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轉會週年除罪近6000人,楊翠:最大困難在「檔案常被遮蔽」

促轉會週年除罪近6000人,楊翠:最大困難在「檔案常被遮蔽」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天是促轉會成立一週年的日子,代理主委楊翠接受廣播專訪時除了細數施政成果,也提及目前最大的困難在於「檔案內容經常被遮蔽」,必要時也需要高層召集跨部會協商。

今天(31)是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以下簡稱促轉會)成立一週年的日子,從去年10月5日至昨日(30)為止,總共公布4波名單共5837人。最新一波名單中包括包含美麗島雜誌社參與者前副總統呂秀蓮、總統府秘書長陳菊,以及「自由中國」雜誌社成員雷震等。促轉會預計在7月7日為第3、4波撤銷名單的政治受難者舉行公告儀式。

除此以外,促轉會也在29日發布紀錄片「不是自己寫的日記」,邀請80年代在校園遭監控的當事人閱讀檔案並分享心境。

值此成立週年之際,《中央廣播電台》報導,代理主委楊翠接受專訪時提到,目前最大的困難在於「檔案內容經常被遮蔽」,必要時也需要高層召集跨部會協商。

為了回復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的名譽和釐清歷史真相,楊翠表示最重要的依據就是檔案。她表示國家檔案局日前第6波的檔案徵集,共徵集了13萬多件,是前5波的9倍,但目前只有2萬多件到位,仍有非常多的檔案正在移轉中,也許要到明年才會分批到位。

《新頭殼》報導,楊翠認為轉型正義不能用粗暴的方式進行,相信有些單位只是觀念尚未轉變,不是刻意不給予檔案。「因此我相信,轉型正義也是倡議行動,溝通的過程就是一個倡議」。按照《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的規定,促轉會委員任期兩年,楊翠表示在剩下的一年中,將繼續強化檔案徵集,特別是檔案解密,以做到最大量的檔案解密為目標,並提出未來歷史研究的策略。

(中央社)促轉會昨天(30)表示,將在下午公布最新的刑事有罪判決撤銷名單,包含「美麗島」雜誌社成員、前副總統呂秀蓮、總統府秘書長陳菊、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及「自由中國」雜誌社成員雷震在內,共2006人。

促轉會昨天上午發布新聞稿表示,將於下午4時公布最新第四波刑事有罪判決撤銷名單,本次名單總數共2006人,包含「自由中國」雜誌社成員馬之驌、傅中梅(傅正)、劉子英、雷震,以及「美麗島」雜誌社成員姚嘉文、呂秀蓮、林弘宣、張俊宏、陳菊、黃信介、施明德等人,名單同時公布於行政院公報資訊網與促轉會網站。

何謂「有罪判決撤銷」?

依據促轉會在臉書的文字說明,係指:「威權統治時期,有許多人僅經過潦草、迅速及不嚴謹的審判程序,就遭到極端的嚴刑峻法處罰,因而失去自由甚至生命。即使倖免一死,也必須終其一生背負過去的罪名,忍受外界的異樣眼光;其家屬與摯友亦往往遭受波及。

為了讓當時遭受司法不法判決的當事人獲得平反,立法院透過立法通過促轉條例,以『立法撤銷判決』的方式,讓司法不法判決不再存在。」

促轉會:兩者皆表現出對民主與人權追求的普世性

促轉會指出,「自由中國」雜誌社與「美麗島」雜誌社分別身處在不同的年代,在主客觀環境上有所差異,但兩者以類似的模式,藉由特定知識社群聚集,發行雜誌討論台灣政治,傳播民主理念,繼而朝向組黨或政團方式,試圖將民主理念付諸具體的政治實踐,從而受到當局打壓,形成威權時期著名的政治案件。雷震的判決還遭到當時蔣介石總統直接裁示「刑期不得少於十年」。

