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學識、產品、影響力」,我的人生與創業三大驅動引擎

「學識、產品、影響力」,我的人生與創業三大驅動引擎
Photo Credit:Evan Forester @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覺得知識工作者在思考自己的職業規劃時有三個引擎,即學識、產品與影響力,而這種佈局背後,核心思路就是「快樂」。

對企業或freelancer來說,其實就是「通路佈建」、「行銷」與「公關」,透過這些,你的產品才會被看見,被看見才會有影響力,產品才會賣出去,賣出去才會真的創造收入,而我必須很老實的說,學識、產品跟影響力三者,我目前最弱的就是影響力。

在影響力這個層面,我一直有在做的就是寫Medium、經營Facebook、寫專欄,以及各種公開演說,這些都是我接觸潛在受眾的方法,但除了Facebook外,其實我花在經營其他通路的時間很有限,也沒有做更多直效的行銷操作與會員管理,這是我往下要多下功夫的地方。

此外,找尋內容更合適的銷售通路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工作,思考自己的內容應該透過什麼管道曝光出去會有最強的導流效果,也要思考哪個平台的調性跟用戶族群最適合銷售我的內容,按理來說,做電商的人都會將商品上到多的平台與通路上,知識產品沒什麼道理只放在單一平台上。

商業合作也是我下半年會發展的重點之一,跟一些培訓機構與學習平台做深度合作,讓課程有機會延伸到2B的通路上。或者與其他內容創作者一同產製內容,提高產品的廣度與觸及的受眾基數,這也是一種擴大影響力的方法。

最後,廣告也會陸續投放,若要跳脫同溫層,透過廣告來打新客還是一個挺有效的方法。一些過去比較不接觸的社群,應該也要多多接上線,讓自己的能見度與影響力大幅提升。

學識、產品到影響力三者缺一不可:

  • 只有學識與產品,產品叫好不叫座;
  • 只有學識與影響力,就是個思想家,但缺乏乘載收益的載體;
  • 只有產品與影響力,吃的是短期的收益,如同企業不投資研發一樣,長期會缺乏動能。

這種佈局背後,核心思路是什麼?

快樂,我曾說過人生終極追求的就是快樂,若快樂是目標,那拿來衡量這個目標的就是營收、影響力跟成就感。

3
作者製作提供

營收:收入要足夠,達到生活與教育小孩所必須的收入,而且要盡可能的增加被動收入以及經常性收益的比例。被動收入要增加,所以我大幅減少線下收入佔比,而盡可能往線上調整;而線上課程、訂閱服務等,對經常性收益也會有直接的貢獻,讓我每個月開張時就享有一定收益,不用從零開始。

當不用擔心收入時,我就具有選擇的自由,可以決定賺哪些錢,不勉強自己賺哪些錢。

影響力:當自己有能力時,總希望能幫上更多人的忙,寫《商業思維》這本書背後的初衷很單純,就是希望能解決職場溝通的深層問題;商業思維年度大課則是希望開一堂每個人都有機會負擔的起的商業通識課,讓更多人將商業思維有效的應用在工作與生活中,讓你職涯過的更順,生活更有節奏;承接均一教育平台的顧問一職,則是希望能為我重視的教育略盡棉薄之力。

能變現的影響力會給你帶來直接的收入,不能變現的影響力則會給你帶來快樂。

成就感:其實我一直都是自動導航到那些我做起來會感到非常有熱情的事情上,至於那些能掙錢,但做起來不見得快樂的事,在我有能力後我希望它們消失在我的工作清單內。對我來說,幫一些值得幫的人解決問題,花心力去完成一些代表作,做一些市場上還沒人做的事情,這些都很有成就感,而若能因此帶來收益,這就太棒了。

如果你能持續做有成就感的事,而他人也願意為這件事情付錢,那將是多美好的一件事。

在我還是企業雇員時,我是這麼想的

早在我還是個企業雇員時,我就一直落實上述的觀念,下圖是我大概的配置,大家可以參考參考:

4
作者製作提供

學識面

我從出社會後就擔任過很多的工作角色,從技術、產品一路到業務團隊,後來更是帶領了一個跨越多種職能的團隊,在這過程中為了有效的領導團隊並做對決策,我也不得不持續地累積自己的知識,如此才有能耐跟不同職務的人溝通,而這也是我培養商業思維的關鍵過程。

此外,我非常把握跟老闆請益的機會,從旭正、春蘭姊、周老師、古哥、策略長,到後來的Arthur,其實都是我請益的對象,跟視野遠高於自己的人請益,其實會讓自己成長速度加快很多,而透過這個過程,其實你與對方也建立了很緊密的關係。

從我在鼎新時期,我就會主動去參加公司內的各種專案,例如內部講師、知識管理、雙軌制度建立、組織架構調整、福委會等等,這些很多都不是我們部門的案子,也壓根兒不是壓在我身上的任務,但我就是感興趣,所以就厚臉皮的主動去參與了,有些案子我後來甚至變成主要負責人之一,但我一點也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就好玩。

成果面

身為員工,我主要的產出成果其實就算是我的產品,而我的成果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我這個人的專業評價。一直以來我都不覺得達成個人或部門KPI有什麼困難的,但我還是會先將這些數字目標做到位,然後我會花更多的心力在公司目標的達成。

我第一次擔任產品經理時,我就說我們團隊可以技術跟市場雙向驅動,我們開發產品,推廣產品,甚至直接面對客戶都沒問題,而因為我這種特質,時常會被安排去負責新的產品或市場,而我也樂在其中,能持續面對新挑戰,對我個人學識的提升很有幫助。

此外,公司內部若有一些尚未有人處理的工作,而我認為我可以來做,我也會去做做看,在做出一些成績後就提出人力配置的需求,然後逐一將公司內不足的部份補起來。在TutorABC時期,我本來只負責開發,後來開始負責維運,接著是產品、運營、數據、設計團隊、市場,以及一部分行銷工作與業績。

當沒有人做,而你願意去做,並做出成績來時,你獲得的評價一般不會差。

影響力

當你做的不錯時,你得懂得表現,你得讓更多人看到你,我透過的方法直接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