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江孟芝:努力不是一切,也要看見「不公平」的現實

回應江孟芝:努力不是一切,也要看見「不公平」的現實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有今日的成就,是自身的努力加上外在的因素,過度偏頗地倚重努力或是機運都會給人偏差的觀點。我對於這篇畢業演講傳達的訊息的擔憂,就是以此為出發點。

在OPT期間能找到工作就不容易了,結束之後要找到正職更是難上加難。美國企業若要僱用外籍留學生,需要每年多繳交「贊助費」,因此多數企業寧願找擁有美籍的人,也不要雇用有傑出能力的留學生。所以在這班逆境中,能夠獲得工作與穩定的收入,比起個人的履歷,更關鍵的是該企業是否願意在公司的財務報表上接受你的加入。

因此,當我一些來自台灣的大學朋友對我抱怨起在美國工作,職場上遇到的困難,我的反應是:至少你有工作和收入,我連抱怨的機會都沒有。我在畢業後,面臨職場失意時,終於認清社會的不公平。但是認清社會現實的不公平,不表示你就是在抱怨。相反地,當我們知道世界的不公平,我們會更珍惜自己擁有的東西,了解自身的特權,才有悲天憫人的情懷。

這則演講便是建立在以「努力」來合理化成功,而這個邏輯的危險,就在於我剛剛提到,對於現實生活不公平的認知。一方面,我們需要知道自己的成功不單是努力的成果,而是對周遭的人事物多一份感激;另一方面,我們也會對於大環境的影響有更多的認識,並且認清自己的成就,是否是社會不公平的其中一塊拼圖。當我們有這樣的關懷,就不會說出「靠一己之力償還了所有的就學貸款」這樣的話,因為我們知道社會的不公平,在第一步就已經阻止某些人申請留學貸款的機會,更讓許多人(包含美國大學生)一畢業即負債,就業的前10個年頭都在償還學貸。

人在困頓的時候,不免會充滿比較心態,想著別人的生活為什麼比較好;當生活好起來之後,這個比較心態便會消失,反而不會去思考為什麼有些人的生活更不好。這種情況下,憤世嫉俗是不同於怨天尤人的。特權不只是來自於海外留學的頭銜,而是一開始能出國唸書就已經是一種特權。面對不公平而產生的憤慨,可以是推動社會變革的力量。但是當我們認為「世界其實是公平的」,每個人只需要努力就可以達成願望,不免忽略真實的掙扎。

當你用「想學習就買書、想留學就申請經費、想繳房租就接案子」的例子來奉勸別人,你便陷入努力的迷思,誤以為每一個人的努力都會獲得相同的結果;這樣的迷思可以反過來譴責條件不一樣的人不夠努力:想留學為什麼不申請多一點獎學金?付不出房租為什麼不多賺一點錢?是不是你不夠努力,還是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立足點本來就不樣?

三、不是感激你做的選擇,而是感激你有選擇可做

因此,有選擇是一種特權。有的人無法選擇出國留學,有的人無法選擇簽證是否會批准,也有人無法選擇更加高薪的工作,在一年內還清學貸。當我們體認到自己握有什麼樣的本錢在努力時,才會更貼近現實,隨之而來的便是對生活的體會。不是感激我們做過的選擇,而是感激我們在一開始就有這些選擇可以挑。我在出國留學前就有一個選擇:留學或是繼續工作。之所以可以放心出國,就是因為經濟上沒有壓力,家裡的人可以讓我無後顧之憂地追尋自己的夢想。

當一個人的身長背景有人身付房貸,甚或有人身負重病,都會成為留學的阻力。考量到這些因素而無法出國的人,難道就不值得努力做自己嗎?另外,校園師長給予的幫助或是鼓勵也是意義重大。比如說我在申請美國研究所的時候,有幸有3位相當賞識並眷顧我的大學教授,願意幫我在申請期限前抽空撰寫推薦信,這是申請留學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呀。

我在研究所的時候,非常感激我多位教授的輔導,還有同儕的互助。在學生活需要的是這些人的支持,才能順利的完成學業,這可以說是一個人努力的結果嗎?許多人因為種種因素沒有辦法念完學位,例如我美國的博士班朋友遭受教授欺凌最後選擇退學,難道她在放棄前不夠努力嗎?這個世界是否有我們個人無法改變的不公平呢?

努力是必然的,但並非絕對的。作為留學生,我們其實可以充滿感激,感激我們有這樣的優勢可以出國深造。但同時我們也必須問自己,如何將這份感激化為行動。這也是我在一開始說到的,在努力與機運中間尋求平衡,繼而產生的價值觀。當我們知道自己的優勢與特權,我們如何回饋與貢獻?

作為留學生,我們其實有不少選擇,而回台灣永遠是其中一個選項。因此當我們看到有人說「回不去台灣了」,便是過度倚向大環境的影響,而消彌了自身努力的可能性,剛好與這篇文章形成對比。

因為社經背景的差異,因為生存條件的不同,有人沒有留學的選項,有人留學後沒有在國外工作的選項。而留學生的課題,也可以套用到我們一般生活的議題:我們隨時都在追求這兩者之間的平衡點。看清社會的不公平,並不會抵銷我們的努力。相反的,我們可以在這份認知上,了解自己與他人的距離,進而從自己的優勢位置出發,致力於消彌這些差異。換句話說,努力不一定是陳列個人的成就,而在於出自於這份認知的關懷與社會參與。如同江孟芝說的,我們都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不過,在理解外在環境的影響之後,我們能讓社會成為更好的地方。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