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黎智英:逃犯條例、中美貿易戰與台灣未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香港前途風雨飄搖,黎智英旗下《蘋果日報》可謂代表香港反對派的傳媒,他是怎麼看香港的「反送中」、美中貿易戰和台灣的大選呢?
文:洪綾襄
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接受《財訊》雙週刊獨家專訪時指出,香港《逃犯條例》修訂(送中條例)發高度爭議,引爆上百萬名港人走上街頭,雖然香港立法會宣布延後《逃犯條例》二讀,但香港政府做了一個很大的監控,現在也無法收拾了;這比雨傘運動更強,大家本來都以為沒有希望了,只能背水一戰。
以下為黎智英訪談重點:
香港《逃犯條例》:年輕人認為反正我都要死了,就跟你拚一拚
《逃犯條例》已經看到老共有決心要「含糊」香港人,因此這個法案不管過不過,大家都看清老共就是要「含糊」香港人。很多人都想移民出去,但年輕人沒有移民的資格,他們只能背水一戰。所以年輕人會選擇去衝撞,就是因為他們對未來沒有選擇,所以這不是容易解決的。
美國這次沒有扮演什麼角色,而是全世界都反對《逃犯條例》,所有香港人反對,大律師、過去的領袖都反對,一百多萬人出來也不理,香港政府不聽,所以市民這麼憤怒。香港年輕人不是看到特朗普或是理解中共,跟那個沒關係,而是覺得「反正我都要死了,就跟你拚一拚」,所以現在金鐘才全都是年輕人。
這次年輕人都是自發去的,沒有領袖,很難終結整個活動。而且年輕人本來是說要圍立法會圍到下禮拜,所以留守的時間就很難估計,現在是暑假,一拖就可能失控。香港政府也終於感受到嚴重性了,市民對年輕反對者的同情是比較大的,因為他們不是政治性驅動的。
最近很多負面的報告都出來了,很多資金都走了,這其實不只是因為《逃犯條例》,而是人們看到中共決心「含糊」整個香港,把香港整個法治和自由一下子拿走,變成中國的其中一個城市。但你要知道,只要通過這個法律,香港變成中國一個城市,就是新疆了!為什麼?香港在英國一百多年的統治下,我們的價值和直覺已經和國際核心價值一致了,所以對中國的打壓和控制的做法,我們是直覺的想要抗爭,不會那麼容易接受的,未來當然就會變成新疆的穆斯林;香港也會變成向新疆維族一樣的集中營,一定的。
現在差不多有十萬個小孩子圍住立法會,大陸有可能有這樣的小孩子嗎?香港的孩子為什麼敢這樣?因為從英國殖民時期留下的,我們的價值觀和信念,對自由就像空氣一樣的自然。所以香港要是變成中國的其中一個城市,就會像新疆一樣被高壓控制、洗腦,直到我們的直覺都被洗乾淨,變成被它們擺佈的行屍走肉。
談台灣的未來:選郭台銘、韓國瑜這樣的人做總統,台灣人不會死嗎?
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接受《財訊》雙週刊獨家專訪時指出,台灣人一定要選一個兩方面都能平衡的人,郭台銘、韓國瑜肯定不是這樣的人,賴清德太傾向台獨,也會死的。小英做得怎麼樣,過去幾年你們也看到了,台灣人真的要理性一點,要清醒一點,選一個人能夠平衡兩方面的,這真的很重要。
以下為黎智英訪談重點:
共產黨現在讓步,以後也會想別的方法達到他的目的,不會這樣放過你的,所以韓國瑜啊、郭台銘啊,說可以接受一國兩制,郭台銘雖然後來改口,但他的心是這樣。韓國瑜還說「我不知道啊」、「一國兩制論成敗還言之過早」,選這樣的人做總統,台灣人不會死嗎?你們一定要寫,說是我講的!
這麼多年來在中國打壓下,台灣的經濟受壓,日子過得不好,但不等於你要把台灣整個往中國那邊靠攏,國家都不要了。你一定要在經濟繁榮和國家安全中平衡,一定要靠美國作為台灣國家安全的堡壘。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為什麼你們不跟他建立FTA自由貿易協定,這會使得台灣不需要那麼倚賴中國,受到的牽制也比較小,你們一定要選一個兩方面都能平衡的人。郭台銘、韓國瑜肯定不是這樣的人,賴清德太傾向台獨,也會死的。小英做得怎麼樣,過去幾年你們也看到了,台灣人真的要理性一點,要清醒一點,選一個人能夠平衡兩方面的,這真的很重要。

美中貿易戰:我相信冷戰,中國一定輸得很慘
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接受《財訊》雙週刊獨家專訪時指出,習近平不理國際壓力,他說做就做了。貿易戰其實也不是貿易戰了,而是兩個不同核心價值的體制的對峙,這不會因為貿易戰結束就結束,所謂的冷戰,就是兩個不同價值觀的對戰會拖很久;但我相信冷戰,中國一定輸得很慘。
以下為黎智英訪談重點:
這些事情是習近平一個人搞出來的。他上台之前,全世界都和中國合作;但他上任之後,君臨天下,還做了皇帝,整個世界都知道中國變成封建王朝,怎麼可能和他融合?他們都死心了,如果讓中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我們都死了,一定要在那之前趕快阻擋你。
所以西方國家會在以後10年、20年,用軟實力去制服中共。軟實力是最強大的,中共沒有人權、沒有文明,不可能會有軟實力,沒有人相信你。最近新上任的各國領導人,都趕快把上一任簽署的一帶一路計畫停掉,為什麼?因為中共的核心價值就是錢,利用錢去賄賂腐化那些領袖,讓那些領袖可以接受一帶一路,以為這就叫「中國特色的軟實力」。一帶一路可以迅速順利在全世界建立,就是利用政治的腐敗,但這個世界不是這樣,所以每個新上任的都反中,印尼、巴基斯坦,已經有二十七個國家退出,未來還會有更多國家退出。
從此就可以看出,他們所謂的軟實力,就是金錢賄賂力(money corruption power),這不是國際共識,也不是所謂的軟實力;軟實力是人權、自由,沒有這個做後盾是沒有軟實力
“逃犯條例”的相關議題
- 2019-06-15 提提大家,2003年是「撤回」,而不是「暫緩」……
- 2019-06-15 報導指林鄭今日將宣布暫緩《逃犯條例》修訂,但非撤回
- 2019-06-15 專訪黎智英:逃犯條例、中美貿易戰與台灣未來
- 2019-06-14 【插畫】沒做壞事怕什麼「送中」?
- 2019-06-14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中國:發大財和政治改革,為什麼只能二選一?
Tags: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