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非核不可」迷思(二):核能-軍事的結構性連結,讓某些國家「死守核電」

透視「非核不可」迷思(二):核能-軍事的結構性連結,讓某些國家「死守核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英國官員曾直接以「核電廠能支持國內核工產業鏈」來為失敗的核能政策辯護,但宣稱「我們需要這個不佳的能源選項,好維持提供這個不佳選項的生產鏈」完全不理性,後面企圖掩蓋真實的動機是什麼?

透視「非核不可」迷思(一):核電「最經濟」嗎?看看國外的投資報告怎麼說

文:賴慧玲(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博士候選人),英國布萊頓採訪報導

既然三十年來核工業提出的許多宣稱,包括核災發生機率、興建及除役成本、計畫興建規模和時間、核廢料處置場籌設……等等,已被核工業自己的歷史紀錄推翻,而今發展更迅速、且價格不斷下降的替代科技來勢洶洶,讓核電不再具經濟競爭優勢,史特靈教授要問:為什麼我們現在還深陷「核電不能廢」的爭辯之中?

1
(安迪∙史特靈教授)作者提供

英國即是絕佳的研究案例。2006年英國工黨政府啟動「核電復興(Nuclear Renaissance)」計畫,預計興建共約16GW的新核子反應爐。

「你可以從他們的語言中感受到一種絕望的味道,像是『除了核電別無選擇』(we have no alternative to nuclear power),這其實是非常奇怪的宣稱,因為不管你的立場如何,都可以看到世上確實有其他的能源選項,而且還遠遠比核能便宜得多、可以更快興建完工。」

過去十多年來,這些計畫興建的核電廠一個一個陷入嚴重的困境,興建夥伴日立、東芝、中國廣核集團也紛紛遭遇各種困難、甚至退場,僅有斥資天價欣克利角C核電廠取得實質進展。[1]

於此同時,英國再生能源快速發展,發電佔比從2009年的6.7%上升至2018年的33%,大幅超過核能的發電佔比(約20%),僅次於燃氣發電。而就裝置容量來看,2018年底英國再生能源已達41.9 GW,超越所有化石燃料電廠的總和。不僅如此,英國燃煤發電佔比自2012年起從接近40% 快速下降到2017年6.7%,並將在2025年前被全面淘汰。

比較這段時間各能源發電佔比與用電需求變化,英國能夠快速減煤,仰賴的是發展迅速的再生能源、及時救援的燃氣和能源效率提升,而非自身難保的新核電廠。

pic1

剪不斷的核電—軍事結構性連結

即便明明有比核電更具時間和成本優勢的發電方式,且十多年來核電復興難見起色,英國政府至今仍不放棄新建核電廠。

為什麼核電在英國獲得這麼多的政治支持? 史特靈教授和同僚 Phil Johnstone 博士展開研究,發現儘管比德國有更好的廢核基礎,例如更佳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件和較弱的核工產業,英國政府死守核電的原因至少有兩點,其中一個關鍵在於核能與軍事的結構性連結。

核能與軍事的連結並非新鮮事。攤開核能發展史,核武與核電的連結不僅因地緣政治而生,還常與軍事力量和政治特權息息相關。[2] 例如,發展核武的國家,通常會同時生產可用於原子反應爐的原料,來護航其他特殊核材料的生產。「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國際核能體制,但其他形式的能源卻不需要發展出全球性的體制,也不會被轉移成為大規模毀滅性的武器。從這點來看,核能本身就極為特殊和政治化。」

另一個結構性連結體現在反應爐的設計。史特靈教授解釋,超過半世紀以來曾出現多種反應爐設計,但只有兩支設計傳統因軍事考量而被商業化。一種設計傳統需將未用盡的核燃料卸載,以利提煉出最多的鈽核武原料,例如英國的氣冷反應爐(gas cooled reactors)和車諾比核電廠使用的壓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應爐(RBMK reactors)。

另一支設計傳統源自1940、1950年代的核子潛艇科技,設計目標是以非常高的功率密度(power density) 將龐大的核反應爐裝入潛水艇狹小的空間中提供動能。這個傳統衍生出台灣使用的輕水反應爐(light-water reactors),包括沸水式和壓水式兩種。但是,這項了不起的科技成就先天上犧牲了安全性的最優化。

換言之,如果核子反應爐一開始即專門為民用、安全、低廢料、易除役等原則來設計,便不會使用這兩支傳統的任何一種設計。然而核工業因過早地被鎖入(locked in) 在1950 年代的軍事設計之中,至今仍在使用這些對發電不甚理想的設計。如今,更因先天設計限制,讓提升輕水反應爐安全性的費用高昂,使得核電更昂貴。

為能源、地球,還是為核工業的存續而死守核電?

史特靈教授和同僚在研究中指出,讓英國政府非核不可的原因來自另一種尚未被充分討論的結構性連結:擁有核武的國家之所以對核電特別熱衷,不是因為他們需要更多的鈽或鈾來發展核武 (事實上他們手上的燃料已綽綽有餘),而是因為他們需要維持一定的核工產業鏈(the engineering industry),包括核工人才、設計公司、技術人員、特殊的焊接人員、治金學專才來生產特殊的核用合金、能夠達成安全容錯標準的工程公司等,來建造核子潛艇。

如果沒有核子潛艇,飛彈就缺乏理想的發射平台,因為陸地型的發射平台很容易成為第一波攻擊的目標。從軍事邏輯來看,核子潛艇是比較好的戰略資產,也有助於維持聯合國安理會永久席次的地位。「對英國這樣的國家來說,政府會願意付出任何代價來維持這樣的技術能力。這是為什麼英國政府死抱核能——而不是因為他們真的認為核能比較便宜、低碳。」

RTSK7SS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英國欣克利角C核電廠,是英國過去30年來第一個新增的核電廠,但爭議不斷,包括中途23億英鎊(約台幣926億)和工期15個月,以及為期35年高達92.50 英鎊/千度電的。以當時躉售電價42英鎊/千度電來看,這意味著英國民眾必須為這額外付出50英鎊/千度電來補貼核電公司。與之相較,2017年英國政府核准的為 57.5英鎊/千度電,僅約欣克利角C核電廠收購價的六成。

他們發現,負責查核政府所有支出狀況的英國國家審計署(National Audit Office, NAO)2008年的軍用核能預算報告顯示,英國政府計畫以額外的不明經費來扶植核子潛艇計畫。另一方面,2017年NAO的欣克利角C核電廠調查報告指出,英國政府為了達成某種「更大的策略利益」(wider strategic benefits),投入不尋常的龐大經費給這個「高成本且高風險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