例。

文:賴建樺

讀者應該都有印象,當我們在ATM領錢時,ATM一定是先退出卡片,再來才是吐鈔。為什麼ATM的順序要這樣設計呢?因為我們的目的是提款,如果我們先拿到鈔票了,很有可能就會忘記取卡。這與心理學的完成後錯誤(post-completion error)有關,即當我們完成主要任務後,往往會忘記其他相關的附隨步驟。因此透過一個簡單的順序設定,就可以減少存戶和銀行可能發生的麻煩。這種功能設定正是一種典型推力(Nudge):一種有效幫助一般人改變行為的方法。

推力》一書,是由Richard ThalerCass Sunstein兩位都待過芝加哥大學的教授合著而成。Thaler是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行為經濟學領域的開創者與先驅之一,Sunstein則是著名的憲法、行政法與法律行為經濟學權威。兩人的結合是法學與行為經濟學的美麗相遇,而推力正是其中珍貴的知識火花。

RTS1FRTX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理察・塞勒(Richard H. Thaler)是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推力是什麼?

推力的精神,不是強迫,而是一種助推與提醒。推力不會直接地強制人們必須選擇某一個特定選項,也不會間接地增加人們選擇其他選項的負擔,而是透過溫和的「指引」使人們做出特定的選擇。如果人們選擇不存退休金,或選擇吸菸與攝取過量的脂肪和糖類,推力不會支持應強制勞工或雇主必須提撥一定的工資作為退休金,也不會要求必須對香菸、脂肪或糖類額外課徵稅賦。此時人們的選擇並沒有受到限制,可能存在的選項沒有減少,原則上也無須因特定選擇而承受額外的成本,因此人們的行為仍然可以說是自由的,只是受到了某些引導。

為什麼需要推力?

以推力影響人們行為的正當性基礎是,一般人的行為不總是「理性」,更準確的說,不總是符合過去某些經濟學教科書對行為的假設,而且此處的不一致並非偶然與零星的錯誤,反倒是系統性的常態偏差,而推力便能適時協助一般人作出符合其長期利益的選擇。

  • 兩個認知系統

當代許多心理學者認為,一般人的認知思維模式可以區分成兩個系統:自動系統(automatic system)和省思系統(reflective system);我們也可以用更中性的字詞來描述,系統一(system1)和系統二(system2)。系統一的運作,是快速、直覺、無意識且幾乎不費力的。反之,系統二則必須耗費不少注意力去分析思考,是緩慢、有意識的,如回答邏輯或統計問題,就是依靠系統二的運作。系統一可以說是無法關掉的常態,系統二平常則是處於低度費力的狀態,系統一先接收外部的刺激而運作,在遭遇困難時,會透過系統二進行進一步的處理。一般情況下,系統一和系統二的分工,可以使我們用較少的力氣作成正確的決定,兩個系統的搭配運用大多是良好。因為系統一回應熟悉環境的模式通常正確,短期預測效果很好,反應快速且無須消耗什麼力氣。然而,系統一有時仍會發生錯誤,並已被研究指出存在許多普遍性的問題。

  • 捷思法:定錨效應

舉例而言,人們在面對不熟悉的問題時,時常運用捷思法(heuristic)處理,也就是說,依據個人經驗法則所採取的直觀推論方法進行決策,但此往往導致一系列的認知偏誤。在捷思法的偏誤中,經濟學最熟悉的或許是定錨效應(anchoring effect):即人們在進行決定時,會先找出某個資訊作為基礎(定錨點),再根據其他資料往適當的方向調整行為。而人們會受定錨點資訊的過度影響,甚至當這個資訊根本與此決定毫無關聯時,影響仍然繼續存在。在法律領域,國外與國內許多研究都顯示,無論是檢察官對被告的具體求刑年限,或是律師請求被告給付的賠償數額,在一定範圍內,只要你要的越多,法官給你的就越多。但這不代表法官特別笨,而是法官和你我一樣都只是一般人而已。

Judge gavel with Justice lawyers having team meeting at law firm in background. Concepts of law.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 風險傾向及損失厭惡

關於一般人對風險的態度,研究指出,在相同的期望值下,面對預期收益時,多數人是風險厭惡(risk aversion),偏好穩定獲利,例如:假設行為人須對以下兩個選項進行選擇時,A選項是有50%機率可以獲得100元,B選項則是100%機率可以獲得50元,兩個選項的收益期望值相同,多數人會選擇收益確定的B選項。然而,在面對可能損失時,多數人反而轉變成風險偏好(risk seeking),厭惡確定損失(loss aversion),若將上述選項內容代換成損失時,如A選項是50%機率會損失100元,B選項則是100%機率會損失50元,兩個選項的損失期望值仍然相同,多數人反而會選擇損失不確定的A選項。損失厭惡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對於相同的財貨,行為人失去它的痛苦大於得到它的快樂,這使我們會高估自己所有財貨的價值,甚至造成原本可能發生的自願交易也變成無法發生,即經濟學上所稱的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 維持現狀偏誤

損失厭惡心理,可以讓我們馬上聯想到另一個相似問題——維持現狀偏誤(status quo bias)。維持現狀偏誤是指人容易抱持無謂的心態而安於現狀。《推力》作者舉了一個深刻的例子,根據1980年代末的調查,在美國大學教授參與的退休儲蓄基金計畫中,教授改變儲蓄基金資產配置方式的平均次數是0次,也就是說,超過一半以上的教授一生都維持退休提撥一開始的資產配置型態,但市場早已和數十年前完全不同。由此可知,當維持現狀的心態普遍存在時,某個問題所設定的「預設值」就很重要,因為在某一選項被設定成預設選項(default option)後,就很有可能成為最多人選擇採納的方法。到此,不難發現,政府對於提供給人民的選擇問題,要如何設定好的預設選項,進而提升個人和社會整體的福祉,將是推力關注的一大重點。

  • 架構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