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台北放框框:用街頭攝影捕捉非典型台北

我在台北放框框:用街頭攝影捕捉非典型台北
Photo Credit: 陳尚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曾認為臺北不適合拍照,但那只是一種執念。出了門,不管往哪個方向走,其實都有風景可看。臺北有它自己的邏輯;它既不光鮮亮麗,也不陰沉頹敗,只要你不急著在其中尋找特定美感,它總能回報給你一些什麼。

若說攝影是「放框框」的藝術,那麼街頭攝影在我的體驗中,則可以被定義為一種賭徒的藝術。面對某個場景,我們在極短時間內要同時掌握許多事情──解讀意義、選擇視點、框景構圖、平衡光影色彩、預測人物動向等。但所有這些要素,即使你都意識到了,能否在最後一刻構成一張好照片,常常還得靠運氣來催化。

有時我在街上走了許久,卻拍不到任何像樣的東西,真正遇到少數「快門機會」時,卻又陰錯陽差錯過了。但我覺得這也未必不好,因為它似乎在提醒我們,認為只要付出就該有相對收獲,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期待。這種付出與收穫的不對等,這種事不由人的滋味,其實有它的意思。往好處想,世界或許正是透過這種暫時的拒絕,在邀請我們繼續跟它打交道!

當年我買了一本寇德卡的攝影集《流亡者》(Exiles),非常喜愛。那時我就想,若一生能拍出一本這樣的攝影集,於願已足。我數了數,那本書中總共也只有六十五張照片,也就是說,一輩子若有十年時間拍照,每年只須拍6.5張真正好的照片,而那也就是我的目標。

06
Photo Credit: 陳尚平

當然,要拍出好照片,除了運氣,鏡頭後面觀看者的意識還是必要前提。我曾讀到英國攝影家馬丁・帕爾(Martin Parr)的一句話:「運氣是掙來的(You earn your luck)。」這話說得好,在許多情況下,攝影者除了需要感知與觀看,也需要一點堅持,甚至是很多堅持,運氣才會到來。這並不表示每個場景我們都要拍很久,但當機會到來時,多堅持幾分、幾秒,多按一兩次快門,甚至只多投注一點意識,都會很有幫助。所以,運氣並非不可跨越,也非完全操之在天。

許多時候,街頭攝影的突發性讓我們的思考來不及在那一兩秒間介入,所以它常常接近於一種即時反應,而相機只是一個介質罷了。因此,我覺得通過街頭攝影作品,也可以認識一個人,甚至更加準確,如同一面鏡子,因為拍攝者連偽裝的時間都沒有。當我們坐下來審視自己所拍攝的一格格檔案時,只要你還保有一點客觀性,便不難在格與格之間看出自己的狀態:何所求、何所感、何所失、何所悟,自己的秉性與能耐,都顯現在其中。

10
Photo Credit: 陳尚平

書籍介紹

我在台北放框框:陳尚平的台北街頭影像》,田園城市出版

作者:陳尚平

  • 陳尚平以五年多時間拍攝完成的台北之書,由張照堂老師擔任編輯顧問,為本年度不可錯過的街頭攝影力作。
  • 書中的七組照片,是由十九萬張照片編選凝縮而成,總成為一個完整作品;作者並以三萬餘言,檢視了自身的攝影歷程、與他的台北觀察,並討論了街頭攝影在當前所面對的種種問題。
  • 什麼是尚未被馴服歸納的日常台北?陳尚平提供了他的答案。除了以影像呈現與台北的直面對話,也記錄了拍攝過程的自我審視與思考痕跡;透過本書,我們得以用另一種角度看見台北,亦貼近了鏡頭背後那雙善於靜觀的眼睛。
  • 2016~2018 連續三年進入美國邁阿密街頭攝影節競賽決選。
getImage
Photo Credit: 田園城市

本文曾發表於「陳尚平 Shang Chen Photography」,經作者同意轉載,原文為〈The Atypical Taipei in Shang Chen’s Photos 混雜與內在的鏡像 —非典型台北〉。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