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族語自己學?為什麼閩南人、客家人,不能上原住民族語課?

自己的族語自己學?為什麼閩南人、客家人,不能上原住民族語課?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中時,學校發了族語課程的問卷調查,班上有位女同學勾選要學習原住民族語,不過,學校卻以她不是該族群學生為由,請她改選自己族群的語言。

文:古孟君

立法院於2019年5月24日三讀通過《原住民族教育法》修正草案,這次的修正有五大重點,包括擴大原住民族教育對象、完備行政支持系統、促進原住民族參與、強化師資培育,以及深化民族教育。而在這五大重點中,又以「擴大原住民教育對象」特別吸引我的注意。

猶記直至國小五年級學校才有開設族語課程,在此之前的鄉土語言課是跟著同學們一起上閩南語課,五年級開始,當別人在上閩南語或客語課時,我就去上排灣族語課,對那時候的我來說這件事很理所當然,每個人學習自己族群的語言,為自己的文化盡一份心力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國中時,學校發了族語課程的問卷調查,班上有位女同學勾選要學習族語,當時的我覺得超級酷的,願意學習不是自己族群的語言,不過,後來學校卻以不是該族群學生為由請她學習自己族群的語言。說真的,當下的我並沒有覺得這件事不合理,但似乎在無形中被灌輸著:「自己族群的語言自己學」。

上了大學後認識了一個非原住民生的朋友,他自學過泰雅族語,甚至還通過族語認證,問起學習泰雅族語的原因,他只回道:「就有興趣啊!」,同樣,我也超級佩服他,覺得非常了不起,願意主動學習其他族群的語言,然而,想到這裡的我,卻發現這其實跟學習韓文、日文、法文⋯⋯是一樣的道理,只要你對這個文化有興趣你就去學習,根本就不用限定只有該族群的人才能學習該族群文化,任何人都可以為任何文化盡一分心力。

最近在搜尋原住民相關資料時,我看到了以下這段文字:「如果音樂課可以教學生唱〈唐山過台灣〉,沒有理由不能教更具音樂性的原住民歌曲;如果體育課可以教導世界其他國家發明的球類,沒有道理不能教導原住民族的舞蹈或運動;如果課文中可以讀到麥克阿瑟將軍寫的文,那學習原住民的價值觀以及故事或許更為必要。」(關鍵評論網,〈台灣人如何述說自己的故事?看毛利文化如何回歸紐西蘭的認同主體〉)

「對啊!為什麼不和大家一起學習我的文化?」我是都市長大的原住民孩子,從接受教育開始,一直都在學習主流文化,也就是漢人文化,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對勁,因為每個人都是這樣,從未想過原住民文化能放入教材中,和非原住民生一同學習。

直到看見這段文字後,才驚覺原來其實可以這樣做,而且很簡單,在此同時也發現自己受中華文化教育的影響非常深,反而對自身排灣族的文化一知半解,此外,也意識到了強勢文化的力量對於弱勢文化來說是多麼的不可抵抗,面對中華文化,原住民傳統文化大量流失,原住民青年紛紛走出部落,再加上缺少文字記載,保存原住民文化的確是一大挑戰。

將原住民族教育實施對象自原住民學生擴大至全體師生與同學,我認為不僅能讓全體國民對原住民族有更多的認識,且經由更深層的了解後,我相信可以消除族群間的隔閡,減少歧視,並打破過往對原住民族的刻板印象,藉以促進族群相互尊重,營造族群友善的環境。另外,透過擴大原住民族教育對象範圍至全體國民,我們可以邀請全體國民一同保存原住民族文化,集結眾人的力量使這些珍貴卻又弱勢的原住民文化得到良好的維護並永續發展。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李修慧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