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有故事的唐詩》:唐代詩人宅男之首,難得出遠門又遇上悲慘事

《有故事的唐詩》:唐代詩人宅男之首,難得出遠門又遇上悲慘事
Photo Credit: 晚笑堂竹莊畫傳, 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最偉大的詩人不僅有一般詩人擁有敏銳的詩歌嗅覺,更重要的是,他擁有一顆對淚水和疼痛最敏感的心,特別是對別人的淚水和疼痛的敏感。

文:夏昆

誰是唐代詩人中的宅男之首?
好不容易出遠門的他卻遇上什麼悲慘事?

大唐王朝是一個自信開放的朝代,疆域也十分遼闊,全盛的時候,國土面積達到一千兩百三十七萬平方公里,遠超過我們今天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或許正因為如此,大多數唐代詩人都是很厲害的旅行家,他們的足跡幾乎遍布整個大唐疆域。

比如,李白生長在四川,但是他一生遊歷了陝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蘇、山東等地;杜甫出生在河南,但是他也遊歷過山東、江蘇、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地。而像岑參這樣的邊塞詩人,更是走出玉門關,到達遙遠的西域。這些詩人旅行家,一手拿筆,一手握劍,說走就走。他們壯遊天下、飽覽河山,為我們留下無數美麗的詩篇。

可是,萬事總有意外,有這麼一位詩人,他五十多歲的一生,絕大多數時間都沒離開過自己的故鄉襄陽,只有在四十歲的時候到長安考過一次進士,結果沒考上,於是他就到吳越去遊玩幾年,然後又回到襄陽,一直到去世。比起那些詩人旅行家,完全可以算是宅男了。

他就是孟浩然。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但是大家都更習慣稱他的字,這在古代叫「以字行」。孟浩然出生在襄陽,這裡的青山秀水陪伴著他成長,他用自己的詩歌去描繪這些美麗的山水,所以,他也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與王維齊名,後代合稱「王孟」。

也許是故鄉的山水太過美麗,也許是田園生活太過悠閒,孟浩然從出生到四十歲就沒有離開過這裡。到了四十歲的時候,他突然想自己應該去京城考一下進士。前面我們說過,唐代的進士科考試前,考生們要去拜訪達官貴人,請他們引薦。孟浩然想,自己認識哪些達官貴人呢?然後他就想到了一個人——王維。

於是,孟浩然整理好行裝,興沖沖來到京城,找到了王維。王維看見好朋友來,十分高興,就留他在自己家喝酒,談論詩歌。這一天晚上,兩個人正談得起勁,突然僕人傳報:皇上駕到!當時的皇帝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皇帝的突然到訪讓王維措手不及,孟浩然更是慌了手腳。

情急之下,王維就讓孟浩然躲在床底下。唐玄宗進來之後,王維又不敢隱瞞,只好稟告皇帝,說他的朋友孟浩然來訪,不知道皇上駕到,來不及躲避,現在就趴在床下呢。皇帝一聽,很高興地說:孟浩然我知道啊,他的詩寫得很好,請他出來見駕吧!

孟浩然從床底下出來後,唐玄宗說:我早就聽說你的詩名,你把你最近寫的詩給我念一下吧。於是孟浩然就開始給皇帝朗誦自己寫的詩。誰知道他唸到自己一首題為〈歲暮歸南山〉的詩時,皇帝不高興了。因為這首詩裡有兩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意思是我沒有什麼才能,所以皇帝不要我;我又老又多病,總是拖累別人,所以朋友也跟我疏遠了。

皇帝很不滿地說:「你自己不來找朕求官,卻說朕不要你,這不是誣陷朕嗎?」

據說就是因為這個,孟浩然才沒有考上進士。

落榜的孟浩然十分鬱悶,他覺得無顏回故鄉,於是想先到吳越(今浙江、江蘇一帶)去散散心。特別是江蘇的揚州,那可是當時唐王朝最繁華的城市,素有「揚一益二」的說法(「益」指的是益州,今天的成都)。

孟浩然從長安一路走到湖北武漢的黃鶴樓,然後準備乘船東下。孟浩然雖然是個宅男,但是他的朋友卻遍及天下,其中很多都是著名的詩人,如王維、李白、王昌齡、杜甫等。所以,當他要離開黃鶴樓去揚州的時候,就有一位朋友為送別他寫了一首詩,而這首詩也成為千古名詩。這位朋友就是李白,這首詩就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宅男孟浩然雖然一輩子都沒能考上進士,但是他有這麼多詩人朋友,得到他們的幫助與關心,應該也是沒有遺憾。

唐詩小帖:揚州是唐代著名的大都市,有哪些文化名人與揚州有關係?

揚州,位於江蘇東部、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古稱廣陵、江都、維揚,建城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四八六年。唐代時,揚州是非常繁華的大都市,被稱為「淮南第一州」。而且揚州還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與很多文化名人有緊密的聯繫,如宋代著名詞人秦觀就是揚州高郵人;唐代著名詩人、被稱為「孤篇橫絕盛唐」的〈春江花月夜〉作者張若虛也是揚州人;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揚州為官多年;晚唐詩人杜牧更是在揚州為官十年,留下無數美妙的詩篇;宋代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也在揚州為官多年,至今揚州還有他主持修建的平山堂;歐陽修的學生——宋代大文豪蘇軾也曾在揚州為官,還主持修建了谷林堂。後代的石濤、鄭板橋、汪中、汪曾祺、朱自清等都跟揚州有解不開的聯繫。

孟浩然的〈春曉〉為何能成為最有名的詩?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

中國的詩歌源遠流長,先秦的時候,就出現了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戰國時,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又創造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楚辭。從這以後,每個朝代都擁有具有自己代表特色的詩歌,比如漢魏有樂府詩、南北朝有山水田園詩、唐代有唐詩、宋代有宋詞、元代有元曲……

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在儒家的五部主要經典《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中,《詩經》也排在第一位,可見古人對詩歌教育是十分重視的。

正由於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詩教的傳統,所以很多孩子第一次接觸詩歌往往不是來自學校教育,而是自己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啟蒙。

比如下面這首大家都十分熟悉的詩: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首詩之所以成為很多父母給孩子講的第一首詩,原因有兩個:第一,它沒有高深的詞語,沒有晦澀的典故,沒有文人的學究氣,孩子很容易理解。

詩人在一個春天的早晨醒來,陽光已經透過窗戶,照進了房間,婉轉的鳥鳴用大自然的語言告訴詩人,這是一個萬物萌發、生機勃勃的季節。可是,詩人卻十分「不識時務」地想到:一夜風雨,大概有很多花被打落了吧?

第二,這個原因也許父母們自己也未必知道,那就是:從這首詩一開始,就在孩子的心中播種下善良的種子。

這是一首傷春詩。所謂傷春詩,指的是古代詩歌中感嘆春天短暫、美好易逝的一種詩。傷春詩並不是自作多情,更不是無病呻吟,而是代表了一種很珍貴的情感——對美好的珍惜,對自然的熱愛。

中國歷史上的傷春詩很多,但最著名的可能就是這首了。

這首詩妙就妙在整首詩只有四句,卻形成了由快樂到悲憫、由閒適到沉思的轉換。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悲憫和沉思不是(至少不直接是)對自己命運的嗟嘆和感傷,不是對自己命運波折的埋怨,而是對「毫不相干」他者的同情,甚至,這裡同情的對象並不是人,而是一個那樣不起眼的事物,一棵草,或是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