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爸爸:父母不該輕易將孩子貼上「ADHD」的標籤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判斷他的注意力是否出問題並不適合。更直白的說,現在我們還沒有太好的方式來做診斷,而且孩子注意力方面能力也不是一出生就發展完成,所以不適合在太小的孩子身上做診斷。
文:黃揚名
身為父母,我想大家都會很想知道,孩子是不是發育有問題。注意力缺失,或學理一點的說法: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isorder, ADHD),就是很多爸爸媽媽關心的問題。
注意力缺失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不同的
有些爸爸媽媽會疑惑,到底注意力缺失(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有什麼不同?在進一步解說前,我要先釐清一個觀念:注意力缺失已經是過時的用法了。在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的《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四版以前還有出現,是用來描述有注意力缺失,但是沒有過動的狀況。2013年出版的第五版中,就已經沒有這樣的診斷了,而是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分為3種: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以及綜合型(前兩者都有)。所以,不是沒有過動的狀況,注意力的運作就沒問題,因為注意力不足也是注意力運作有問題的一種展現。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越來越多嗎?
近年來隨著資訊發達,大家對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有進一步的認識,加上媒體推波助瀾,說現在太多智慧型產品會導致孩子有注意力缺失的徵狀,使得很多爸爸媽媽看到孩子有一點徵狀就緊張得半死,擔心自己孩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雖然美國疾病管制局的統計資料顯示(見圖3-1),美國孩子被診斷出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比例,確實有逐漸升高的趨勢,但是診斷的標準也在改變,甚至有變寬鬆的現象,也就是說孩子比較容易被診斷為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早年家長可能較少關注自己孩子的發展,所以沒留意到孩子的注意力有狀況;而現在的家長比較緊張,因此較多有過動徵狀的孩子被診斷出來。但若從一份彙整了1985到2010年的資料來看,全世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盛行率並沒有明顯增加的趨勢,而是維持在7%左右,也就是約每14至15個孩子當中,會有一個有這樣的狀況。
千萬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上標籤
任何疾病都是人為定義的,像是高血壓、糖尿病,都是透過血壓、血糖是否超過一定數值來界定。如果哪一天高血壓的標準變嚴格了,收縮壓超過70毫米汞柱就算是高血壓,那麼一個人可能從低血壓變成高血壓;相對的,如果高血壓的標準變寬鬆,收縮壓超過200毫米汞柱才算高血壓,一個人也有可能從高血壓患者變成低血壓患者。
跟人的心理運作有關係的疾病,更是深受人為定義的影響,但目前我們還沒有辦法客觀的去量測一個人的心理運作。就拿憂鬱症為例,現階段並沒有一個所謂的憂鬱症測量器,可以透過客觀的數值來量測一個人是否憂鬱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也是如此,我們沒有一個客觀的方式,能夠幫助我們判斷一個人的注意力是否出了問題。
另外,人的行為反應有很多原因,如果我們不了解前因後果,也很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美國影集《怪醫豪斯》(House)中就常常出現這樣的特殊病例——一個病人行為上看起來是某個腦部區域出了問題,但是經過專科診斷治療,反而病症更嚴重,後來他們才發現之前判斷錯了。再舉個有點極端的例子,孩子在玩的時候,你一直叫他,他都不理會你,原因有可能不是孩子玩得太過於投入,聽到呼喚卻忽略你在叫他,而是因為他的聽力短暫受損了,根本就沒聽到你在叫他。
了解孩子注意力的發展過程,不會誤以為孩子注意力出問題
因此,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判斷他的注意力是否出問題並不適合。更直白的說,現在我們還沒有太好的方式來做診斷,而且孩子注意力方面能力也不是一出生就發展完成,所以不適合在太小的孩子身上做診斷。注意力研究的大師麥可.波斯納教授等人在2014年發表了一份追蹤孩子7年的研究報告,他們從這些孩子出生,就開始做系統性的研究調查。
波斯納教授的研究團隊發現,新生兒的注意力是比較反射性的,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引導(例如聽到巨響就會轉過頭去),在這個階段,注意力移轉的發展就相對重要。在實驗室中,他們利用觀察孩子凝視刺激的時間快慢來評估他們注意力的轉移能力,刺激會出現在螢幕上的3個位置,而且會按照一個順序出現——注意力發展良好的孩子會先將視線移到刺激即將出現的位置上(見圖3-2)。

雖然這個能力看似和衝突排解能力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波斯納的研究發現,孩子在1歲前注意力轉移的能力,會和他們7歲時的衝突排解能力有正相關,注意力轉移的能力越好,日後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越好。而且腦神經的證據也顯示,衝突排解的腦神經網路會隨著年齡變緊密,但注意移轉功能的腦神經網路則不會隨年齡而有明顯的變化(見圖3-3)。也就是說,注意力的發展是有先後順序的,反射性的功能發展較快,而需要主動控制的能力,則會跟隨大腦額葉的發展逐步進化。

心理學家爸爸的教養便利帖
儘管有些爸爸媽媽可能會感到焦慮,但我必須再次提醒大家,孩子是否有注意力的問題,不是自行在家中就能夠確認的。若你覺得孩子的注意力發展有些狀況,一定要找專業的評估機構來協助評估,千萬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上標籤,然後參考網路上的注意力訓練素材等等,因為沒有對症下藥,反而可能延誤了孩子的發展。
此外,有些孩子的注意力缺失和生理上的發育缺陷有關係,所以也不要過度苛責孩子,要了解孩子的狀態,安排最適合他的介入方案,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提升注意力的表現!
書籍介紹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