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面子的林鄭月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林鄭月娥一定是很倔強很要面子,才不願有任何一個自己提出的草案失敗,尤其是她多次提到修例是特區政府自行推動,更把這條草案的通過與否和自己的個人榮辱掛鈎,才會如此一意孤行。
(編按︰本文寫於6月15日。)
原來有些場面,未親身到場過真的不能想像在場者的經歷。雨傘運動時我沒有在警方擲催淚彈的現場,只是從相片中看見遍地瘡痍;但今次真的感受了催淚煙的澀眼和喉頭的苦,人們奮命逃走如拍喪屍片的混亂(可能當時負責清場的警察真如喪屍般失去理智了),才知道一場抗命運動可以帶來的情緒創傷是多麼可怕,而我所受的可能只是前線示威者的萬分之一。
昨天(14日)特意由上環慢跑至金鐘,到添馬公園時看到拾垃圾的、努力請求大家在星期日上街的、還是全副武裝不敢鬆懈的,眼淚就不其言流下。其實我不是眼淺的人,但這份為我城的悲哀和感動似乎太強烈了。
然後我剛才看了特首的記者會。先別說她說話的內容,就是那副輕佻的態度已令人心生憤怒。6月12日到過現場的人,肯定不能在提起此事時笑得出。但她還是多次在記者提問時笑了,還在有限的時間內幾次指斥記者不尊重場合,又以「記者發問太多,不記得問題內容」為藉口迴避問題,實在不能令人看出她如何給予記者和看直播的市民有任何同等的尊重。這個特首,連一點假仁假義的關心面具也不願意戴上。
再者,記者多次追問下,特首也不願道歉。不論是管治班子錯估形勢導致星期三的流血衝突、還是她也自己承認的沒有做好溝通就堅持硬推修例、還是就算成功修例都無法引渡陳同佳——對於這些錯誤,她只說遺憾、只籠統地説政府做得不足,也不願負起丁點責任,對市民、她的選民(哪怕只有1200個)、甚至是公開為她撐修例的支持者負責。
林鄭月娥甚至多次自誇過去兩年社會自她上任以內風平浪靜,而無視在這星期內這個香港自回歸以內最大規模的遊行、和施放催淚彈最多的集會,同樣在她任期內發生。連為自己放下一點面子也不願,更遑論特首會為她轄下執法機關的濫權而道歉和檢討了。

要明白一個人的行為,先要瞭解他的性格。這個星期無論是在遊行當中,還是反思之中,我都好想理解特首這個人。她一定是很倔強很要面子,才不願有任何一個自己提出的草案失敗,尤其是她多次提到修例是特區政府自行推動的計劃,更加把這條草案的通過與否和自己的個人榮辱掛鈎,才會如此一意孤行。同樣,她也要面子,要做得比上任行政長官更出色,才要警方強硬地清場,不要雨傘運動的佔領重演。
但她還是估算錯誤了。她假手於執法機關,完成了清場的任務,但同時也激怒了一群本來最討厭暴力、最堅持和平理性的母親。她在深宵終於確保示威者都累極傷透離開,但激起了更多的憤怒。容許我說,我在示威者的守望相助、互相補位、自掏腰包購買物資之中看見了溫柔的力量,但在執法者和當權者身上只看到不對等的暴力和蔑視。
特首說自己在電視新聞看見群眾擁有致命的攻擊性武器、和大批民眾投擲磚頭——我不能否認現場真有示威者如此行動,但你連走進現場的勇氣都沒有,直言只透過媒體的單方面刻劃就下令執法者使用過份武力、只因幾名激進者就合理化警方對其他大部分克制者的暴力。身為一城之首可以大言不慚地以此當為現實的全部,實在令人嘩然。
懇請大家,不要滿足於特首無心的解釋、無時間表的暫緩,儘管我們知道這個政權已經無視和平的遊行,我們仍然要在星期日走出來,不要辜負6月12日集會的犧牲者。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作者Facebook專頁。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歐嘉俊
“逃犯條例”的相關議題
- 2019-06-16 百萬人上街怒吼!香港政府晚間急發「道歉信」,停止修訂《逃犯條例》 無重啟時間表
- 2019-06-16 「反送中」勾起韓國人光州事件回憶:希望香港也能迎來春天
- 2019-06-16 要面子的林鄭月娥
- 2019-06-16 不忘記任何一位自殺明志的抗爭者——李東洙
- 2019-06-15 有種堅持叫良知:你要站出來,理由只有一個
Tags:
從生活實踐淨零轉型,讓地球HP值滿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暖化情勢日益嚴峻,必須積極因應;減碳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都與地球的未來息息相關,但只要從小地方開始做出改變,就能帶來轉機,讓地球重拾生機。
地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然而因人類活動產生大量碳排,溫度上升導致全球氣候異常並造成災害;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3年3月公布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指出,根據2021年10月各國宣布的國家自主貢獻,2030年承諾的減排量仍不足以將本世紀末的升溫控制在1.5°C,甚至難以限制在2°C;氣候變遷已對地球健康構成威脅,一個「宜居且永續的未來」機會之窗正在迅速關閉。
全球升溫攝氏1.5 °C、 2°C,影響有這麼大嗎?
IPCC 估計,若地球升溫1.5°C,到2100年前海平面將上升0.26到0.77公尺,若升溫至2°C則將再增加0.1公尺,將影響小型島嶼、低窪沿海及三角洲等區域約1,000萬人口暴露在相關風險中;就研究涵蓋的105,000個物種,升溫1.5 °C會有 6% 的昆蟲、 8% 的植物和 4% 的脊椎動物地理分布範圍會縮小50%,升溫2°C,則會有18%的昆蟲、16%的植物和8%的脊椎動物消失;與高溫有關的疾病發病率或死亡率將增加,並提高相關蟲媒傳染疾病帶來的風險。
面對全球氣候失衡的威脅,我們就像遊戲中闖關的玩家,必須想辦法讓地球的HP值(生命值)恢復,然而這不是遊戲,挑戰結果意味著我們真實的未來。減碳、零碳是控制暖化的關鍵,加速導入再生能源、電氣化是主要國家刻正加速推動的重要政策,然而發電過程勢必有能量轉換的效率損失,輸配電則有線損,因此國際能源總署(IEA)倡議各國在思考未來能源組合(energy portfolio)時,應將節能視為第一燃料(energy saving is the first fuel)。歐盟目標在2030年最終能源消費較2020年實績值減少15.8%,法國淨零策略(SNBC)則規劃大幅提升工業、住宅、運輸能源效率,日本第六次能源基本計畫也提出2030年電力需求較2013年減少20%的目標。
除了國家層級推動的的節能目標,你我還能採取哪些行動、讓地球恢復生機?
多想兩秒鐘,地球更輕鬆
愛地球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也是很潮的生活態度,每個人從食、衣、住、行、育、樂、購等生活小細節,選擇對環境友善的生活習慣,就有機會讓地球更宜居。
1. 利用大眾運輸或碳排量低的交通運具
根據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所規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係由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共同達成,根據環境部提供的數據,2021年我國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13%,若使用電動運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短程距離往返選擇走路、騎腳踏車,可有效減少碳排,有助改善空氣品質,更有益身體健康。

