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不分系|既然大學生都學非所用,不如就「不分系」算了

大學不分系|既然大學生都學非所用,不如就「不分系」算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史丹佛大學對未來大學的想像中提到「未來的學習,不是攸關你知道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所學。未來的學生不是說我大學念什麼系,主修和副修為何?而是思考我的所學,對世界有什麼貢獻?」

文:羊正鈺|圖表:林梵謹|封面設計:高嘉宏

大一的建志(化名)主修外文、副修設計,但同時也是籃球隊的,從小就是田徑、跳遠和短跑健將的他,原本可以當個「體資生」,但又對語言感興趣,去年透過特殊選才【註1】進入交大「百川學程」。

開學後卻是痛苦的開始,因為他高中唸的是體育班,老師對課業要求沒那麼高,現在跟著外文系一起上課,常常要讀好幾百頁的原文書讓他有點吃不消,「以為進來就會很快樂,可以每天運動,再讀一點書就好了。」

課業壓力重就算了,偏偏建志又參加球隊,平日裡每週要訓練3天,比賽期間連週末也要練球,一週下來至少得額外付出十幾個鐘頭,不但壓縮到唸書時間,還有體力上的消耗,這也讓他在大一下曾打算退出球隊。為了跟上課業,反而導致沒時間投入自己熱愛的運動,在他心中,不免擔心興趣能不能當飯吃?

有趣的是,「百川學程」當初最吸引建志,正是可以擁有更多的選擇,如今,困擾他的卻也和一般大學生不太一樣,不是沒得選,而是「選擇太多」。不過,像他這樣的學生,在台灣校園中並不多見,甚至可說是有點「邊(緣)」。

自從2017年《實驗教育三法》修正三讀,實驗教育開始延燒到大專,但各校的「玩法」也不盡相同,除了交大「百川學程」,像是清大的「實驗教育方案」、還有成大的「大一到大四不分系」學程【註2】,大多都是讓學生入學時「不用考試」(僅成大有考試名額)也「不用選系」,只要先選主修的方向,未來幾年都可以再轉換,大學四年就按自己的興趣和專長自由選課(文後以「不分系」統稱)。

目前各校的實驗學程,在概念上都有點接近史丹佛大學Open Loop計畫對未來大學的想像,認為在2100年已經不再區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而是讓每個人以自己學習速度和生涯規劃把大學分為三個階段:校準(calibrate)6~18個月、提升(elevate)12~18個月、活化(activate)10~18個月。學校過去以大樓分割學術專業,未來將根據需求、重組專業和技術來打造彈性的學習基地:

「未來的學習,不是攸關你知道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所學。未來的學生不是說我大學念什麼系,主修和副修為何?而是思考我的所學,對世界有什麼貢獻?」

不分系的學生有什麼「特質」?

台灣這些全新的學程可說是自由到讓人心動,但也不禁好奇都招收了什麼樣的學生?以交大「百川學程」第一屆17位學生來說,共錄取實驗教育2位、自學生3位、美國學校2位,還有7位來自普通高中、2位國外回來的和1位高職生。

另一位百川學程的學生郭庭瑋分享道,面試的時候教授會一直追問,「這件事做完,下一件事做了什麼?下一件事做完,你又做了什麼?」也就是說,老師們很重視學生有沒有持續在某件事情上規劃和執行,以及每次獲得或失敗又是如何重建、或延續的。

負責面試成大不分系的教授蘇文鈺則表示,關鍵就是要一個接著一個問題問,「問到底,問到你倒,問到時間結束」,雖然他自認沒有問很難的題目,但也曾有兩個學生在過程中哭了出來,其中還有一位家長來投訴。

交大教育所的吳俊育教授不但參與百川學程的面試,也在這一年透過期初、中、末的問卷和訪談來分析這些學生的學習成效,研究結果顯示:

這些學生的「恆毅力」(Grit),也就是對於你想做的事情的熱情、持續度的程度,都比同年級的學生來的高很多,他們的恆毅力大約等於25歲以上成人的程度,有點像是已經進入職場的人的狀態。

研究也顯示,這些學生更擅長「數位學習」,透過線上、雲端等尋找學習資源,但花在網路上的時間多了,卻沒有因此被社群軟體分散注意力,因為他們目標性很強、知道自己要什麼,任何會影響學習的因素都會被排除。

「老實講,他們學業成績不特別好,不太在意成績高不高,也不見得在乎自己有沒有『過』,他們更在意的是『我有沒有學到東西』,常常上課之後覺得沒用、跟預期有落差,退選也就更毅然決然。」吳俊育進一步解釋。

清大實驗教育方案總導師陳素燕也描述道,「這些學生每天都很忙,忙著做自己認為很有意義的事情。而他們所做的一切,不是為了成績,而是為了自己相信的事。」

不分系的學生「比較爽」?

有趣的是,談起建志(化名)的兩難,吳俊育坦承,「在選才的時候就已經預見有些同學會遭遇這樣的困境,現在的問題是,交大資源和個人恆毅力能不能讓他們撐過去?」至少,在當年從備審資料裡,教授們看到的,是他們過去對於自己熱情的事物都曾付出超越同儕的努力與堅持。

吳俊育語重心長地說,這些學生跟一般科系的學生最大不同,就是他們無法依照專家規劃好的從A到B到C到D一路走下去,而傳統的路是最舒服又省力的,「雖然有些人還是唸得很痛苦,可是你至少不用選擇。如果變成『不分系』,你除了有原本的痛苦之外,還多了選擇的折磨,也就是說,自由的代價,痛苦也是雙倍的。」

不過,這些「痛苦」不只是這些學生才有,而是每個人必經的路(痛)。

青輔會(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前身)曾在〈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中發現,應屆畢業生超過4成說如果重來不會就讀原科系,主因就是「性向興趣不符」和「畢業出路不如預期」,若把兩者加起來,表示應屆約3成在畢業前才知道原科系與自己職涯方向不符。
yes123求職網與《遠見》也針對上班族調查,若有機會重讀大學有47.5%會換科系;還有高達55.4%上班族認為,第一份工作無法學以致用,工作8年之後,學用落差還提高至62.7%。yes123求職網公關副理楊宗斌指出,這表示多數人在大學階段未能確定職涯方向。
圖一、不分系2_工作區域_1

由此可見,探索性向和興趣、培養不只一個專長、要依照興趣走還是就業(薪水)考量,我們每個人就算不在求學階段去抉擇,畢了業、進入職場之後依然要面對。

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就曾指出,台灣教育的真正挑戰,「是孩子根本沒有時間去探索,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只會跟著大家盲目地擠窄門⋯⋯只有找到自己的方向、熱情,才是讓他一輩子保持動力、比別人更有機會成功的關鍵。」

吳俊育也強調,這些百川的學生所遭遇的折磨和苦難,絕對比其他入學管道的學生多更多,除了修課,大一到大二每個學期都要做一個專題、還要經過嚴格檢視,「我要知道他們這學期學到什麼,都要學以致用,畢業專題要先提計畫書、整合資源,最後要執行出一個產品。或許他們入學的時候很開心,有『爽爽過』嗎?我是覺得沒有,但我相信他們可以撐到最後。」

不分系怎樣算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