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六四30年】港澳大不同:中共係做錯,但做人要向前看?

【六四30年】港澳大不同:中共係做錯,但做人要向前看?
Photo Credit: 六四紀念館/Hoje Macau,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於六四事件,相信稍有良知和判斷力的人,都認為中共有錯和應該追究,但不少澳門人總會說:「要向前看。」

2019年5月,當香港媒體已就「六四30」張羅不同的專題文章、特備版面之時,澳門人卻只能從某小撮媒體中讀到民主派議員就「六四事件」提交的致意動議;再回看過去幾年,當香港各派為著晚會地點,甚至悼念與否而引起不同爭議時,澳門社會的討論寥寥、議事亭前地的燭光也微弱……

但大家也許不知道,三十年前,澳門人也如香港人一樣,為著天安門廣場上的事而憂心不已,甚至有超過一萬人冒著9號風球的風雨在大三巴集會、十萬人參與遊行(以人口比例而言,震撼程度絕對不輸香港)。但何以三十年後,一切卻來得如此的「淡然」?我認為,可以由澳門人看待六四事件及中國的取態說起。

60329803_829994784037974_550942067963776
圖片由作者提供/六四紀念館


「係做錯,但做人要向前看」

對於六四事件,相信稍有良知和判斷力的人,都不可能說出掌權者的所作所為乃正確無誤,但在認為有錯和應該追究的選擇當中,不少澳門人其實都選擇了中間落墨,也就是承認當局做錯,但認為是不能避免的錯,然後就進入結論:要向前看。有趣的是,類似想法並不僅限於建制派支持,甚至在公認為「民主派傳媒利器」的《愛瞞日報》之「六四事件」貼文留言當中,亦能找到類似的語句,可見這種想法,在澳門人當中多少具有其普遍性。

而根據我的觀察,這種想法在五、六十歲左右的中年人身上尤其普遍,細心一算,不難發現,這抱持「向前看」想法的一代人,正好就是八、九十後的父母輩,所以,在歷史教育的缺席、家庭教育的影響下,澳門年輕人不如香港同代人一樣的激昂,無可厚非。

但問題是,澳門人這種對六四事件「向前看」思想是如何成型?若要回答此問題,就必須了解澳門的中國想像。

半個解放區

q30r06vjgwx5pnbmc8s1dfytaprhk2
Photo Credit: Hoje Macau, Public Domain
澳門1966年的「一二.三事件」。

港澳雙城的殊途,有其遠因和近由,但若數當中最顯著的分岔點,莫過於1966年的「一二.三事件」以及翌年在香港發生的「六七暴動」,兩地左派組織均以「反殖愛國」手段挑戰殖民地政府,但前者的結局是澳葡政府認罪道歉,葡萄牙政府對小城的事務幾乎撒手不顧,令澳門成為「半個解放區」,而左派團體趁機坐大,在政治、經濟、文化範疇都建立起一定勢力;反觀港英政府則是採取決不妥協的態度,最終成功平亂,更促成了往後的連串社會變革,令香港得以成為今日的香港。

「一二.三事件」的影響,可說是遍及澳門人生活的不同範疇,但同時,二十世紀不同時期遷入的內地人口、與中國地域的接壤,加之澳葡政府的長年不作為,令澳門人對殖民管治萌生負面情緒,進而期盼能早日回歸祖國等,都是促使澳門人與香港人在情感上、文化上、思維上有著截然不同的中國想像之根本原因。所以,即使同是殖民地、同樣在當年為著六四而著緊,但其實港澳兩地的民眾,從一開始就已經懷著兩種不同的思緒去見證、感受六四,更重要的,是這種差異非但沒有因為回歸,一同變成特別行政區而變小,反而越見明顯。

救苦救難習主席

「六七暴動」以後,香港開始發展,公民社會亦慢慢成型,而六四事件的發生,則令香港人驚覺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的重要,開始有意識地建立一個群體,甚至可以說,六四事件是香港人建構身分的啟蒙,加上回歸以後的七一遊行、佔領運動等,「香港人」的身分建立終告完成。

然而,澳門在「一二.三事件」之後,公民社會無從發展,令澳門人大多停留在「臣民」的心態,哪怕在回歸以後,澳門人擁有了自己的特區政府、有由澳門人擔任的行政長官,卻依然會認為眼前的政府只是傀儡,而中央則是救苦救難的青天大老爺:是以當年「反離補」時,集會中有人會認為「叫習近平來打貪,讓中央處理」、「海一居」爛尾樓的苦主們會在遊行時舉起「習主席救救澳門人」標語,以及在中聯辦前示威,希望中央出手協助解決問題的事主。這一切一切,其實都不是偶然。

加之回歸以後的經濟起飛、社會繁榮,更令澳門人樂於擁抱「中國人」身分,對中國政權生起敬中有畏、畏中帶愛的混雜情感,而對於六四——這個中國近代史中的悲劇,更是帶著一種無可奈何,同時希望淡忘的情緒。所以,要理解澳門社會對於六四事件的淡然,不只要看這過去三十年來發生了甚麼,還要將視野重新放回一個更廣闊的歷史脈絡,去理解中澳關係的微妙。

61365135_2211890155569474_81193034917273
圖片由作者提供
4年前的澳門六四集會。

作為一個長年在港澳兩地遊走的人,我當然明白澳門人在六四夜所舉起的燭光,一定不能與維園中的相比,但每次聽到「香港是中國境內唯一可以公開悼念六四的地方」類似的說話時,總會有點不是味兒,只因一海之隔的澳門,雖然規模、形式、民眾參與度都遠遠不同,不過在如此社會氛圍下,依然願意走出來舉起燭光的人,更是難得。同時,我由衷相信,在這場遺忘與記憶的抗爭裏,數字不是唯一,堅持才是重點。

謹以此文,向所有為公義一直堅守的人致敬!


伸延閱讀:

責任編輯:黎家樂
核稿編輯:歐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