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覺醒」前回顧「大港開唱」:你還有在喘氣喔?來自南部樂迷的親切問候

在「覺醒」前回顧「大港開唱」:你還有在喘氣喔?來自南部樂迷的親切問候
Photo Credit:陳世耀攝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港開唱、春吶以及覺醒為台灣的三大音樂祭,其發展脈絡、表演形式上都有所不同。在六月底「覺醒」即將開場之前,讓我們再一次回顧「大港」。許多樂團在音樂祭中有許多更新的嘗試,樂迷或許也為自己開發除了音樂季之外更多的聆聽方式及可能。

2019年3月底於高雄駁二特區舉辦的「大港開唱」已邁入第11屆。每年在表演形式及內容上都推陳出新,突破自己的大港開唱,也成功在這個時代成為了最有聲量的音樂祭。

2019年的大港開唱現場,筆者分別採訪血肉果汁機無妄合作社傷心欲絕全聯先生邱彥翔,針對幾個獨立音樂文化中的議題做討論與對話,呈現給各位樂迷。

「大港開唱」在社群中的指標性意義

大港開唱的第一個指標性意義,就是因為已經舉辦11屆之久,奠定了在表演者心中先驅及穩健的地位。如同血肉果汁機和無妄合作社會以「前輩級」、「老牌子」來比喻大港開唱。傷心欲絕的成員官靖剛也進一步詳述,如果只計算規模較完整、硬體規格高的屆數,大港開唱無疑是台灣音樂史上屆數最多的音樂祭。因此對於表演者來說,參加大港開唱當然是對自己的肯定。

無妄合作社分享到,去年第一次受邀在大港開唱表演,覺得自己被肯定,被「看見」而感到很興奮,甚至因此太緊張而表演失常;血肉果汁機則分享,創作樂團藉由音樂祭能讓自己有前進的動力,除了能受邀就是一個很大的肯定之外,若每年度都能連續性的出演,甚至在樂迷之間的知名度提升,或是從小舞台提升大舞台演出,更是樂團覺得受肯定的指標。

除此之外,在眾多音樂祭之中,大港開唱成功打造了品牌特殊性及市場差異性。這必須談到在獨立音樂文化中,樂迷相當重視所謂的場景(SCENE)。場景一詞是指必須親臨表演現場才能看到的特殊畫面。另外還有文化研究者可能會稱之為地景的文化景觀,都是行動者(表演者和樂迷等)和空間、時間三個條件都要具備,方能為音樂祭注入品牌DNA,打造音樂祭獨樹一格的品牌故事。

大港開唱首先是在空間上有所優勢,位於港邊的駁二特區,成功結合了高雄港都的城市印象。例如傷心欲絕成員許正泰和血肉果汁機成員ZERO,都有提到了大港開唱腹地廣大,同時位在港邊,這兩者都強烈展示了港都大高雄強烈的城市印象。

DSC_4910
Photo Credit:陳世耀攝影

血肉果汁機的仲宇也提到:「大港港邊的那條路根本就能叫做大港路。因為在那條路上能夠看到這個音樂祭中所有的元素。」

大港路能夠呈現整個大港印象,有船、有海、有特色攤位、有食物、商品、等著聽音樂的人們及表演者。」足見大港在城市印象的非常具體,也在在顯示大港開唱確實做出了不同於其他音樂祭的差異及特殊性。

除了原有的地理優勢,大港開唱主辦確實也有一些使用港都意象的成功包裝,例如前往最大舞台南霸天時,必須要經過的「大港橋」,就是無妄合作社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也例如血肉果汁機的大君提到,表演者上場前,所播放大船入港鳴笛聲,不但能夠帶動觀眾和表演的高昂情緒,更有非常顯著的港都意象。

11屆的資歷讓大港體質相當成熟,所以周邊飲食居住的硬體設備相當便利,表演團體的選擇品味也深受樂迷信賴。例如本次的表演者,同時是資深獨立樂迷的全聯先生邱彥翔,參加過國內外大大小小音樂祭,對於大港開唱的指標性與重要程度,他也給予相當程度的肯定。

