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只要有移工在的地方,就會有虐待、迫害等事情發生。如果沒有人能站出來發聲,各國政府就不會在意這群人。」談起移工國際存在的重要性,台灣分會主席 Gilda Banugan 如此說道
除了One-Forty外,在台灣關注移工議題的非政府組織(NGO)不少,但大多都是台灣人發起的。其實,移工自身的號召力很強,基於同鄉情誼而成的組織也很多,不只會定期聚會、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更會在必要時刻為了自己的權益挺身而出。
移工國際台灣分會(Migrante International Taiwan Chapter)便是其中非常活躍的組織。
與這個組織相識在訪談Francia當天。一行人跟著Francia來到辦公室,全都毫無保留地跟我說著各自的故事:遭仲介惡性剝削、被雇主虐待與騷擾……,種種聽了令人不禁鼻酸的經歷,成了他們聚在一起更加勇敢的原因。

從移工國際到台灣分會
移工國際(Migrante International)緣起於1995年,一名在新加坡擔任家庭幫傭的菲律賓移工,遭指控謀殺另一名移工而被判處死刑;過程中,菲律賓政府的種種不作為使得所有海外菲律賓移工(OFWs,Overseas Filipino Workers)群起抗議,並於隔年正式成立「移工國際」。
20多年來,移工國際秉持著5大核心目標與計劃:「權利與福利(Rights & Welfare)」、「運動與倡議(Campaigns & Advocacy)」、「教育與研究(Education & Research)」、「網絡與遊說(Networking & Lobbying)」、「跨國界團結(International Solidarity)」,在全球超過 23 個國家,成立兩百多個會員組織;而「台灣分會(Taiwan Chapter)」便是其中一員。
「只要有移工在的地方,就會有虐待、迫害等事情發生。如果沒有人能站出來發聲,各國政府就不會在意這群人。」談起移工國際存在的重要性,台灣分會主席Gilda Banugan如此說道;然而,他卻接著無奈地表示:「即便現在我們已經站出來了,難過的是我們的政府卻仍繼續打壓我們。」

雖然面臨很多困境,「移工國際台灣分會」仍持續為在台灣工作的移工發聲,希望各國政府、社會大眾關注移工的權益問題;同時也對內提供移工社群力量的支持與法律諮詢等服務;此外,也會舉辦各式體育、文化交流活動,讓移工們能一解思鄉之愁,更讓台灣人認識菲律賓的文化。
我們得以在很多移工議題領域中看見「移工國際台灣分會」的蹤跡。他們積極與其他移工團體合作,成功推動移工權利法案:如《遠洋漁業條例》讓不受勞基法保障的外籍遠洋漁工得以享有基本薪資與休息等權利;廢止《就業服務法》第52條「每3年需回國1日」的「3年條款」規定,讓移工得以免下高額仲介費等。
聽著Gilda侃侃而談他們所做的努力與成果時,我差點忘了十年前的他也是這個不公平體制下的受害者。過去的痛楚並沒有擊垮他,反而讓他堅強地為所有移工爭取應有的權益,「即使我在台灣的契約結束回去菲律賓了,『移工國際台灣分會』會持續為了移工權益發聲,而我也會繼續為了終止勞力剝削與被迫出國工作等問題努力!」
起義,為了更好的制度
訪談結束後,他們跟我說他們正在籌備今年3月底的「十億人起義(One Billion Rising)」(本文原刊於4月26日),邀請我去看他們的歌舞表演。之後,我陸續在臉書上面看到他們練舞的直播,持著滿懷的期待於當天到了北車大廳的現場,卻直接被冷肅的氣氛逼著收起笑容。

移工們身著紫色T恤站成一排,Gilda等人輪流帶領大夥高喊口號與訴求。「十億人起義」這個全球性活動的名稱緣起於世界上約有十億名女性曾受暴,希望大家能更重視女性權益;在台灣的移工則透過這活動,呼籲社會關心女性移工所面臨的虐待、騷擾等問題。
這已經是移工所發起第7年的「十億人起義」。今年以「為了更好的制度起義(Rising for the better system)」為名,提出六大訴求,包含外籍家庭看護工納入勞基法保障、移工納入長照體系、享有勞保與特休、制定完善的加班費制度、禁止不法仲介費等。
由於音響設備故障,每個人必須臉紅脖子粗地聲嘶力竭才得以在嘈雜的北車大廳佔有一席之地。那樣的聲音裡蘊藏了無奈、憤怒、期待等多重複雜的情緒,不知為何地,拿著手機錄音的手微微顫抖了起來。北車是個重要的交通樞紐,每日吞吐千萬人的日常,又有誰會佇足傾聽這些積累已久而沙啞的吶喊呢?
正當我沉浸在無法言喻的感傷裡時,「紫色大軍」們將標語擺在前方的地板上,開始上演一場家務移工遭受不當對待的行動劇。劇情配上音效令人十分震撼,短短幾分鐘後演員們再次轉換陣型,擺好姿勢為接下來的舞蹈準備。

讓我意外的事情便這樣發生了。這是一首輕快的樂曲,無論是扮演什麼角色的人,全都收起剛才劇中或哀傷或憤怒的情緒,開心地舞動肢體,過程中還不忘面帶微笑,即使他身上仍貼著「沒有休假的家庭看護」的角色自述。
第一階段表演結束,我上前向Gilda打聲招呼,同時也表示對這段表演的喜愛,「好開心可以在這裡看到你,不好意思我們的音響有點壞掉。」我正打算回應這個道歉時,一旁的菲律賓記者便將他拉去採訪了。
在一團又一團小圈圈中,我看見遠處的Francia;近乎同時地,我們朝彼此的方向跑去。我們東扯西聊地談著天,突然他跟我說:「我下禮拜要回菲律賓!」我驚訝的表情讓他接續著說:「因為我兒子高中畢業,得了一個很有榮譽的獎,他希望我可以跟他一起領獎。」

這是Francia 5年內第一次回家,他剛來台灣的時候孩子還只有3歲。身為一名母親,總希望可以參與到自己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典禮儀式;但對移工而言,這或許是個奢望。回家必須向公司、雇主溝通協商請長假,並非所有人都能如願地返鄉。我在Francia臉上看到他對孩子的驕傲以及即將與家人團聚的喜悅。
「咦,下一段表演好像要開始了耶!」我提醒Francia,他趕緊回頭加入舞群中,繼續加入那樣興高采烈的氣氛裡。
我這才了解,高聲疾呼與歡騰舞動之間是不矛盾衝突的。怒吼是為了讓大家聽見他們的心聲,看到他們的處境;歌舞則是他們告知世人:「即便這個社會充斥著不平等,即便你們待我們不是很好,我們絕不會消極以對。因為我們永遠有愛我們的家人、朋友與文化,我們會為了他們與自己,繼續帶著歡樂與勇氣向前行。」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