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我們從未如此接近統一,也從未如此接近獨立

我們從未如此接近統一,也從未如此接近獨立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監督執政黨還要手下留情,在公民意識抬頭的時代,感覺有夠彆扭,但畢竟難以否認,我們還沒完成國家正常化的任務,台灣的政治處境,根本堪稱畸形。

文:亞熱帶(公民老師)

20年後若回首,我們會發現,自己身處歷史的轉捩點,是一段往後絕對值得說嘴的時光。儘管局勢看起來萬分危急,黨國統治即將復辟,甚至可能走向統一,然而,如果挺過這一仗,徹底擺脫國民黨、走向實質獨立的道路,就近在咫尺。

過去半年至今,作為一個本土派、進步派、廣義的泛綠支持者,大家心裡只有兩個字:焦慮。這股焦慮依然在蔓延,隨著英德分裂越演越烈,似乎民進黨就要分裂成兩塊,再也無法重整態勢。

焦慮畢竟有緣由,從1124的大選挫敗開始,本土派、進步派根本是被扯出同溫層痛扁一頓;擺明是歧視的反同三公投,高票過關,連哄帶騙的以核養綠,高票過關,想用台灣名義參加奧運,被近600萬人反對,就連國民黨勢力,都在縣市長選舉中班師回朝。

「明年真的會被統一。」從那一天起,這句話大家每天講,講到自己都要麻痺了,到近兩個月英德開打,這句話又延伸成:「民進黨再這樣,真的只能逃了。」

泛藍勢力的回歸令人恐懼,泛綠無法團結阻擋,更是真正的無奈。上一回藍色執政,也不過4年前的事,就算318才開始關注政治的青年,對馬英九最後幾年的暴衝,也依然記憶猶新,尤其對曾在立法院守夜過的人,「被國民黨統治,最後會走到這步田地」,如此深刻的記憶,伴隨著警棍與鎮暴水柱的傷痛,一瞬間鋪天蓋地再度來襲。

他們可能全都要回來了,更難纏、更無法回頭。

真的不是憑空幻想,更早開始關注政治的人都明白,那可是8年來一點一滴的累積,每一步都往中國傾斜,才會在最後像要洩洪一樣,推出服貿協議;假若那天晚上,沒有一批人意外衝進國會,後續的貨貿、其他協定,都將接踵而至。

一切都是點滴累積而來,2008年起的那8年,是這樣的。

用沒收國旗揭開序幕 紅統滲透無所不在的8年夢靨

第一年就上演陳雲林來台,馬政府在桃園機場佈下3000名警力,聯外道路全部設關卡攔檢,抗議的群眾被驅離,還不只針對獨派,陳雲林沿途路上,每一面中華民國國旗都被沒收,彷彿為8年執政揭開序幕,此後每一件事,都讓人義憤填膺卻又茫然無力。

要論影響最明顯者,莫過於紅色媒體力量的滲透。2009年,旺旺集團在王雪紅、徐旭東等人協助下,買下中時集團,彼時蔡衍明旗下的中視等3個電視頻道,已佔有近20%的無線電視市場,加上中天系列,手握無線、有線電視共19個頻道,還擁有中國時報、工商時報,以及時報周刊等刊物。

2011年,旺中又意圖併購中嘉的有線電視系統,當時中嘉收視戶數,已佔全台市場的27%,隔年,蔡衍明又聯手王令麟、辜仲諒,欲買下台灣壹傳媒,當時壹傳媒旗下的《蘋果日報》,市佔率達38.36%,假若得逞,今天我們眼前,恐怕還會再多好幾個「韓天電視台」、「旺旺時報」。

旺中一連串的行動,終於引起反媒體壟斷運動,不僅媒體人員、以林飛帆為首的學生團體挺身而出,就連余英時、李遠哲等中研院士都加入抗議,歷經數度示威遊行後,終於在2013年,才被NCC擋下。

旺旺中時 反媒體壟斷
Photo Credit: tenz1225 @ Flickr CC BY SA 2.0

中資、紅統商人的併購威脅,還不只限於旺中。2015年底,吳敦義之子吳子文牽線,讓中國DMG控股旗下的美國DMG,砸下197億台幣欲買東森電視61%股份;DMG是中國最大的娛樂傳媒集團,董事長肖文閣出身於解放軍家庭,並曾於中國政府部門和部隊工作,買下電視台的意圖相當可疑,本案最後,是在王令麟假釋出獄、上演王子復仇記後,才終於告吹。

紅色資金、藍色助攻造成的威脅,如今已在媒體上,讓台派吃盡苦頭,另一方面,暗潮洶湧的經濟協議,也不可小覷。

大賺大賠都是輸 前進中國,比賺不到錢更恐怖的是⋯⋯

ECFA是馬英九政府大力吹捧的政績,然而,透過馬英九最愛說嘴的石斑魚,跟在中國市場慘賠的虱目魚,正可當作兩種對照,證明不管大賺或大賠,傾向中國市場,都要負擔極大的風險。

做為養殖業一大主力的虱目魚,不只國人喜愛,外銷量也不可小覷,根據農委會統計,馬英九執政期間的虱目魚外銷量,銷往美國最高為2008年的3774公噸,最低為2014年1681公噸。

但透過ECFA賣往中國的虱目魚,卻因為多刺與口感等問題,並不受青睞,最高峰的2014年,也僅銷售1548公噸,隔年更暴跌到剩19公噸,也讓養殖漁民一度慘賠。

做為對比,石斑魚是ECFA中的模範生,結果模範生也痛不欲生。台灣石斑讓中國饕客大為青睞,ECFA簽訂後便開出紅盤,但中國一方面買石斑,一方面則透過高薪、圈地優惠,吸引台灣業者前往中國沿海養石斑,光作業員薪水就5萬台幣起跳,廠長級上看60萬,一時間台灣業者趨之若鶩,帶著青斑、龍膽石斑魚苗及技術人員前往,養魚掏金一片榮景。

結果5年後,中國靠著台灣輸入的養殖技術,培養出賣相更好、肉質更細,運輸成本還低25%的龍虎班,徹底打垮台灣業者。

另一方面,台灣業者為了拼中國大訂單,大戶不斷併購小戶魚塭、土地,竟導致沿海魚塭的地價連年翻漲,而財團大戶,又因為過度依賴中國市場,而在中國石斑崛起後,難以開拓他國銷路,徹底的血本無歸。

兩種魚正是兩種縮影,台灣產業前進中國,賣好賣壞都是輸,人才、技術更遭到把持,然而這樣還不夠,馬政府接著,還要開放中國資金進來。

服貿協議讓台灣、中國互相開放各項服務業,從零售、洗衣到金融與建築,日常用的、身上穿的、家裡住的,各產業都開放中國進入,然而,龐大的紅色資金與廉價勞力壓境下,不管是人民生活品質,還是企業生存,都將遭到重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