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覺醒」前回顧「大港開唱」:你還有在喘氣喔?來自南部樂迷的親切問候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港開唱、春吶以及覺醒為台灣的三大音樂祭,其發展脈絡、表演形式上都有所不同。在六月底「覺醒」即將開場之前,讓我們再一次回顧「大港」。許多樂團在音樂祭中有許多更新的嘗試,樂迷或許也為自己開發除了音樂季之外更多的聆聽方式及可能。
2019年3月底於高雄駁二特區舉辦的「大港開唱」已邁入第11屆。每年在表演形式及內容上都推陳出新,突破自己的大港開唱,也成功在這個時代成為了最有聲量的音樂祭。
2019年的大港開唱現場,筆者分別採訪血肉果汁機、無妄合作社、傷心欲絕及全聯先生邱彥翔,針對幾個獨立音樂文化中的議題做討論與對話,呈現給各位樂迷。
「大港開唱」在社群中的指標性意義
大港開唱的第一個指標性意義,就是因為已經舉辦11屆之久,奠定了在表演者心中先驅及穩健的地位。如同血肉果汁機和無妄合作社會以「前輩級」、「老牌子」來比喻大港開唱。傷心欲絕的成員官靖剛也進一步詳述,如果只計算規模較完整、硬體規格高的屆數,大港開唱無疑是台灣音樂史上屆數最多的音樂祭。因此對於表演者來說,參加大港開唱當然是對自己的肯定。
無妄合作社分享到,去年第一次受邀在大港開唱表演,覺得自己被肯定,被「看見」而感到很興奮,甚至因此太緊張而表演失常;血肉果汁機則分享,創作樂團藉由音樂祭能讓自己有前進的動力,除了能受邀就是一個很大的肯定之外,若每年度都能連續性的出演,甚至在樂迷之間的知名度提升,或是從小舞台提升大舞台演出,更是樂團覺得受肯定的指標。
除此之外,在眾多音樂祭之中,大港開唱成功打造了品牌特殊性及市場差異性。這必須談到在獨立音樂文化中,樂迷相當重視所謂的場景(SCENE)。場景一詞是指必須親臨表演現場才能看到的特殊畫面。另外還有文化研究者可能會稱之為地景的文化景觀,都是行動者(表演者和樂迷等)和空間、時間三個條件都要具備,方能為音樂祭注入品牌DNA,打造音樂祭獨樹一格的品牌故事。
大港開唱首先是在空間上有所優勢,位於港邊的駁二特區,成功結合了高雄港都的城市印象。例如傷心欲絕成員許正泰和血肉果汁機成員ZERO,都有提到了大港開唱腹地廣大,同時位在港邊,這兩者都強烈展示了港都大高雄強烈的城市印象。

血肉果汁機的仲宇也提到:「大港港邊的那條路根本就能叫做大港路。因為在那條路上能夠看到這個音樂祭中所有的元素。」
大港路能夠呈現整個大港印象,有船、有海、有特色攤位、有食物、商品、等著聽音樂的人們及表演者。」足見大港在城市印象的非常具體,也在在顯示大港開唱確實做出了不同於其他音樂祭的差異及特殊性。
除了原有的地理優勢,大港開唱主辦確實也有一些使用港都意象的成功包裝,例如前往最大舞台南霸天時,必須要經過的「大港橋」,就是無妄合作社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也例如血肉果汁機的大君提到,表演者上場前,所播放大船入港鳴笛聲,不但能夠帶動觀眾和表演的高昂情緒,更有非常顯著的港都意象。
11屆的資歷讓大港體質相當成熟,所以周邊飲食居住的硬體設備相當便利,表演團體的選擇品味也深受樂迷信賴。例如本次的表演者,同時是資深獨立樂迷的全聯先生邱彥翔,參加過國內外大大小小音樂祭,對於大港開唱的指標性與重要程度,他也給予相當程度的肯定。
