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你該如何為自己在職場上「估值」?

你該如何為自己在職場上「估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公司上市的時候都會進行估值,用各種不同的條件分析一間企業的好壞與價值,同樣的道理放到求職者的身上,也是一樣的道理。

上次跟大家分享了人生持續成長的三個引擎,一周以來獲得了非常多的回饋,有些朋友也開始做出自己的版本,非常開心對大家能帶來正面的幫助,人生的三個引擎其實也是企業成長的三個引擎,我只是用大家較能理解的方式來解讀商業知識,因為我相信,只有這些知識能被運用在大家的生活與職場上,你才能真正學懂商業這門知識。

這一個多禮拜來,有多位朋友提出了另一個問題:

看了文章後我了解如何提升自己的價值了,但我怎麼知道自己的現況到底在哪?並有效的計算自己的市場行情?

所以本篇文我將花一些篇幅告訴大家,如何從企業的市場估值觀念來思考個人的市場行情。

首先,請各位幫我一個忙,2019年下半年起,我將花一整年的時間來科普更多的商業知識,讓更多人能系統化的學會商業知識,經營者更好的經營公司、工作者強化職涯發展,以及改善你的人生,在此邀請大家為我將推出的《商業思維年度大課》做問卷回饋,讓我更了解大家遭遇的問題,推出更棒的內容。


在深入談個人估值之前,我們先來談談企業的估值,在此請記得一個基本的邏輯,當你要進入一家公司或行業工作前,你首先得知道這家公司(或行業)能不能負擔的起高薪,而要能支付員工高薪,公司就會承擔較重的人事成本,而願意承擔的公司,絕對不會是因為佛心,而是因為某些原因,讓他們負擔的起,也願意負擔這樣的人事成本。

到底是哪些原因呢?可以讓我們往下看。

企業估值的基本觀念

估值(Valuation)一詞泛指對一間公司的預估價值,估值與真正價值中間還是有所落差的,估值50億的公司,不見得就有人願意出50億元買,有些公司看某些面向,只願意出35億元收購,但另一間公司卻看重它所擁有的組織資產,願意花55億元收購或購買一部份股權。

在資本市場中其實沒有一個具有足夠公信力的公式來精確計算每間公司的價值,不過仍有一些常見的方法,諸如 P/E估值法、P/B估值法、企業價值倍數(EV/EBITDA)估值法、PEG 估值法、股價營收比估值法、EV/銷售收入估值法、RNAV 估值法,或者其他財務面,如自由現金流的估值方式,以及互聯網模式中針對網路效應的額外估值方法。

重視財務利潤表現,就會給能創造收益的公司打高分,重視成長能力,就會給市場增速快的公司打高分,各有各的估值,也各有道理。不過不論是哪種估值法,最終企業看重的仍是效益,就效益層面來思考,常見的原因不外乎財務收入(獲利能力、營收規模提升、自由現金流)、市場佔有(規模擴大、填補缺口、進入新市場等)、資源整合(通路、人才、資產)、技術取得(專利、研發資源)等。

RTS187VQ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而我進一步將上述這幾個原因收斂為以下幾項:行業、客戶、成長力道、競爭壁壘、獲利能力與回收期。

1. 行業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這是雷軍的一句名言,意味著站在對的位置上,不論你是誰,都有機會乘風而起。

過去這些年曾經火紅一時的行業或商業模式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共享經濟、無人商店、人工智慧、新零售、區塊鏈等,在不問獲利能力的情況下,仍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而收穫大額投資,但隨著潮水退了,沒穿褲子的人總是會被看個精光。

對企業來說,沒有永遠賺錢的行業,可靠的只有商業模式與經營能力,然而對個人來說,要擁有好的薪資,有時行業選擇非常重要,這個留待後續的篇幅再來跟大家探討。

2. 客戶

客戶數量與結構基本上與一家公司的經營能力息息相關,客戶數量基本決定了這家公司服務客戶的模式,也決定了這家公司的市場能力;而客戶結構則泛指新/舊客比例、免費/付費流量比例、客戶分群、客戶終身價值等相關概念,而這個結構基本上與服務、產品品質、市場經營方法等脫離不了關係。

一家公司若擁有20萬客戶,其中40%是屬於回頭客,而每位客戶的客單價是2000元,比同業高20%,而每位客戶的終身價值是32000元,是同業的3倍,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家公司不僅僅擁有20萬客戶,還擁有大幅超過同業水平的客戶經營能力。

Depositphotos_204410128_m-2015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3. 成長力道

看企業的經營能力時,有時我們會看年複合成長率( 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簡稱CAGR),CAGR代表是一定時間內,企業每年的成長率。

你有時可能會聽到公司今年成長300%,這代表一年的CAGR是300%,有些公司短期的成長力道強,例如連續三年成長300%,這通常代表它所處的市場仍在成長期,市場仍有很大的缺口亟待填補,又或者連續30年成長15-20%,這代表這家公司所處在的市場相對穩定,抑或經營能力非常穩健所導致。

前者看短期成長速度,後者則重視成長的尾勁,我正巧待過這樣的兩家公司,在運作邏輯與市場價值上確實大不相同,以難度來說,我認為連續30年成長15-20%的難度遠高於連續三年成長300%,前者需要的是紀律與一套有效面對市場變化的機制,而後者有時則是搭上風口,切入了一個正在成長的領域。

但在資本市場中,如果是以價值投資來思考,長期且穩定會是不錯的投資標的,但若以短期投資變現,或者更快切入潛力市場來說,短期且爆發增長則會是更好的投資標的,而這也會大幅影響企業的估值。

4. 競爭壁壘

競爭壁壘,也有些人喜歡用護城河來替代,總之指的是企業如何建立起競爭對手不易越過的障礙。這個障礙有可能來自品牌、技術、法律、規模、資本或特殊資源等面向。


“職場求生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