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無端被捲入三角關係時,該如何「去三角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最常見和最具影響力的三角關係是由「父—母—子」組成。孩提時沒有能力辨識自己身處三角關係,成長後練習以情緒中立的方式與父母相處,也許可以帶動家人改變。
文:邱淑惠
你被「三角化」了嗎?
兩人關係若相當脆弱,面對壓力時,雙方可能習慣性的採取保持距離、互不相讓、相互退讓或單方忍讓等方式應對。此外,三角關係是另一種逃避問題的方式, 對立的雙方牽連原本與問題無關的第三方,把第三方「三角化」納入三角關係。包文認為,三角關係是家庭、機構、社會的組成元件,只要有群體,三角關係就存在。把別人三角化的行為到處可見,例如:對孩子數落伴侶的不是;跟先生談論婆婆照顧小孩的方式不對;不跟同事溝通而是向上司抱怨同事等等。
邁向理想關係之途,有必要先學會觀察三角關係如何讓其中兩位主角逃避問題,其次要瞭解身處三角關係當中,可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關係中的角色固定
三角關係的概念可用以理解家庭情緒系統的細緻運作。家庭互動關係中,每個人扮演的角色經常是固定的,行為也常是固定的習慣反應,形成容易預測的互動歷程。常見的一種互動是伴侶間扮演「追逐者—疏遠者」的角色。追逐者越要求溝通親近,疏遠者越想保持距離,藉出差、加班晚歸、在家工作、看新聞等等方式逃離追逐,即使被牽扯到兩人關係間的是「事」(如工作)或「物」(如電視),仍然可稱為三角關係。
不同性別展現出的追逐與疏遠範疇相異,男性通常會在感情方面扮演疏遠者, 在性方面扮演追逐者,女性則相反。追逐與疏遠的互動產生過高的焦慮時,如果伴侶一方或雙方把原本應該投注於經營兩人關係的精力轉向孩子身上,把孩子三角化,不論孩子扮演的是轉移父母焦點或是調解父母衝突的角色,都不利於孩子發展獨立的自我。
另一種家庭互動常見的固定角色是「焦慮的產生者—擴大者—阻隔者」。焦慮的產生者是第一個散發出負面情緒的人,在其他成員眼中,他過於敏感、脆弱或吹毛求疵,其實他只是最早對問題出現情緒反應,並不是製造問題的人。焦慮的擴大者是面對他人焦慮無法保持冷靜的人,他不自覺的情緒反應讓狀況惡化,或許伴侶的情緒只要一個擁抱或一句溫暖話語即可平息,但擴大者可能慣性地反駁、斥責或勃然大怒,反而讓焦慮一發不可收拾。焦慮的阻隔者通常和其他兩者保持情緒上的距離,在焦慮過度升高時,擔起平息焦慮的角色。
以「父—母—子」形成的三角關係,孩子扮演焦慮阻隔者為例。妻子(產生者)不滿先生經常加班夜歸,試著要求先生減少工作多陪陪家人。先生(擴大者)情緒性地指責妻子不夠體恤,導致妻子更焦慮。這樣的衝突持續上演,孩子感染家中的焦慮氛圍,本能地應變,應變方式可能是生病、鬧情緒、打架等等,用以轉移父母焦點而暫時停止爭執,不自覺地扮演焦慮阻隔者。這樣的小孩看起來可能體弱多病、是家中的小霸王,或是學校的麻煩製造者;他也是三角關係中的犧牲者――犧牲了自我發展的機會。
以情緒中立「去三角化」
雙方關係惡化牽連第三方,也是自我分化不夠成熟的特徵。伴侶失和向第三方訴苦,通常是因雙方以慣有的情緒「責怪和生氣」回應對方,降低彼此瞭解和相互接納的可能,各執己見無法異中求同。如果第三方加入讓關係更加惡化,也常是因第三方無法理性看待問題,選擇同情其中一方,選邊站的結果就是被三角化,成為三角關係的一員,例如婆婆同情兒子,跟兒子一起責怪媳婦,形成「婆婆—兒子—媳婦」的三角關係,導致兒子、媳婦關係更加惡化。
面對關係衝突的情緒化投訴,如果第三方能克制自己的情緒性反應,不急著「幫」投訴者解決問題,就可避免被三角化。第三方首先應覺察自己的情緒,並有意識地不讓自己陷入情緒性反應,與雙方保持冷靜平和的接觸以維持「情緒中立」。行有餘力的話,可以想辦法協助雙方辨識爭執的本質,看清各自的情緒性反應,瞭解雙方都該為衝突負責,或者退後一步,請雙方冷靜後自行尋找可接受的解決方案。「去三角化」(detriangling)是不選邊站,維持情緒中立,把問題局限在對立的兩人之間。