促轉會指出,「自由中國」雜誌社在50年代就敢以文章批評當局已屬難得,1979年「美麗島」雜誌社成立時,台灣已經出現新一波民主浪潮,但是以群眾運動衝撞體制,仍是不容於當局,兩者的路線因為時代差異而有不同,但是同樣表現出對於民主與人權追求的普世性。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的改革,就是在這樣跨世代的接力下,一步步推動實現。如今台灣社會享有得來不易的民主,促轉會有責任延續這樣的記憶與教訓。

促轉會表示,依據促轉條例第6條第3項第1款,依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與戒嚴時期人民受損權利回復條例之規定,而獲得賠償、補償或回復受損權利之受難者的刑事有罪判決撤銷,除尚待商議部分外,已於本次公告完畢。但這只是轉型正義的一小步,後續其他案件的刑事有罪判決撤銷將陸續公告,促轉會的其他業務仍將持續進行。

陳菊:在我心中,我自始無罪

總統府秘書長陳菊昨日晚間在臉書分享報導與照片,照片是1980年3月18日美麗島軍法大審,張俊宏、黃信介、陳菊、姚嘉文、施明德、呂秀蓮、林弘宣等7人出庭。照片中軍警環繞氣氛肅殺,施明德卻面帶笑容,其餘6人則是神情凝重。陳菊表示,「在我心中,我自始無罪」,終於得到國家認證,儘管晚了40年,仍然感到欣慰。

施明德表示,美麗島事件在1990年李登輝連任總統時已特赦,宣告美麗島事件判決無效,美麗島事件早就處理過了。他認為,促轉會要做的事情包括,恢復正義,公布真相,例如,前總統陳水扁任內批示美麗島事件、林義雄滅門血案和陳文成命案等三大案「永久保密」,真相是什麼,當年是誰密告他,取得鉅額獎金,讓牧師高俊明被抓,至今仍不知道。

施明德說,今天是泰源事件五烈士被槍決的日子,促轉會應該要去榮耀這些人。

《維基百科》記載,泰源事件為1970年發生於台灣台東縣泰源監獄,是一場有組織的武裝台獨行動。參與者主要為台獨運動的政治犯、駐守該監獄的衛兵和當地原住民,當時還有人負責後續劫獄、搶佔廣播電台等工作。此事件後來迅速被中華民國陸軍空降特戰部隊控制,在海軍陸戰隊兩棲偵搜大隊的搜索與圍捕,以及警察與當地原住民的協助下,外逃的參與者一一被捕獲。

施明德提及的五烈士分別是參與鄭金河、陳良、詹天增、謝東榮、江炳興。此五人於1970年5月30日遭槍決。

將以「跨世代見證」為主軸,為政治受難者舉辦公告儀式

促轉會指出,將於7月7日以「跨世代見證」為主軸,為第三、第四波撤銷名單上的政治受難者舉辦公告儀式,透過刑事有罪判決撤銷名單的展示,消除政治受難者及家屬長期背負的汙名,也希望藉由儀式細節的安排與多則敘事的露出,再次向社會大眾強調轉型正義集體工程的緊迫性及必要性。

促轉會表示,威權統治的遺緒持續至今,不論是體制或思想層面,台灣社會仍未全然擺脫長期威權所遺留的影響,需要更高層次的對威權統治「跨世代見證」與反思,才足以帶動全面而深層的變革。促轉會從2018年10月4日至今,共公布4波刑事有罪判決撤銷名單,已辦理5837人有罪判決撤銷作業。

紀錄片「不是自己寫的日記」,讓當事人閱覽監視檔案

促轉會29日發布紀錄片「不是自己寫的日記」,並找來80年代在校園中被監控的當事人閱覽當年的監視檔案,根據1983年的統計資料,全國大專校園內共超過5000名的「監控者」。同時這也是政府首度對當事人揭露並邀請閱覽,不但具備重要歷史意義,更是還原真相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