全聯先生在訪談中,首先提到大港開唱在飲食和場地上非常便利,樂迷來這裡可以單純享受音樂生活而不用擔心飲食和吃住的問題,所以如果要接觸音樂祭,大港開唱值得作為入門選擇。其次提到自己觀察到,很多人並不知道台灣在地樂團已經發展的非常棒,而大港開唱一次能夠聚集許多台灣在地樂團,便是一個讓大眾了解台灣獨立音樂發展已經相當成熟的好時機。
從聚眾力方面而言,高雄駁二特區位於的鹽埕區是高雄傳統美食的重鎮,更是高雄發展較早的舊聚落。因此2019大港開唱也有用此優勢,推出了在地景點及在地美食的巡禮活動,是別的音樂祭未能使用的行銷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成功使用城市印象的品牌打造,並不代表參與者就真的理解或是感受到,自己來到一個名為「高雄」的城市。如同許正泰所提到,現在從台北的高雄的車程只要一兩個鐘頭,加上周末表演完就回去,並不會特別有下來南部表演的感受。官靖剛提到其實參加音樂祭的這幾天其實都在這個區域,加上鹽埕本來就是高雄獨立音樂早期的發展處。(例如早期的ROCK表演空間),所以對高雄的印象就只有對鹽埕區的記憶。
真正會給表演者帶來「來到南部」的感受,反而是樂迷會有相對熱情的表現,會給樂團較深刻的印象。血肉果汁機舉例到在大港開唱使用台語互動時,樂迷相對聽得懂。
無妄合作社在受訪時咬著樂迷送的檳榔,提到相對北部樂迷,南部的歌迷比較會往台上丟檳榔,開玩笑說下次要把「給我吃檳榔」改編為「給我信用卡」。邱彥翔本來就喜歡高雄,因為他喜歡高雄人的海派:「南部的朋友可能會用很凶狠的話來問候你,例如說『你還有在喘氣喔?』但你知道他們就是重視你,不管離開多久他們還是像一開始那樣重視你。」

音樂祭之於獨立音樂產業的位置
相較於1990年代,搖滾樂團多以地下音樂的方式表演,如今獨立音樂已然產業化。無妄合作社成員謝碩元也指出現在市場較好,獨立樂迷增加許多,已經很多樂團可以單純靠玩團就生存,不像以往即便如1976這樣極具知名度的樂團,也都還要拚命兼課來過生活。
對這個文化產業而言,「音樂祭」是重要的推手之一。如同官靖剛所比喻:「音樂祭有如吃到飽的盛宴(Buffet)。」這樣一次匯集大量樂團的表演方式比起單團表演更有聚眾力,對於參與者而言便會產生推廣樂團知名度的效果,加上參與大型指標型音樂祭能夠成為經歷,提升樂團在這個產業的位子。
但音樂祭的昌盛對產業的影響卻是有好有壞,血肉果汁機ZERO於訪談說明各自的功能:「音樂祭能夠孕育樂迷,而LIVE HOUSE像是在孕育INDIE文化。」,並強調城市在這兩方面的發展都不能失衡。但目前台灣的情況卻是音樂祭多在南部,而LIVE HOUSE都在北部,形成有趣的現象。
若是樂迷的選擇大量傾斜在其中一端,對整個產業及樂迷的聆聽選擇多樣化上,都不見得是一件好事。但確實目前不管是樂迷們還是表演者,其實常常會出現傾向直上參加音樂祭。這對LIVE HOUSE營運而言,已經造成一定程度的困境。官靖剛就以自己在LIVE HOUSE工作的經驗為例,一旦近期內有音樂祭的表演,LIVE HOUSE的表演者就會很難敲,以及各場表演就相對難吸引觀眾。
謝碩元提及,能理解現在很多人會想直上音樂祭,因為音樂祭文化相當有趣,熱熱鬧鬧的,一次可以聽很多團。所以建議樂迷還是可以多往LIVE HOUSE走走。甚至向國外一樣,將聽LIVE HOUSE變成一種休閒的習慣,而不是只選擇特定樂團,才能真正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