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教養》:教育現場日益「中產化」,悖離了「把每個孩子帶起來」的目標

《拚教養》:教育現場日益「中產化」,悖離了「把每個孩子帶起來」的目標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社會中蔓延的教養焦慮,不僅讓個別父母感到不安全,在許多方面也增加了社會集體負擔的成本。當親職變成愈來愈辛苦、昂貴、困難的任務,年輕世代愈來愈遲疑是否要成為父母,甚至不想進入婚姻或伴侶關係。

文:藍佩嘉

【結論:不安的親職】

(前略)

  • 教育過程中的家庭優勢

教育體制是促進社會流動的「階級翻身之鑰」,還是鞏固不平等的「階級複製之鎖」?學校的日常運作,包括老師對家長的期待與要求、家長在學校的參與以及親師互動,是平衡或強化了學生的「家庭優勢」?

近年來台灣教育體制推動改革,以西方為鏡,引進鼓勵家長參與、入學管道多元化、申請甄試入學等方式,這些制度企圖促成學生的多元學習與校園的開放民主,但也可能無意中擴大教育機會與學習資源的家庭落差。

國家和學校等機構,在階級不平等的社會場域中扮演重要的節點。隨著中產階級家長團體的倡議,不論是學校課程對家長的期待,或是相關國家法令與管理(如兒童保護、親職教育、發展監看等),逐漸把「密集親職」和「兒童中心的家庭生活」視為理想的教養腳本。「全人教育」、「國際化」也成為主流教育體制崇尚(雖然未必落實)的學習目標。經濟和文化資本不足的父母,如果不能配合家長參與學校活動、協助孩子學習等中產階級規範,經常會被學校或國家認為是不適任或不盡責的父母。

中上階層父母積極參與校園事務,一方面將更多的家庭資源帶進學校,協助其孩子的學習或升學,但另一方面,由於階級優勢的家長發聲量大,老師必須集中精力符合他們的期許,相對漠視弱勢家庭與學生的需求。少子化的人口壓力讓學校經營倍感壓力,校方更重視會考成績、才藝競賽,強化拔尖競爭的主流價值。結果,「教育現場日益朝向『中產化』的趨勢,悖離了『把每個孩子帶起來』的目標。」側重中產階級價值的學校文化,不僅讓「自然長大」的教養方式變得有問題,也造成勞工階級父母的教養文化矛盾:當他們期盼孩子成就社會流動時,往往必須否定自身階級文化與身分的價值。

雖然本研究並未包含長期追蹤的資料,無法探究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未來社會流動機會的具體效應,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家庭教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子女的階級慣習養成。經濟學者沈暉智與林明仁利用財政部的稅務資料,發現親代的收入、資產愈高,教育支出也愈高,而子代愈容易就讀公立大學、頂尖大學。

中產階級教養模式與當前教改論述之間的親近性,也間接限制了勞工階級的流動機會。例如,大學推甄的資料申請與口試過程,對資本文化高的家庭來說比較容易準備、甚至有競爭優勢。大學入學方式與選填志願的複雜化,也對弱勢家庭子女不利。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家長的階級背景,可能強化不同學校之間的資源落差,但如果家庭優勢可以被轉化為學生集體的資源,也可能緩和同一個學校內部的階級不平等。

我指導的碩士生葉馥瑢,採取田野研究的方式,觀察兩所公立高中舉辦與甄試入學相關的輔導活動。其一是家長多數來自專業中產階級的明星高中,其二是家長社經地位偏低的社區高中。在明星高中裡,多數家長是高學歷的專業者,其中不乏大學教授。學校輔導室積極動員這些家長,協助學生「模擬面試」。家長透過積極參與學校活動,形成了緊密凝聚的班級系統、經費與人力豐富的家長會。明星高中的校友,也提供關於大學科系的第一手資訊,並為該校累積了豐富的推甄資料庫,供學弟妹參考。特別值得注意的,整合進學校組織運作的家長資本與校友資本,可能加惠校內的經濟弱勢學生。

位於都市邊陲的社區高中,由於多數家長沒有念過大學,難以提供孩子關於大學科系的資訊,他們的學校參與、親師互動也相對薄弱。因為校內的文化資源與社會連帶有限,輔導室只好聘請校外甄選顧問機構的師資協助,但提供的資訊未必準確。在學校系統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往往是校內具有家庭優勢的學生,較積極地利用輔導室的諮詢得到協助,反而強化了該校內部的階級不平等。

中產階級很容易把不平等想成是「他們」的問題,不論是同情遠距相隔的偏鄉或都市邊緣的社區缺乏足夠的資源,或是批評窮人由於文化視野或生活習性的限制因而難以脫貧。這樣的思考讓我們迴避了面對以下事實:弱勢家庭的教養困境,其實跟中產階級教養孩子的方式息息相關,換言之,我們的花園,跟他們的廢墟,實是社會的一體兩面。社會不平等其實是人人參與打造的關係性構成,這樣的論點並不是要讓優勢階級感到罪惡,而是強調,跨越階級界線來建立同理、瞭解與結盟,對於打造一個理想的社會何等重要。

為何保安策略讓我們更不安全?

當今的世界讓人們更容易相互連結與跨域流動,但這樣的未來似乎也變得風險四伏和難以預測。父母們努力保障孩子們的安全,然而,他們的教養策略卻經常衍生非意圖的後果,甚至落入非預期的困境。例如,家長過多的規畫與介入,反而削弱孩子的創造力或自主性;立意良好的多元學習,變成追逐認證的多元補習;雖然想要孩子快樂長大,但焦慮感讓父母執著於僵固觀念,反而使得自然成長的規畫相當「不自然」。

焦慮的父母對子女生活的過度介入,也經常造成孩子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台灣的追蹤調查資料顯示,學習成就愈佳的學生,其身心症、焦慮抑鬱的狀況都更為明顯,反而是學習成就差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最佳。相關研究也發現,來自高社經地位家庭的青少年,往往感受到父母較強的期望與壓力,對於心理健康造成壓力。弔詭的是,親子間加強的情感連帶,反而有可能強化家長的「軟性權威」與對孩子的「情感勒索」,不僅壓抑了孩子自主發展的空間,也可能讓他們更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