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去個性化:人性泯滅的開端

去個性化:人性泯滅的開端
Photo Credit: Marco Verch Professional Photographer and SpeakerFollow,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嚴格的紀律訓練、制服要求和以編號代替名字的稱呼,都因匿名而在歷史長河內留下斑斑血跡。只是稍稍泯去個人特性,就能使人更傾向配合團體或組織的價值觀。

去個性化(deindividuation)是一種群體效應(social groups effect),描述减退的自我評價(self-evaluation)及道德感所引致的反規範(antinormative)及不克制(inhibited)群體行動。此理論主要應用於群體暴力、盲目攻擊及行使私刑等不人道的(uncivilized)行為。

文化人類學家R. I. Watson為此現象進行了搜集資料及整合分析。[註] 他發現在23個社會文化當中,其中15個會在戰爭前為其士兵於臉上塗上迷彩,或是戴上面具使他人難以單憑外表辨認個體。這做法相比起其餘 8 個沒有為士兵改變容貌的社會文化,可使他們的軍隊做出更具破壞力及毀滅性的行動。

同一道理,相比起現實世界,我們只要於網上透過暱稱或匿名隱藏自己的真實身分,便傾向就政治或敏感議題發表個人意見,同時也更容易留下不負責任的言論。匿名能免於個人問責,這帶來的去個性化,可使一個人做出與平常性情落差很大,甚至不符合道德的事情。

適當的去個性化,能使群體更易服從指令。貼近生活的例子可從學校看到,香港主流中小學規定學生需穿校服上課,為的便是讓你忘記自己是「陳XX」這獨立個體,強調你是作為「XXX紀念學校」這群體內的身分。因此,學生很多時候,都忘記了自己有反抗能力而順從老師或許不合情理的要求。

至於紀律部隊及軍隊更甚,嚴格的紀律訓練、制服要求和以編號代替名字的稱呼,都因匿名而在歷史長河內留下斑斑血跡。只是稍稍泯去個人特性,就能使人更傾向配合團體或組織的價值觀。這是人類作為群體動物的生存機制,也是影響力非常深遠的人性弱點。

在理解了這個現象後,我們必須時刻警戒自己,這些狀態必定會以不同程度顯現在我和你身上。不論是戴上口罩或是穿起制服,請你先在公義面前為你的個人道德劃下一條底線。身外物作用用以遮蔽身體,並非掩蓋良知。卸下面具及褪下衣服後,需要面對個人行為的,依舊是你自己。


本文獲Lo’s Psychology授權轉載,題目由編輯修改,原文請看

註︰Watson, R. I. (1973). Investigation into deindividuation using a cross-cultural survey techniqu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5(3), 342-345. http://dx.doi.org/10.1037/h0034218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黎家樂
核稿編輯:tn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