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這條街最「神氣」,讓你一次拜訪4大宗教神明

新加坡這條街最「神氣」,讓你一次拜訪4大宗教神明
圖片來源:紅螞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條神聖的街道就是滑鐵盧街,全長雖然只有700公尺左右,卻有不少重量級教堂或廟宇坐鎮。在新加坡,大家一提起這條街,總喜歡用它的俗稱「四馬路」來稱呼,沒錯,新加坡最著名的「四馬路觀音廟」就坐落在這裡。

文:戴筠懿

編按:文中的「我國」指新加坡。

你知道新加坡有一條最神氣的街道嗎?沿途至少有4座莊嚴聖潔的19世紀宗教建築,推開一道道不同的門,就可以跟不同的神明說聲嗨。

這條神聖的街道就是滑鐵盧街,全長雖然只有700公尺左右,卻有不少重量級教堂或廟宇坐鎮。在新加坡,大家一提起這條街,總喜歡用它的俗稱四馬路來稱呼,沒錯,新加坡最著名的四馬路觀音廟就坐落在這裡。

其實除了觀音廟外,四馬路上還有印度廟、天主教堂和猶太廟,不同宗教共享一條街的情景夠神奇吧!

大家都知道新加坡有4大種族:華族、馬來族、印度族和歐亞族,其實還有10大主要宗教,分別是:興都教、猶太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錫克教、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道教、巴哈伊信仰(巴哈伊)和耆那教(耆那教)。

這還不止,我國還特地成立了一個新加坡宗教聯誼會(Inter-Religious Office,簡稱IRO)來促進各大宗教之間的了解與相互尊重。

據《聯合早報》報導,滑鐵盧街是在1858年由英國殖民政府命名的。1815年,英國軍事政治家威靈頓公爵(惠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戰役中戰勝拿破崙,為紀念這個歷史性的一刻,殖民政府就將本地這條街命名為滑鐵盧街。

(新加坡宗教互信圈IRCC SG日前在臉書上發起一項競賽抽獎活動,介紹滑鐵盧街上鮮為人知的宗教場所)

滑鐵盧神街
地圖來源:Google Maps
走在四馬路上就能一次過體驗不同宗教的文化。

現在就跟紅螞蟻爬一爬,欣賞新加坡的多元宗教之美吧!

四馬路觀音堂佛祖廟(Kwan Im Thong Hood Cho Temple)

一踏上俗稱為「四馬路觀音廟」前的那條永遠洋溢著喜慶氣氛的步行街,就會發現那裡看手相,看臉相,賣花的人非常多。如果找不到觀音廟,你就往最多香客的方向看,鐵定沒錯。

觀音堂佛祖廟創建於1884年(清光緒10年)農曆5月,由一名來自中國的賣青草藥的中醫師李南山所創建。如今的四馬路觀音堂,是在1982年擴建而成,總面積達1500平方公尺,比原有的面積大了一倍。

據說,廟裡供奉的觀音化身準提菩薩(又稱十八手觀音)非常靈驗,廟裡的簽也很靈,所以才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香客來朝拜,讓這座百年古廟成為新加坡「香火最鼎盛的廟​​宇」,還在2001年被新加坡國家文物局列為歷史地標。

在準提觀音菩薩座上還供奉了一尊莊嚴的如來佛祖銅像,右邊供奉了達摩祖師,左邊則供奉華陀仙師。準提觀音菩薩聖像,每十年就會重新鍍金一次。

除了每逢初一十五都會「客似雲來」之外,每年到了農曆新年除夕夜,這個觀音廟的門口就會擠滿了幾萬名香客。不要誤會,這些香客不是要大半夜進廟宇拜拜,而是要「搶頭香」。

你可以想像幾萬人大半夜燒著香,蓄勢待發,等廟宇打開的那一刻就立馬爭先恐後搶第一插頭柱香的場景嗎?那陣仗堪比打仗一樣啊!

據《聯合早報》報導,觀音堂除了必須聘請保安人員,也有醫務人員在場待備,香爐四周的工作人員都全副武裝,帶著護目鏡,厚手套和鴨嘴帽等護具。可見「搶頭香」這項活動可不是鬧著玩的。不怕頭香搶不到,只怕頭香搶不到,自己還被燙傷或推倒。

14980620820_b51361e94b_k_(1)
Photo Credit:Victor Ulijn CC BY SA 2.0

到了正月26,四馬路觀音廟還有特殊的「開金庫」場面。所謂「開金庫」,就是讓善男信女「借紅包」、「還紅包」、「請大桔」。

信眾們第一年來「借紅包」(索取紅包),隔年加倍歸還,以示有借有還,對觀音菩薩表達感恩。此外,信眾也可以請回一對對大桔,取其「大吉大利」的好兆頭。「開金庫」從凌晨舉行至傍晚,每年都約有數萬人參加。

值得一提的是,觀音堂佛祖廟會將信眾們布施的香油錢捐給社會(文化藝術,醫藥,教育或扶貧濟困等領域),造福本地社群。所以,無論你相信什麼宗教,都可以到觀音堂佛祖廟走一走,看一看,順便添一點香油錢做善事。

克里斯南興都廟(Sri Krishnan Temple)

克里斯南興都廟始建於1870年,主要供奉印度教中的三大主神之一克里斯南。克里斯南也是宇宙守護神毗濕奴(毗)的其中一個化身。這座顏色鮮豔的興都廟就坐落在四馬路觀音堂佛祖廟隔壁,非常好找。它和觀音堂一樣,也被國家文物局列為歷史地標。

印度寺廟的最大特色,就是色彩鮮豔精美的壁畫與神像雕刻,克里斯南興都廟自然也不例外。雖然紅螞蟻還沒踏進去過,但光站在門口看著兩尊守護神像,左邊為斬妖除魔的萬禽之王大鵬金翅鳥迦樓羅(金翅鳥),右邊為集智商,速度與忠誠於一體的哈奴曼猴王,就已經為神像栩栩如生的精緻雕工所折服。

克里斯南廟佔地約1008平方公尺,大殿約220平方公尺。除了裝飾著雕塑的正門塔樓,還有一座5層樓高的建築(含一層地下室)。

84264290_f03d057918_b
Photo Credit:Victor Ulijn CC BY SA 2.0

聖伯多祿聖保祿堂(Church of Saints Peter and Paul)

始建於1870年的聖伯多祿聖保祿堂,是服務於新加坡華族天主教徒的天主教教堂。它也是當年許多歐洲傳教士在前往中國傳教之前進修中文的一個場所。聖伯多祿聖保祿堂也是目前新加坡極少數有提供粵語和華語彌撒的天主教堂。由於年久失修,該教堂在2016年斥資了800萬新元完成巨型修復工程,以煥然一新的面貌重新開放。

擁有超過百年歷史的聖伯多祿聖保祿堂見證了新加坡華人天主教團體的發展,建築的外形和內觀都很漂亮,是驢友們推薦的新加坡景點之一。最特別的是,這座天主教建築也處處藏著華族的圖騰與符號。

13758172234_ee30a8aa9d_k
Photo Credit:Gramicidin CC BY SA 2.0

馬海阿貝猶太教堂(Maghain Aboth Synagogue)

坐落於滑鐵盧街24/26號的馬海阿貝猶太教堂,是新加坡兩座猶太教堂(會堂)之一,它也是東南亞現存最古老的猶太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