最常見和最具影響力的三角關係是由「父—母—子」組成。孩提時沒有能力辨識自己身處三角關係,成長後練習以情緒中立的方式與父母相處,也許可以帶動家人改變。如果每次跟母親談話,她就開始抱怨父親,孩子的個人情緒反應或許是想辦法幫忙。但同情母親而介入調解,意味著與父親對立,轉移了衝突的焦點,母親和父親的問題仍然存在,這樣的行為損害「父—子」和「父—母」的關係。

不涉入三角關係或被三角化,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請當事人自行處理他們的問題,例如建議母親直接跟父親討論,並拒絕繼續聽她抱怨;或是告訴父親,「他的妻子一直對他有怨言,不曉得為何她不直接告訴他」;也有人試著反其道而行,認同母親所有的抱怨,她抱怨父親太邋遢,就附和他真是髒,她說父親不體貼,就認同他少根筋。沒多久,面對一面倒的數落,母親反而不自覺地替父親辯護,「其實他也沒那麼糟」。雖然無法確認哪種方法能有效處理自己的處境,透過練習與試驗,母親或許未必會直接找父親溝通,但身為子女可以藉此去三角化,維持情緒中立,跳脫三角關係。
刻意的公平
第三方帶著焦慮維持「刻意的公平」,效果常與冷靜平和的情緒中立大相逕庭。以「母—子—子」的三角關係為例,母親在原生家庭中深受不平待遇之苦,決心不讓自己的孩子經歷這種感覺,極力想讓兩個兒子知道她對他們的愛是一樣的。她將自己的決心化為行動,買衣服、買玩具……等所有用品都是一人一份;在陪伴與照顧孩子上,也盡可能給孩子相同待遇。她的行為讓孩子覺得「維持公平是母親的責任」。兩個兒子在這種氛圍下成長,學會斤斤計較,經常比較自己獲得的關愛是否與手足相等,視對方為母愛的競爭對手,為自認的不公平爭吵,母親極力想避免的狀況反而不時發生。
Tags:
大戶玩日本:永豐「DAWHO之夜」帶你一起攻略日本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6/14 19:30 永豐銀行攜手關鍵評論網舉行「DAWHO之夜」直播活動,由吳怡霈主持,邀請旅日知名作家張維中、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一起線上教你探訪日本旅遊秘境,如何運用身邊現有的財務工具,玩得輕鬆又盡興!
隨著疫情解封,各國邊境與觀光政策開放,全球旅遊市場逐漸復甦,2023年臺灣的出國旅遊需求正大幅成長中,尤其到日本旅遊的臺灣旅客人數與日俱增。對於國人而言,日本向來是出國旅遊的最佳首選,當地的美食及文化都深受國人喜歡。6月14日關鍵評論網將與永豐銀行DAWHO數位帳戶攜手舉辦一場線上直播活動──「DAWHO之夜:大戶玩日本」,教大戶們如何到日本好好玩一波,大肆採購、吃美食,同時也別忘了運用身邊現有的財務工具,自在旅遊無負擔!
疫後旅遊的日本秘境攻略
「DAWHO之夜:大戶玩日本」的線上直播活動,邀請到懂生活又熱愛旅遊的吳怡霈擔綱主持,今年上半年才到日本旅遊的她,直播中將請她分享旅遊的最新感想,拋開只有逛街和美食的行程,從她的經驗中讓觀眾體會深度遊日本的不同樣貌。
活動中也特別邀請旅居日本多年的知名作家張維中,帶大家一起體會在地的日本風情,實際走進他在日本的生活,認識日本東京華麗街區樸素特有的一面;而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則要以擅長的行為財務學,與大家分享平時應培養的理財習慣及如何妥善運用身邊現有的財務工具,為自己存下一筆旅遊基金,為日後的旅遊提前做好準備,玩得輕鬆又盡興。
永豐DAWHO與你一起玩日本
自從日本重新開放邊境,相信大家對於日本行都已經迫不及待了吧!在數位網路時代下,規劃旅遊時除了便利可得的網路分享資訊,便捷高效的數位工具也是在兌換外幣及消費時不可或缺的利器,永豐銀行的新世代 VIP 數位帳戶「DAWHO」所具備的全方位金融科技服務,正是您最貼心的旅遊幫手。想知道更多關於日本秘境攻略與旅遊前的理財消費知識,讓我們一起向他們請教疫後重返日本旅遊前需要注意的事項及相關旅遊優惠內容!
※同步提醒大家 ,本次直播由永豐大戶數位帳戶贊助,但節目的討論不代表永豐銀行立場。想了解更多大戶的質感理財生活歡迎加入永豐DAWHO的I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