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 空氣汙染的「治本」力量,來自公民行動

《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 空氣汙染的「治本」力量,來自公民行動
Photo Credit: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瞭解空汙問題的嚴重性,並不就等同找到問題的解方,而單元中的兩篇文章,記錄著臺灣近幾年因為空汙問題所發展出來的公民行動力量,如何成為推進臺灣空汙治理的重要推手。

文:杜文苓

台灣空氣汙染問題近年來受到社會高度關注,隨著資訊與新聞的傳播,一般民眾已經能從視覺感官或身體反應意識到空汙的危害,對霧濛濛的天空不再有浪漫的遐想,反而有更多的警覺與憤怒。對於空汙問題的重視,呈現在民間不間斷的反空汙遊行、遊說、抗議與陳情行動上,減煤減碳的能源轉型路徑也逐漸成為社會共識。二○一六年底,環保署把眾所關心的細懸浮微粒正式納入空氣品質指標,並啟動《空氣汙染防治法》的修正與一系列政策方案。二○一八年底的公投,即有三案訴求與空汙議題有關並獲通過,顯示民眾對於空汙問題遲能未解的疑慮,希望政府加快腳步解決問題。

事實上,台灣空汙問題並非特例。全球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已使空汙問題被視為當代最棘手的健康衛生問題。二○一八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世界九一%的人口住在超過WHO空氣品質標準的汙染地區,而空汙導致許多健康危害如心臟病、肺癌等,估計每年約有七百萬人因為空汙而死亡。而世界銀行二○一六年一份報告也指出,每年空汙所造成的健康代價,大約五兆美元(一五○兆台幣),成為龐大的經濟負擔。如果大家有機會查詢「世界空氣品質指數」(World Air Quality Index),這個網站有六十八個國家所匯集的八○二八個官方監測站數據,提供細懸浮微粒PM2.5等汙染物濃度每小時變化,並以旗幟顏色顯示空汙的嚴重程度。各位或許會注意到,一些區域如中國、印度總是呈現高度健康危害的紅紫色旗幟。

在台灣,空汙問題與能源轉型常被視為一體兩面。二○一八年政府要在深澳蓋燃煤電廠的計畫引發高度爭議,民間團體要求中部火力發電廠於空汙季節降載,或呼籲高雄興達火力發電廠的老舊機組除役,都與空汙問題息息相關。不過,燃煤發電並非造成空汙的唯一原因,事實上,長期依賴集中式大型電力設施的各種高耗能產業,如鋼鐵業、石化業等,所產生的空汙問題並不亞於電力設施。如果我們的電力系統持續倚賴如煤、油、核能等大型集中式能源,著眼於不計外部成本的便宜電價,並忽略其所產生的各種風險與社會問題(如能源自主、健康風險、核廢處理等),將無法促成產業的升級與轉型。換言之,空汙問題所涉及的環境風險、健康危害等課題,必須搭載著「產業轉型」、「能源轉型」、「空汙治理轉型」等三螺旋轉型的系統性思考。

在空汙治理方面,我們可能需要進一步理解,瞭解空汙問題的嚴重性,並不就等同找到問題的解方。因為空氣汙染物多具有長程運輸不滅的特性,其擴散作用也受到大氣狀態的影響,因此對於空氣汙染與其對健康、環境危害資訊的掌握,常面臨空間、時間不同尺度測量,而有風險曝露差異的問題。即使在一特定空間範圍中,其風險曝露也會根據與汙染源的距離、季節、一天不同的時間、空間或科學工具的測量,而產生不同數值。但目前並沒有太多整合性的科學研究,能夠一一釐清汙染物質從排放、擴散、到受體影響的路徑與狀況。這些資訊與知識上的限制,使決策者難以準確評估相關不良影響與後果,致使空汙管制相關決策面臨許多困境。

理解空汙問題的複雜性,以及科學知識掌握的有限性,提醒我們必須發展出更多跨領域互動、協商,以及更包容多元的評估模式,才能針對空汙問題對症下藥。而過去空汙評估管制決策中不被重視的公民,具有想要擺脫空汙難民的解決問題動力,以及瞭解地方運作脈絡知識的優勢,更應被視為提升空汙治理效能的積極貢獻者。這個單元中的兩篇文章,即記錄著台灣近幾年因為空汙問題所發展出來的公民行動力量,從自身的關懷出發,發展出跨領域的協作,從而擴大社群的關注,成為推進台灣空汙治理的重要推手。

相關書摘 ►《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為什麼大家對於節電的印象與知識,一直只停在隨手關燈?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八個台灣能源轉型先驅者的故事》,春山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臺大風險中心

★首部提出台灣能源問題應具備的大框架與系統性思考 ★
★八個先驅者案例,真實看到能源轉型下未來生活可能的樣子★
★一冊讓全國人民回歸理性、建立共同認知的作品★

◎為什麼全球許多國家將能源轉型列為目標?台灣能源的真實狀況究竟為何?
◎我們的能源自給率是多少?會缺電嗎?碳排狀況多嚴重?全球趨勢怎麼走?

空汙、PM2.5、核廢、深澳電廠、六輕氣爆……攸關大家日常生活的能源問題,往往在混亂的資訊、以訛傳訛的巷議、一種數據各自表述的矛盾、難以咀嚼的專家論述之中失焦。最後淪為「你反核,那你家夏天不要開冷氣!」「你擁核,那核廢料放你家!」的非理性辯論。

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針對二○一九年提出的年度之書就是能源議題,希望以扎實的研究、科學分析與實際案例,讓這個曾為核能上街遊行,也為了空汙問題舉辦公投的島嶼,知道自己的能源結構,也明白全球的發展趨勢,否則將出現政府一面高喊能源轉型,但其實二○一八年能源消費量仍持續創下新高的窘境,台灣人均碳排放也排名全球十九名。但經濟成長每多一%,電力就需要增長○‧七%,到底要如何節能並擺脫掉化石燃料的依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