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費「自由化」才能好好辦學?高教工會:台灣學費高居全球24名

大學學費「自由化」才能好好辦學?高教工會:台灣學費高居全球24名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教育部長吳思華指出,在歐洲就是大學免費,這是事實,很多人反對高學費都是基於這個理由,但歐洲唸大學的比例只有25%,這是大家很少提到的,台灣則是幾乎100%唸大學。

最近是每年教育部審核各校調漲學雜費的日子。長風基金會日前舉行「高教鬆綁」論壇,前建中校長陳偉泓提出「能否不再限制大學要收多少學費?」他認為這樣大學才有資源去做變革。不過,高教工會青年行動委員會今(3)日開記者會指出,「誰說台灣大學學費太便宜?全球大學學費排行榜中,台灣高居第14名。」

陳偉泓曾任建中校長,最近三年在越南丁善理紀念中學擔任教學總監,他說,現在越南很多學歷都是國外大學,因為有很多國外大學在越南設分校,在越南就可以唸到國外學歷,國際化程度遠超過想像,學費也都不便宜,一學期就要超過10萬元,比台灣貴很多,但越南人均所得僅有4000美金,台灣人有2萬多美金,為何越南可以負擔較高學費,台灣卻無法?「因為越南政府在學費上是開放的,但台灣的大學學費卻一直被限制住,不管是師資、還是一些學程專案,都需要有更多經費來支持,在台灣就沒辦法做到。」

「高教鬆綁」論壇中的與談人、曾任政治大學校長的前教育部長吳思華則指出,高教不是義務教育,本來就很有大自主、彈性的空間,「但學費這件事,不是學校不願意,而是社會沒有共識。」吳思華提到,2014年剛擔任部長就曾提出關於高教學費自由化的議題,被社會與論砲轟了好幾個星期。

《聯合報》曾在2017年針對國內大專校院校長所進行的台灣高等教育政策調查,發現校長們普遍支持高教學費自由化,高達9成的大學校長贊成開放讓學校自行決定學費,僅8%對此持反對立場。其中,贊成者主要是基於尊重自由市場機制、提升教學品質、反映經營成本和發展校務特色等理由;反對原因則以考量少子化趨勢、擔心家長和社會輿論反彈等問題為主要考量。

高教工會青年行動委員會今天在記者會表示,全球人均GDP前100名國家的一學年大學學士生學雜費中,只看「名目」學雜費的話,台灣為2951美元,高居第24名,其中全球平均為1966美元,中位數857美元。(各國列表

如果進一步參考OECD官方每年《教育概覽》的比較方式,依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換算一學年平均學雜費後,台灣國立大學學雜費為3946美元、私校學雜費為7389美元,平均學雜費則為6218美元,是所有國家中的第14高。全球的平均為3055美元、中位數為1774美元。(各國列表

其中,一學年學雜費在1000美元以下的國家有41個,佔43.6%。3000美元以下的國家共62個(佔66.0%),已接近7成。高教工會青年行動委員會認為,大多數國家的學生都能以遠低於台灣的學雜費,享有高等教育,而常被拿出來跟台灣比較的美國(1萬2428美元,第5名)、日本(7733美元,第7名)、南韓(7556美元,第9名)的高學費,其實是少數國家。

61862069_2760945270644397_38026658824008
Photo Credit: 高教工會青年行動委員會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今天回應,任何國家的高等教育都有其發展脈絡和歷程,每個國家的稅賦負擔也都不同,學費高低不宜直接用數字比較,教育部討論學雜費也不會用單一面向決定學校是否可調學雜費,而是會針對各校財務狀況、辦學績效、弱勢學生照顧等各面向進行綜整考量。

前教育部長吳思華日前也指出,大學該不該成為「免費的教育」,在歐洲和美國是兩種不一樣的系統,在歐洲就是大學免費,這是事實,很多人反對高學費都是基於這個理由,但歐洲唸大學的比例只有25%,這是大家很少提到的,台灣則是幾乎100%唸大學,「在台灣,要先能重新定位高教,如果只是一樣的產品,是很難說服社會大眾拿出高學費的。」

至於,未來如果要做到「學費自由化」,吳思華提到至少要有一個配套就是「無限貸款」,也就是說,當學生的收入沒有達到一定比例,是不必還錢的,利息由教育部貼。吳思華也指出,教育部評估過是可以負擔的,這樣的做法也是澳洲和英國在改制學費自由化時提出的配套措施,「就是在保證學生『有學習的權利』,可以透過借錢,如果畢業後工作不順利,最後的貸款就是由國家吸收,如果收入達到一定比例以上,就會在税裡面扣回去。」

2018年行政院通過「放寬就學貸款還款條件」,貸款人不論經濟條件,最多可申請4年「只繳息期」,期間只繳息不用還本金,並放寬緩繳門檻,預計50萬人以上受惠,該年9月1日起實施。也放寬「緩繳期」條件,原本規定是月薪未達新台幣3萬元,未來放寬為3.5萬元。

而前行政院長江宜樺日前也回應,有關高教學費鬆綁的議題,社會上討論多半會由弱勢的角度來切入,因為一但學校調整了,就會怕有些家庭無法負擔,「但我個人其實是贊成學費鬆綁的」。

「如果未來有一天,不要再讓國家來決定大學學費只能收多少,那麼馬上要處理的問題就是,學生要怎麼付得起那筆學費,目前看到的國外案例,不管是英美、還是歐洲的,有兩個配套機制一定要同時推,一個就是獎學金,另一個就是學生的低利或免息貸款。」江宜樺說道。

江宜樺進一步解釋,獎學金是要給那些認真唸書,而且學術能力表現很好的人,這種學生不管家庭背景好不好,都應該可以拿到獎學金的鼓勵。而所謂的獎學金也不是目前台灣各校5000到1萬元的水平,而是一旦給你獎學金就是可以完全抵消學雜費,例如是一年7萬美金左右,這樣的獎學金的效果才會夠強,而且學校本身可以透過學費、校務基金可以編列足夠多的獎學金,例如同屆進來可以有40%的學生是可以拿到獎學金,有全額、也有的半額,這是一種減輕負擔的方式,同時也鼓勵優秀者。

另外一種,對於沒有優秀到可以拿到獎學金的學生,就要跟銀行團去協商貸款,因為一定會有的家庭負擔不起,但還是需要高教的養成和文憑,在社會還無法突破文憑迷思之前,就該透過比較低利息的貸款,讓學生可以安心的念完大學學業,可能是3年、5年或是10年後再開始還,但這一樣牽涉到要有社會資源,例如要能夠說服銀行願意協助,或是還有其他更好的辦法。

不過,高教工會青年行動委員會有不同想法,認為根本因素是政府對於高教的資源挹注不足,根據教育部統計,台灣政府高教經費占GDP比率僅0.68%,遠低於OECD國家的平均值1.32%,「如果政府願意提高對高教資源的挹注,根本用不著鬆綁在全世界已屬高昂的學費,甚至可能調降學費,減輕青年負擔」,也建議「課徵資本利得稅,大幅提高高教經費以提升教育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