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回歸18年惡夢連連後,港人難道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回歸18年惡夢連連後,港人難道患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Photo Credit: 林健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些香港人,在經歷了回歸之後的各種威嚇,是否也開始有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1973年8月,兩名劫匪在行劫瑞典首都一間銀行期間,挾持了四位職員與警方對恃了近六天之久。劫匪最後投降被捕。但有關人員驚訝地發現,被挾持的人於事後不但沒有憎恨劫匪,反而感激他們沒有嚴重傷害自己,並對警察的圍剿不以為然。

心理學家對這種情況其實早有所知,那便是受害者長期受到施虐者的威嚇之下(例如在集中營之內),有可能因為一種微妙的心理自我保護機制,對施虐者產生了一種服從感甚至認同感。猶有甚者,他們更可能對反抗施虐者的人出現憎厭情緒,原因是怕因此而導致施虐者的報復並連累自己。由於1973年的事件被廣泛報導,所以人們後來把這種情況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Stockholm syndrome)」或「人質情結」。

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如一群小販長期被黑社會強迫交保護費,而小販為了謀生只得逆來順受。但黑社會貪得無厭將保護費大幅提高,一個小販忍不著報警求助。黑社會得悉後一把火把小販的攤檔燒光。你道小販們最惱恨的會是哪個人?不用說是報警的人多於無惡不作的黑社會分子。這便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案例。

可悲的是,香港人在異族統治之時已經有過這樣的經歷,而在回歸祖國之後,又再經歷一趟同樣的精神扭曲。

筆者所說的,當然是自回歸以來,北京政府不斷發放一些威嚇的言論,以打壓普羅大眾對民主和公義的訴求。結果是,要求平反「六‧四」、追究汶川地震的「豆腐渣工程」、要求釋放劉曉波、堅持追究毒奶粉事件、追究李旺陽的死因、要求解除對劉霞的非法軟禁、爭取廢除功能組別、堅持真普選等等,都被列為「反中亂港」和與「中央對抗」的表現。

我們或者可以說,英佔時代的討好洋人是逼不得已,而回歸之後討好北京也是逼不得已。筆者不會反對某些人百般鑽營要成為「人大、政協」,畢竟清兵入關之後也總得有漢人出來做官。

筆者感到心痛的,是普羅大眾(而非上述那幫人)在「謊話說了一千遍便成為了真理」以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淫威邏輯」之下,心態於不知不覺間出現轉變:是非之心變得愈來愈薄弱,而咎罪受害者和反抗者的傾向變得愈來愈自然…。(少女被強姦是因為她衣著太暴露?在天安門靜坐的學生被屠殺是因為他們太固執?)

「愛之深、責之切;是其是、非其非」的道理真的那麼難以明白嗎?

Photo Credit: 林健恆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

責任編輯:周雪君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