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認為中英文一樣強、一樣被重視的新加坡,是「不存在的新加坡」

柯文哲認為中英文一樣強、一樣被重視的新加坡,是「不存在的新加坡」
Photo Credit:Michael Coghlan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語言學者認為,新加坡人民對如此雙語政策在身體力行上的匱乏,反映出新加坡的雙語政策其實是不切實際的期待,在一個英語主導的國度裡,政府到底從人民身上期待發展出什麼樣的雙語能力?

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宣布台灣成為雙語國家的願景將從首都開始,超過三分之一科目以英語授課的學校將被列入「雙語學校」,在他的公開演說中,不意外地,新加坡的雙語國家模式再度成為樣板,柯文哲指出,新加坡成為國際化城市的一個關鍵原因便是「實施雙語教育」,他並指出,新加坡花了28年的時間才成功實施的雙語教育體制,若實行在台北市,將不需要如此長的時間。台灣很常將新加坡的雙語教育拿來「借鏡」,而在這套想像中的投射對象便是「新加坡華人」。

根據2015年新加坡官方的統計資料,華人在家最常使用的語言中,以華語為最多(台灣稱「國語」),占了46.1%的華人人口,而英語次之,佔了37.4%。雖然這份統計無從得知雙語人口占比為多少,但如果把年齡層的因素考量進去,我們便會發現,55歲以上在家最常使用華語的人有38.5%,這個年齡層的華人出生於新加坡獨立之前,本來說的是福建話、廣東話、潮州話等語言,而非華語使用者,所以仍有37.2%在家說其他漢語語言。

在家使用華語的數字到了青壯年人口逐漸增加,新加坡1965年獨立後,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均成為官方語言,隔年,李光耀便實行他所謂的「通曉英語的雙語政策」(English-knowing bilingual policy),要求所有新加坡人將英語當成第一語言來學習,另外將官方指定的母語(族群語言)以第二語言的形式在學校修習。

語言學者已經指出這個政策只對馬來人有實際效益,因為新加坡官方指定給華人與印度人的母語(華語和泰米爾語),實際上對當時的很多人來說都是外語,只有馬來人是真的本來就在說馬來語,加上馬來文也是以羅馬文字寫成,因此,從2015年的識讀率來看,高達86.2%的馬來人能夠同時識讀馬來文和英文,相較之下,只有62.6%的華人和45.7%的印度人能同時識讀英語和他們被官方指定的「母語」。換言之,當時李光耀的「通曉英語的雙語政策」,對於原本不受英語教育的華人而言,是讓你同時多學兩種新語言的雙語政策。

25到54歲的華人中,有超過半數的華人在家最常使用華語,但是年齡再往下降,比例卻跟著降低:15到24歲在家使用華語的華人年輕人跌破五成,剩下47.6%,比上個年齡層的56.2%跌了將近10%,而小孩(5到14歲)則更只有37.4%,再跌10%,這統計資料說明的是:在新加坡,年輕人用華語用得比他們的阿公阿嬤還要少。相較之下,有61.3%的華人小孩在家最常說英語,這個數字比2010年的數據(51.9%)多了將近足足10%——1990年代之後出生的華人,開始出現不再將華語作為母語的趨勢。

這個趨勢非常不直覺。中國在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中國市場大門一開,華語的經濟地位水漲船高,新加坡政府也在差不多的時間推動「講華語運動」以消滅「方言」,用發大財的思維來說,應該會有愈來愈多爸爸媽媽讓小孩從小說華語,可是這風向吹了十年之後,反而把華語當作母語的小孩變少了,可見得爸爸媽媽並不覺得學華語可以讓小孩在新加坡發大財。

這個力不可擋的趨勢也受到許多語言學家的注意,新加坡已然成為「接受性雙語」(receptive bilingualism),白話說叫做「被動雙語」,也就是--對,他們的確會說兩個語言,但他們事實上只說一個語言,那個語言即為英語。

儘管政府開宗明義將英語定義為純粹工具性的、為了族群間溝通的通用語言,而「母語」則是保存身分認同、亞洲價值的文化語言,但實際運作起來,爸爸媽媽當然不會政府說什麼、他們就相信什麼,對於家長而言,整個義務教育乃至國家政府系統都是以英語為強勢主導語言,所謂的「母語」僅是學校裡的一科,雖然這一科會影響到升學,但只要額外花時間將「母語科」補好就好,小孩在家裡最好還是講英語,未來才會有競爭力--也就是,政府根本不可能管得了大家怎麼認知不同語言的價值為何--擺在眼前鐵錚錚的事實是,會講英語的華人比起那些英語比較差的,擁有較好的社會成就。

新加坡
Photo Credit::Juliana ChongCC BY 2.0

南洋理工大學的政策學者認為,造成這種雙語教育頹勢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未能做好「優越感與形象規劃」(prestige and image planning),華語不僅僅只是使用人數降低,而是這個語言的地位與形象就是低於英語,如果政府沒辦法讓華語有比較具有吸引力的價值與形象,那麼僅僅告訴華人華語是他們文化的根,是沒有用的。也有語言學者透過訪談新加坡家庭,發現其實家長是認同母語與文化身分的重要性,也肯定政府的雙語教育論述,但實際養小孩的時候,卻是說一套做一套,身體很誠實地還是讓小孩說英語,該語言學者認為,新加坡人民對如此雙語政策在身體力行上的匱乏,反映出新加坡的雙語政策其實是不切實際的期待,在一個英語主導的國度裡,政府到底從人民身上期待發展出什麼樣的雙語能力?

另外一份訪問了165個新加坡年輕華人的研究更血淋淋指出,出身於愈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年輕人,愈認為雙語(華語、英語)是重要的,因為通常家庭社經地位愈低的華人家庭,家裡愈是華語主導,並且這份研究的數據顯示,英語比較好的年輕華人明顯比華語比較好的年輕華人更認為雙語教育是不好的,換句話說,雖然說重要的是雙語教育,但在整個社會制度的形塑下,重要的其實只剩下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