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唐詩》: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的借古諷今

《有故事的唐詩》: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的借古諷今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古人寫詠史詩並不是簡單地對歷史事件發出感嘆,更多的是借古諷今,表達自己的思想。那麼李商隱為什麼要寫〈賈生〉呢?其實,這跟他自己的命運經歷有關。

文:夏昆

李商隱為何寫〈賈生〉來借古諷今?

「生」是古代對年輕男子的稱呼,多用於讀書人。比如這個人姓李,我們就稱他「李生」。杜甫有一首寫李白的詩就說「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當然,別的姓李的人我們也可以稱為「李生」,這個詞並不是李白獨有。但是,在歷史上,有個姓賈的人卻把「賈生」這個詞獨占了,一說起賈生,人們就都知道是在說他,而絕不會是別人,這個賈生是誰呢?

他就是西漢的賈誼。賈誼為什麼被稱為賈生?這要從司馬遷的《史記》說起。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到西漢武帝,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司馬遷寫《史記》,帶有很濃重的個人好惡色彩,他對自己喜歡的人就使用尊稱,比如項羽名籍,字羽,但司馬遷不稱他的名而稱他的字,因為在古代稱字是對對方表示尊敬。同樣,屈原名平,字原,出於對他的尊敬,司馬遷也稱他屈原而不是屈平。此外,司馬遷經常將兩個時代不同但是他認為命運相似的人合在一起作傳,和屈原並列的就是賈誼。

屈原和賈誼,一個是楚國貴族,一個是漢代官員;一個貴為三閭大夫,曾起草楚國憲令,一個是西漢的太中大夫,曾向皇帝進獻無數定國安邦之策。屈原死後七十八年,賈誼才出生,應該說,兩個人是沒有什麼直接關係的,但是,司馬遷卻將兩人並列,作〈屈原賈生列傳〉,不僅表現司馬遷對賈誼才華的高度認同,也說明,在司馬遷眼裡,他們的命運是有著某些共同點。

賈誼是洛陽人,年少即以博學而聞名郡中,河南太守吳公被提拔為廷尉時,向漢文帝推薦賈誼。於是文帝招賈誼為博士。

漢代的博士就是向皇帝提供國事諮詢的,當時賈誼才二十出頭,是最年輕的博士。每次皇帝要求大家商討國家大事時,各位老先生還沒說話,賈誼就第一個發言,弄得老先生們只好在他說完之後尷尬地笑笑,說:「小賈的觀點就是我想說的啊!」並且大度地表示出對他才華的欣賞。漢文帝也十分欣賞賈誼,於是一年之內就破格提拔他為太中大夫。獲得皇帝賞識的賈誼更是意氣風發,積極參與朝廷大事,也越來越得到皇帝的信任,於是,漢文帝打算再提拔賈誼,讓他擔任公卿之位。但是,皇帝的建議卻遭到前所未有的阻力。

這麼一個年輕人,居然剛當官不久,就要超過一幫老臣,這是老臣們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於是,在皇帝透露出提拔賈誼的想法之後,老臣們紛紛上書,強烈反對。皇帝沒有辦法,只好放棄。而且此時,由於老臣們的忌恨,賈誼在長安也待不下,於是,漢文帝讓他離開長安去長沙,擔任長沙王的太傅,也就是老師。

被攆到長沙的賈誼陷入人生的低谷。他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才華蓋世卻要被人陷害。長沙在戰國時屬於楚國,這讓賈誼想起楚國一個跟自己有著相同命運的大臣——屈原。於是,賈誼寫下〈吊屈原賦〉,用悼念屈原的方式來抒發自己對命運的不忿。

賈誼到長沙一年多後,漢文帝十分思念他,於是把他召進宮裡,跟他聊了大半夜,越聊越起勁,漢文帝多次把自己坐的蓆子往前挪,想靠賈誼近一點。

大家一定會想,賈誼如此受皇帝賞識,後來一定飛黃騰達了吧?並沒有,因為皇帝跟他聊的並不是什麼治國安邦的大事,而是神仙鬼怪之類的無稽之談!

賈誼的命運仍舊悲苦。後來,他改任梁懷王的太傅,可是梁懷王不小心騎馬摔死,賈誼覺得自己沒有盡到做老師的責任,不久也鬱鬱而死。

賈誼的才華讓人欽佩,而他的命運也令人同情。古往今來,無數詩人曾經寫詩評論賈誼。比如王安石寫〈賈生〉說:「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毛澤東更是認為賈誼因梁王墜馬身亡導致自己鬱鬱而死是不值得的:「梁王墮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一生。」而評論賈誼最有名的一首詩,應該就是李商隱的〈賈生〉:

〈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宣室,原來指漢朝皇宮的宣室殿,這裡代指西漢朝廷。第一句是說朝廷到處尋找賢才,就連那些被貶的大臣也找到了。而在他們當中,賈誼的才華是出類拔萃的。可是,即使皇帝找到賈誼,跟他聊了一個晚上,期間甚至多次把自己的蓆子往前挪,也不過是枉然。為什麼呢?因為皇帝問的不是天下蒼生的大事,而只是那些神仙鬼怪的無聊之事。

這首詩也是一首詠史詩。前面說過,古人寫詠史詩並不是簡單地對歷史事件發出感嘆,更多的是借古諷今,表達自己的思想。那麼李商隱為什麼要寫〈賈生〉呢?其實,這跟他自己的命運經歷有關。

李商隱九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家裡生活很困難,作為長子的李商隱就支撐起整個家庭,透過替人抄書掙錢以補貼家用。後來,李商隱跟著一位叔父學習,十六歲的時候就寫出很好的文章,引起當時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的注意。令狐楚把李商隱收到門下,讓他和自己的兒子——後來擔任宰相的令狐綯一起學習,還救濟李商隱的家庭。在令狐楚的幫助下,李商隱在二十六歲的時候中了進士。可以說,令狐楚對李商隱是有知遇之恩的。

可是,後來李商隱的命運卻飽經坎坷,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李商隱年輕的時候,來到涇源節度使王茂元手下當幕僚,王茂元很喜歡李商隱的才華,就把最小的女兒許配給他。而這場婚姻正是李商隱坎坷的根源。

中唐之後,朝廷大臣分成兩派:一派是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的「牛黨」,另一派是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兩派輪流把持朝政,爭鬥不休。李商隱的恩師令狐楚屬於牛黨,而李商隱的岳父王茂元屬於李黨,是故李黨認為他是牛黨的人,而牛黨則認為他是叛徒。所以,李商隱不僅仕途坎坷,還被很多人看作是忘恩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