全聯先生在訪談中,首先提到大港開唱在飲食和場地上非常便利,樂迷來這裡可以單純享受音樂生活而不用擔心飲食和吃住的問題,所以如果要接觸音樂祭,大港開唱值得作為入門選擇。其次提到自己觀察到,很多人並不知道台灣在地樂團已經發展的非常棒,而大港開唱一次能夠聚集許多台灣在地樂團,便是一個讓大眾了解台灣獨立音樂發展已經相當成熟的好時機。

從聚眾力方面而言,高雄駁二特區位於的鹽埕區是高雄傳統美食的重鎮,更是高雄發展較早的舊聚落。因此2019大港開唱也有用此優勢,推出了在地景點及在地美食的巡禮活動,是別的音樂祭未能使用的行銷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成功使用城市印象的品牌打造,並不代表參與者就真的理解或是感受到,自己來到一個名為「高雄」的城市。如同許正泰所提到,現在從台北的高雄的車程只要一兩個鐘頭,加上周末表演完就回去,並不會特別有下來南部表演的感受。官靖剛提到其實參加音樂祭的這幾天其實都在這個區域,加上鹽埕本來就是高雄獨立音樂早期的發展處。(例如早期的ROCK表演空間),所以對高雄的印象就只有對鹽埕區的記憶。

真正會給表演者帶來「來到南部」的感受,反而是樂迷會有相對熱情的表現,會給樂團較深刻的印象。血肉果汁機舉例到在大港開唱使用台語互動時,樂迷相對聽得懂。

無妄合作社在受訪時咬著樂迷送的檳榔,提到相對北部樂迷,南部的歌迷比較會往台上丟檳榔,開玩笑說下次要把「給我吃檳榔」改編為「給我信用卡」。邱彥翔本來就喜歡高雄,因為他喜歡高雄人的海派:「南部的朋友可能會用很凶狠的話來問候你,例如說『你還有在喘氣喔?』但你知道他們就是重視你,不管離開多久他們還是像一開始那樣重視你。」

DSC_6032
Photo Credit:Photo Credit:陳世耀攝影

音樂祭之於獨立音樂產業的位置

相較於1990年代,搖滾樂團多以地下音樂的方式表演,如今獨立音樂已然產業化。無妄合作社成員謝碩元也指出現在市場較好,獨立樂迷增加許多,已經很多樂團可以單純靠玩團就生存,不像以往即便如1976這樣極具知名度的樂團,也都還要拚命兼課來過生活。

對這個文化產業而言,「音樂祭」是重要的推手之一。如同官靖剛所比喻:「音樂祭有如吃到飽的盛宴(Buffet)。」這樣一次匯集大量樂團的表演方式比起單團表演更有聚眾力,對於參與者而言便會產生推廣樂團知名度的效果,加上參與大型指標型音樂祭能夠成為經歷,提升樂團在這個產業的位子。

但音樂祭的昌盛對產業的影響卻是有好有壞,血肉果汁機ZERO於訪談說明各自的功能:「音樂祭能夠孕育樂迷,而LIVE HOUSE像是在孕育INDIE文化。」,並強調城市在這兩方面的發展都不能失衡。但目前台灣的情況卻是音樂祭多在南部,而LIVE HOUSE都在北部,形成有趣的現象。

若是樂迷的選擇大量傾斜在其中一端,對整個產業及樂迷的聆聽選擇多樣化上,都不見得是一件好事。但確實目前不管是樂迷們還是表演者,其實常常會出現傾向直上參加音樂祭。這對LIVE HOUSE營運而言,已經造成一定程度的困境。官靖剛就以自己在LIVE HOUSE工作的經驗為例,一旦近期內有音樂祭的表演,LIVE HOUSE的表演者就會很難敲,以及各場表演就相對難吸引觀眾。

謝碩元提及,能理解現在很多人會想直上音樂祭,因為音樂祭文化相當有趣,熱熱鬧鬧的,一次可以聽很多團。所以建議樂迷還是可以多往LIVE HOUSE走走。甚至向國外一樣,將聽LIVE HOUSE變成一種休閒的習慣,而不是只選擇特定樂團,才能真正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DSC_4907
Photo Credit:陳世耀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