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以永存世界級景觀為目標的國家公園,最早從何時開始設立?

以永存世界級景觀為目標的國家公園,最早從何時開始設立?
雪霸國家公園的原始森林|Photo Credit: 國發委檔管局檔案樂活情報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目前已設立9座國家公園,希望能永存世界級的景觀特色。但國家公園從何時開始設立?就讓我們在國家檔案的引領下,來趟國家公園設立回顧之旅。

台灣擁有雄偉青翠的高山、蔚藍壯闊的海洋,以及多樣豐富的人文景觀為世人所稱羨。目前已設立九座國家公園,希望能永存世界級的景觀特色。但國家公園從何時開始設立?就讓我們在國家檔案的引領下,來趟國家公園設立回顧之旅。

世界首座國家公園設立於1872年,位於今日美國懷俄明州的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美國領先全球創設國家公園是為與歐陸豐富的歷史文化景觀相抗,故藉設立國家公園保育自然,以形塑國家意識。此後,美洲及歐陸各國紛紛設立國家公園。大正5年(1916),日本籌劃翌年舉辦的「日本奠都東京五十週年大博覽會」,決定設立國立公園,並以提供民眾休閒為設立宗旨。當時,台灣已完成縱貫鐵路建設,推廣觀光事業,不僅關注國立公園相關議題,也積極構思設置國立公園。

昭和8年(1933),台灣總督府成立國立公園調查委員會,除確立大屯、次高太魯閣及新高阿里山三座國立公園候補地,並討論台東到屏東、高雄以南至鵝鑾鼻的熱帶景觀,是否成立國立公園予以保存。昭和10年(1935)頒布〈國立公園法〉,設立台灣國立公園協會,負責各項研究、推廣工作。昭和12年(1937)12月,台灣總督府正式公告設立三座國立公園,並繪製〈國立公園位置圖〉(圖1)。這三座國立公園在當時整個日本的國立公園中各有代表性:大屯國立公園面積最小,僅9,350公頃;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因有玉山(時稱新高山)之故,地勢最高,面積187,800公頃;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範圍最廣,面積257,090公頃。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國立公園各項工作中止,設於總督府及各州廳的國立公園協會於二戰結束後,陸續解散。

gem_02
Photo Credit: 國發委檔管局檔案樂活情報提供
圖1:1937年的〈國立公園位置圖〉

台灣光復初期,政府以接收與復原工作為要務,國家公園的相關推動停滯。至民國(以下同)41年,台灣省風景協會提議制頒國家公園法,並指定陽明、中央及玉山三風景區為國家公園,引發關注。該協會認為設立國家公園,除順應世界潮流,同時可推動觀光產業,賺取外匯。至45年,內政部著手研擬〈國家公園法〉,55年,農業委員會與林務局邀請美國國家公園管理處盧迪博士(Dr George C.Ruhle)來台踏勘,他建議玉山及雪山一帶可設國家公園,而太魯閣一帶沿中橫公路可設國家道路公園。

同年11月,外交部邀請國家公園國際委員會主席哈羅亞教授(Prof Harold J.Coolidge)訪台,他建議我國應儘速訂定〈國家公園法〉。幾經研議後,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設立一百周年的同時,〈國家公園法〉終於在61年公布施行,同時決定籌設「太魯閣國家公園」為首座國家公園。66年,行政院成立國家公園規劃工作小組。然而國家公園的規劃工作卻在此時出現戲劇性轉折,首座國家公園竟不是位於太魯閣而是墾丁。

早在日本統治時期,即有兩位台灣帝國大學教授主張應在墾丁一帶設立國立公園,故知其具成立國家公園的條件。惟在台灣光復後,墾丁一直是以觀光開發為重點,例如墾丁森林遊樂區(圖2)與墾丁風景特定區的設立。長期以來,政府並無在該地區成立國家公園的構想。直至66年9月1日,時任行政院長蔣經國南下視察,有感墾丁風光明媚,卻看到興建中的中國城,該工程沿公路建築一道顯眼且與當地景觀極不協調的紅磚牆,遂表示從事建設也應該顧及天然資源與生態的保護,從恆春、南灣到墾丁、鵝鑾鼻這個地區可依〈國家公園法〉,規劃國家公園,以維護優美的自然景觀。

據此,67年行政院乃展開設立墾丁國家公園的規劃工作,73年墾丁國家公園正式成立,以保育為核心,旨在保存陸地與海洋自然生態的多樣性,以及熱帶原始林景觀。74年起,接續設立玉山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圖3)、雪霸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海洋國家公園、台江國家公園、以及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從山林到海洋都納入保育的範疇。

gem_08
Photo Credit: 國發委檔管局檔案樂活情報提供
圖2:墾丁森林遊樂區一景
gem_12
Photo Credit: 國發委檔管局檔案樂活情報提供
圖3:太魯閣國家公園峽谷景觀

由於台灣國土面積狹小,所以在各個國家公園設置之前,有不少區域已開發為風景區、森林遊樂區,或已進行山林採伐,甚至從事礦業挖採等。因此,在成立國家公園後,如何以保育為前提,兼具觀光、休憩與研究的機能,甚至從事開發活動,是我國國家公園須面對的課題之一。我們所採取的政策較類似日本國立公園,除在土地劃設時可包含私有地外,並允許在區域內從事生產行為,對於既存環境也可從事國立公園目的外之利用,但最根本的核心概念,仍是以美國國家公園所提倡的保育自然生態景觀為依歸。

目前,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及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合辦「與地圖的時空對話—國家檔案地圖中的故事」特展,精選60張地圖,並配合文字、影像檔案,以及相關文物,分別從全球到地方的空間規模進行展示,並出版專書。其中包含1937年繪製的〈國立公園位置圖〉,以及國家公園相關介紹,竭誠歡迎大家蒞臨參觀。

參考資料

  1. 呂紹理。《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出版,民100。
  2. 徐國士等著。《國家公園概論》。台北:明文書局,民86。
  3. 馬以工等主編。《墾丁國家公園》。恆春: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民78。
  4. 游登良編輯。《台灣國家公園史 1900-2000》。台北:營建署,民101。
  5. 神田孝治。〈日本統治期台湾における国立公園の風景地選定と心象地理〉。《歷史地理學》53:3(第255號)(東京,2011.6):1-26。
  6. 西田正憲。〈日本統治時代における台湾の国立公園〉。《地域創造學研究》21:3(奈良,2011):97-136。
  7. 曽山毅。〈『台湾鉄道旅行案內』と植民地台湾の「旅行空間」〉。《商経論叢》。48:1(福岡,2007):99-118。
  8. 鄭力軒。《重修屏東縣志:產業型態與經濟生活》。屏東:屏東縣政府,民103。
  9. 唐伯良。〈日治時期台灣國立公園的設置與角色賦予〉。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104。
  10. 柳五郎。〈日本統治下の朝鮮‧台湾における公園問題〉。《造園雜誌》56:5(東京,1993):37-42。
  11. 劉東啟、油井正昭。〈第二次世界大戦以前における台湾国立公園の成立に関する研究〉。《ランドスケープ研究》63:5(東京,1999):375-378。
  12. 蔡龍保。〈日治時期台灣鐵路與觀光事業的發展〉。《台北文獻》142(台北,2002.12):69-86。

本文經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檔案樂活報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