2. 自備環保用具,減少一次用產品使用
出門前隨手攜帶環保購物袋、環保杯、杯套或環保餐具,如果忘記帶,亦可使用租借循環杯與容器,或店家提供的環保餐具,尤其少用一個塑膠袋就相當於減碳0.057公斤,幾秒鐘的選擇與行動,能夠減少一次性產品垃圾、省下處理廢棄餐具的能源消耗,降低地球的負擔。舉手之勞自備購物袋、餐具,就是實踐減碳生活的第一步。
3. 認明節能標章,省電還能減碳
常見於耗能商品上的「能源效率標示」,提供了年耗電量、耗能等級資訊,並根據不同產品提供對應的能源效率數據;耗能等級數字越低代表耗能越少、越節能,圖示上的溫度計也就會落在象徵地球降溫的藍綠色;而貼有節能標章的產品,代表能源效率比國家認證標準高10-50%,所以用電更省,更有助於降低碳排。
4. 智慧用電,錢包受惠
智慧電表是具備通訊功能的電力量測設備,每日可將用電數據回傳台電公司,搭配使用「台灣電力App」,可查詢每15分鐘的用電量,每6小時可結算一次電費,另外,還可透過APP內「用電比較」、「未出帳用電量」、「費率試算」、「住宅用電分析」等功能,掌控電費支出及家電使用情形,找出家中的吃電怪獸,即時調整用電習慣,省下不必要的電費支出。

5. 加入綠領行列,將知識化作守護地球的行動
除了節能,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更是降低碳排的關鍵,近年來在政府的加速推動下,我國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望達到10%,逐漸成為供電要角;不過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在2023年9月發布的新版《2023年淨零路徑圖》(Net Zero Roadmap 2023 Update – A Global Pathway to Keep the 1.5 °C Goal in Reach),2030 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必須成長三倍達到11,000GW,才能達成淨零排放情境所設定的減排量。更多的再生能源,意味著基礎建設、技術研發、產業推動也必須加倍投入,有賴運輸、建築、金融……等不同領域的「綠領人才」投入實踐淨零轉型。根據104人力銀行數據顯示,2013-2023十年間,綠領工作數成長6.5倍;面對2050淨零目標,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
淨零轉型你我同行
在這場為了地球未來而戰的任務中,每個地球玩家都扮演著關鍵角色,無論是隨手關燈、自備購物袋這樣的舉手之勞,或是選擇低碳排的電器與運具,甚至成為綠領工作者親自參與,每一個支持淨零轉型的力量,都有助於地球HP生命值恢復滿點。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