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集《核爆家園》:說出真相的力量,能抵銷「謊言的代價」嗎?

影集《核爆家園》:說出真相的力量,能抵銷「謊言的代價」嗎?
Photo Credit: IMDB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政客的腦子通常是「要如何自救」而非如何「解決問題」,故事裡的「英雄」科學家也只是做了應該要做、對得起自己良心的事,也因此丟了職位、受到監視、自縊身亡,但也因此改變了所有人的命運。

文:陳璿安

這篇文章主要是書寫《核爆家園》這部片所帶來思考,有關1986年發生的車諾比核災在這便不敘述,網路上查詢就有該事件的介紹和經過。

而我從來不會單純只為「介紹」而花時間寫一篇文。

觀賞這部影集的動機,是因為四年多前接觸到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女士的作品《車諾比的悲鳴》(馥林出版社譯;後來再版的出版社譯《車諾比的聲音》)書並沒有提到災難為何發生,是什麼樣的因果,而是採訪眾多受害者記錄下來的故事。它不是小說,而是真實的紀錄。它是我接觸報導文學的第二本,開啟了我對真實事件、真實人物,確有其事的東西感到興趣,也好奇車諾比的災難如何發生。

不過,網路上搜尋,都沒有對這個災難的確切表達,只是象徵性的帶過,「人為操作不當」、「人員訓練不足」,都是「人」的問題。不知怎地,這些答案無法說服我。但是,我又想不到除了「人」,還有什麼能如此鑄成大禍?

HBO《核爆家園》告訴了我答案:政府。

車諾比事件改變的,其實是一個個的「人」

這部影集並非災難片,也不是跟你爭論核能發電的好壞與否,更不是批評政府的所作所為,告訴你政治的醜陋、萬惡。不!它是由一群科學家(真實是一群,不是像影集呈現的始終只有兩位一男一女代表)追求事件發生真相的故事,以及那些清理人、潛水員、礦工、災民、軍人和工人等等一整群在車諾比核災上的經歷。他們花費的體力、時間,還有在輻射下犧牲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更重要的是,它還原了一切。

像是在《車諾比的悲鳴》中,有的導讀寫到是否要擁核或廢核,寫出類似的災難也可能發生在台灣本島,還說了日本福島核災等等。我認為這些都不是重點,還有些搞錯方向,這是核電廠的另一種議題,卻不是這本書主要表達的東西,而且,連事件的始末都還未正確了悟,又豈能拿來跟台灣比較重複發生率?單單由這件歷史事件就提到擁核或廢核,那實在太單一,無法說服人,如同造成全球暖化是因為我們一直開空調一樣,顯得過於簡單。

MV5BM2EyMDRjMWEtYjhiNS00MmMzLWE4N2ItYjYx
Photo Credit: IMDB

故事開始是居住於車諾比的平民——露德米拉,影集是參考《車諾比的悲鳴》一書裡第一位被採訪提及該事件的人,她身為消防員的丈夫瓦希里的妻子;在第一時間趕赴反應爐救火時,暴露在強烈輻射之下,就醫後如何慢慢失去生命以及自己的愛、無奈、悲傷、憤怒等等做出相當深刻的敘述。

我始終記得,這位消防員妻子的故事。光是看該影集的預告我就知道是「她」。

導演將這些巧妙地融入影集裡,讓觀眾明白,這對平民的幸福造成了多大的破壞。而第五集劇終時,告訴了觀眾露德米拉是真實人物,她在事件過後的情況又是如何。

MV5BN2EzMzIwZTEtODE2Yi00YTM1LWI3OTctOGJj
Photo Credit: IMDB

科學家兼教授——維勒利.列加索夫(Valery Legasov)為本劇主要人物,主導車諾比和災後的整理以及追究始末。影集開頭便是他的錄音,之後避開蘇聯特務自殺的片段。最後一集告訴了我們,確實有這號人物。而他絕對不是什麼「英雄」或是什麼「大善人」。他只是做了自己應該要做的事;認為對得起自己良心的事。說出真相的他,丟了職位,僅擁有頭銜,並且受到監視,形同軟禁,後來自縊身亡。

「What is the cost of lies?」謊言的代價是什麼,看到最後,我想「謊言的代價」大概就是自己再也認不清是真或假吧!

蘇聯的口號是帶給全世界人民幸福,1986年,當時也正好是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時期的第七年,所以劇中的軍人才會問起毛頭小子你有沒有服兵役,而毛頭小子回答:「我沒有被派去阿富汗。」實際上,很多人是被「騙」去阿富汗的,他們大多數都不知道原來是要打仗。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另外也有書寫《鋅皮娃娃兵》就是採訪被派過阿富汗的阿兵哥們。

MV5BZTg5NDkzMDMtZWQ2OC00ZDk2LWIwNTAtMzk1
Photo Credit: IMDB

這些軍人在車諾比及附近的撤離區內進行撲殺寵物、動物的行動。以免牠們越了界線,將輻射擴散至撤離區外。這些軍人也受到輻射影響,後來很多也是生病。而礦工沒日沒夜趕工,也是為了確保不會有化學物質併發造成下一個階段的炸開。

負責善後的蘇聯官員,鮑里斯.謝爾比那(Boris Shcherbina)他聲音很沙啞,大鼻子和整張臉看起來非常討喜。如果他不是官員那樣嚴肅的話,大概會是位慈善老人家?還有代表真實事件多位付出心力、腦力、精力的科學家——烏拉娜.霍繆克(Ulana Khomyuk)是虛構人物。霍繆克在事件發生後,到醫院一個個詢問當事者,推測出時間軸以及所言的可信度,發現大有問題:為什麼一按下緊急停止鈕,便發生爆炸?

霍繆克追求事件始末,在蘇聯封閉的政治體系下表現出的勇氣可想得知。

MV5BN2NhMDdlMWYtMThmMS00NmNlLThlYjktNzA3
Photo Credit: IMDB

謝爾比那後來與列加索夫產生了一種同事之間的情感,他們同樣都為了這件災難付出許多,也一樣漸漸被輻射侵蝕健康。謝爾比那最後表示自己不過是黨裡的小人物,他一直想成為受人尊敬、能在上頭指使人的重要人物,但是在被配來了解並處理車諾比事件後,才發現自己不被需要。

事實上,他比其他人都要了解政治以及官員,像是政治的最後一顆良心。也許一開始只不過奉命行事,但後來,他慢慢置身於事件核心,並改變舊有態度,是因為如此的特性所以無法達到他所謂重要人物的位置嗎?還是說,他知道的越來越多,距離那個重要的位置就越來越遠?尤其在最後發現了核電廠另一個問題是政府為了便宜而偷工減料,反應爐設計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