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垃圾貿易反撃戰當中的香港:曳兵棄甲?

東亞垃圾貿易反撃戰當中的香港:曳兵棄甲?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約25噸來自香港,報稱是「電子零件」的貨櫃,被菲律賓打送回頭,因為該國海關證實它們其實是有毒電子垃圾和廢塑膠。

立法會前議員姚松炎及環保團體於今年初分析2017年都市固體廢物量的統計數字時,懷疑工業廢物量急升2成是跟回收商購買可回收垃圾之後遇上中國垃圾禁令政策有關。根據環境保護署數據,2017年本港本地回收系統共回收近183萬公噸都市固體廢物,其中只有3%會在本地循環再造,其餘97%是運往內地及其他國家循環再造,可是在中國及東南亞收緊垃圾進口標準之後,回收的廢物難以出口,最終只能被送到本地堆填區?

百上加斤的是,香港政府向來減廢不力,過去6年都市固體廢物量年年上升,2017年的棄置量就上升了3.7%,平均每日棄置超過一萬公噸固體廢物。《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的減廢中期目標是要在2017年將都市固體廢物每日人均棄置量減至1公斤或以下;然而,實際上棄置量不但沒有減少,更創下自1991年以來的新高,每日棄置量為1.45公斤。

本月初,立法會人事編制小組委員會討論環保署將開設2個常額和7個編外職位,負責籌備和推行都市固體廢物回收及其他減廢回收措施等工作。議案雖然得到支持,但多位議員在會上批評當局減廢工作成效不彰、落後於國際社會。面對這些耳熟能詳的批評,負責回應的環境局黃錦星局長自是「駕輕就熟」:先同意議員的批評,然後重覆都市固體廢物徵費這個減廢措施的所謂「火車頭」(這措施如何不濟,歡迎參看拙篇〈香港垃圾收費:為什麼四朝特首皆師老無功?〉),以及參考外國經驗,然後再做本地研究云云。

然後……,沒有然後了,香港「垃圾圍城」其實指日可待?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歐嘉俊
核稿編輯:tn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