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不爽不要做」和「酸民考不上」,我們可以從長榮罷工學到更多

除了「不爽不要做」和「酸民考不上」,我們可以從長榮罷工學到更多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次網路上沒有流傳誇張的旅客拍桌叫罵畫面,民間支持的聲量也不小,本次罷工落幕後,資方該多多傾聽工會,罷工員工在溝通上可以更細膩,身為普羅大眾的我們,也該學著就事論事。

文:陳敏莉

長榮罷工迄今近一週,網路上兩邊陣營展開對罵,有人說空服員不厚道,就會被認定是資方打手、奴性堅強,連有限度的支持,都會被質疑。

話雖如此,也有人認定職業工會不單純,談判技巧之不純熟,才讓外界對此次罷工多顧慮,認為這一仗如果工會贏了就是工會的漂亮一仗,輸了,反是空服員自負成本,因此也讓工會的存在開始扯上陰謀論,甚至公司派的人大喊工會鴨霸,工會派的人則覺得公司出盡奧步。

撇開這些爭議,身為一名前航空業從業人員,先要讚許長榮航空的空服員願意站出來罷工。

長榮航空的威權統治,是業界有名的,在華航沒加薪前,長榮普遍待遇被認為比較好一點點,但那是「應得的」,因為她們服務流程比人累、輪班密度比人高、公司制度和風氣更讓人心累,在這樣的情況下,她們還願意戴著口罩、躺在瑜珈墊上席地而睡,顯然是對公司有非常大的不滿。

但這次我們除了兩邊對陣叫罵外,有沒有別的思考層面呢?

長榮空服員罷工第4天(2)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勞方和資方各有各的道理,但工會應該再講「更清楚」一些

我們不妨參考有多次罷工紀錄的香港國泰航空。最近一次空服員喊要罷工是2015年,當時他們這樣處理:

國泰空服員預計8月最後兩週罷工,但在5月底就在中環街頭發傳單,請市民做好心理準備。而幾度協商過程中,工會甚至一度動員空服員在國泰城前靜坐。此舉當然讓國泰資方最後低頭,因為不只媒體大篇幅報導,旅客也會開始改票,收到的宣傳效果不僅大,也較能獲得大眾諒解。

反觀本次長榮的事件,工會雖在6月6日獲得罷工權,卻在取得罷工權後的第一次協商破裂後,直接宣佈罷工,更何況,直播中只討論了第一項日支費,工會沒得到滿意結果就帶領空服員罷工,除了引來旅客一片不滿以外,也讓原本支持的人,甚至可能是滿心期待想藉由投票取得罷工權,讓工會有更多籌碼,卻不見得真的想要罷工的空服員來說都是錯愕,更沒有時間讓輿論發酵,讓大家看看已經以罷工為籌碼來協商,資方卻還是每一項都堅決不肯讓步的樣貌。

畢竟對於空服員和工會,事前爭取更多的支持才越有利,有了社會的支持,才讓資方更有壓力,才不需要淪落到叫囂「你又考不上」,或是「已經通知了但根本沒人注意這新聞」。

長榮空服罷工 工會成員桃園靜坐占車道(1)
Photo Credit: 中央社

簡單來說,這次工會給人的感覺似乎太過理想,沒有準備後路,畢竟罷工是協商破局後最不得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尤其,這次和三年前華航罷工最大的不同是,華航的罷工主要是「原有的福利被縮減」,所以師出有名,也因為華航有官股成分,對於工會的條件當然是全吞下去,以求盡速落幕。但在長榮航空的案子裡,工會既然已經知道自己要面對的是一個以舊思維管理的企業,八大訴求裡樣樣都是新增項目,談判過程中,有沒有想過底線要守住哪,哪些不能讓步,哪些可以和資方妥協?每一個訴求又真的是全部都有理據,必須寸土不讓的嗎?

  • 日支費提高到150元的緣由,應該早點說清楚

比方協商第一項就破局的日支費。為什麼一定是要提高到150元?資方提出的替代方案飛安獎金和這差距有多少?尤其這項日支費是在華航罷工期間,長榮資方主動提出從60元變90元,三年後資方再一次答應從90元直接加到150元的可能性有多少?看結果,工會在罷工一週後退守,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在取得罷工權後的第一次協商好好談,而把這些空服員暴露在危險之中?

這一點訴求,也可以和國定假日出勤獎金一起來看。

航空產業競爭激烈,尤其是現在票價越來越低,但為了作出差異性,服務要講得更精緻。航空產業其實毛利越來越低,攤開長榮財報來看,去年獲利約65億,但其實獲利不到投入資產的3%。而且這項福利,連許多知名航空(比方阿聯酋)也沒有類似規定,待遇優渥的美國籍航空也不是間間都有,工會和資方能溝通出比方重大節日日支費提高的替代方案嗎?(大家這次最愛拿來類比的國泰航空是聖誕節出外有雙倍晚餐零用錢,但農曆新年、端午等等則是沒有的)

  • 工會自己的底線必須堅守,但也須預先防範外人的誤解

而在這次工會提出的訴求中,工會提出參與公司治理、公假、變更勞動條件協商等(訴求3、4、7、8),這都是可以看出工會保障會員的決心和希望,但既然工會已經知道自己這次面對的是私營,又是作風相對保守的企業,工會有沒有想過這麼劇烈的變化無法被接受。

當然,工會不願意被摸頭,而是希望參與制度,替前線人員改善不平等待遇,這個精神絕對不能讓,但考量到企業文化,如果要訴求這點,更該在取得罷工權後多次協商直播重點討論這議題,讓輿論發酵。

至於每班人力限縮在兩名外國籍組員,可以防堵長榮用部分薪水較低廉的外籍組員取代本國員工。但如果這樣的精神能實踐,一定要限縮在兩名以下嗎?如果當有空服與乘客間有語言障礙時,這條規定能不能有彈性呢?尤其有了這條又有禁搭便車條款(雖然也願讓步了),就易產生外人覺得工會只歡迎「台灣人會員」,而且是要好好聽工會話的會員的樣貌。

  • 許多講清楚就能獲得支持的訴求,卻沒聽到該有的聲音

而平常和大眾最相關的飛安問題與空服過勞問題,被工會以九條航線希望改成過夜班的形式呈現,也不夠細膩。

台北—東京等九航線希望改採過夜班的訴求基於「因為只要一延誤,組員們很容易超過勞基法上限12小時。」但資方希望只有冬天是這樣(因為冬天要除冰,很容易延誤),那麼工會有想過其它備案嗎?畢竟這牽涉飛機調度安排,飯店安排,成本考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