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讓科普大師用科學推理,替你解惑:要從什麼高度把牛排丟下來,才會煮熟呢?
作者:蘭德爾.門羅(Randall Munroe),xkcd網站的創辦人。大學畢業後,在NASA朗格里研究中心謀得「打造機器人」的工作;2006年離開NASA,專職畫網路漫畫。每星期都有幾百萬人瀏覽xkcd.com網站,專程為了看蘭德爾利用科普推理,為大家解決生活中各種光怪陸離的問題。
Q:要從什麼樣的高度把牛排丟下來,才能讓牛排在著地時已經煮熟?——發問者:艾力克斯.雷希(Alex Lahey)
A:希望你喜歡吃「匹茲堡半生不熟」牛排。而且你把牛排撿起來以後,可能還需要再解凍。
物體從太空返回地球時會變得非常熱。當物體進入大氣層,前方來不及閃開的空氣受到擠壓―—而壓縮空氣會使空氣變熱。憑經驗預估,速率大約在2馬赫以上,你就會開始察覺到壓縮熱(協和號客機的機翼前緣有耐熱材質,就是因為這個緣故)。
跳傘好手保加拿(Felix Baumgartner)曾從39公里的高空一躍而下,在30公里的高度左右達到3馬赫。這種速率足以使氣溫增加好幾度,但由於氣溫遠低於冰點,所以沒什麼差別。(保加拿剛跳下時,氣溫約為零下40度,這是個神奇數字,因為你不必特別聲明是華氏還是攝氏―—這兩種溫標的溫度剛好都一樣。)
據我所知,這個牛排問題原先在「4chan網站」落落長的討論群組出現過,但很快就分化成內容貧乏的物理學廢話連篇,還夾雜反同性戀毀謗,以致於最後不了了之,沒有明確的結論。
為了求出更好的答案,我決定進行一系列的模擬,看看牛排從不同的高度掉下來會怎樣。8盎司(約225公克)重的牛排,大小與形狀和冰上曲棍球的圓盤差不多,所以我根據《冰上曲棍球物理學》(The Physics of Hockey)第74頁提供的數據,來假設牛排的阻力係數。(那些數據真的是作者阿許〔Alain Haché〕利用某些實驗室儀器,親自測量出來的。)牛排雖不是曲棍球圓盤,但是精確的阻力係數對於結果其實差別不大。
由於回答這些問題,免不了要在極端的物理條件下、分析異於尋常的物體,我唯一能找到的相關研究,往往是美國在冷戰時期的軍事研究。(看來,哪怕是和武器研究只有一丁點關連的題材,美國政府都捨得砸下大把的銀子。)為了搞清楚空氣如何加熱牛排,我拜讀了許多有關「洲際彈道飛彈重返大氣層之鼻錐加熱研究」的論文。其中最有用的兩篇是〈戰略飛彈整流罩受空氣動力加熱之預測〉以及〈計算返回式飛行器之溫度歷程〉。
最後,我必須精確算出「熱在牛排裡的傳播速率有多快」。我先從工業食品生產的幾篇論文開始看起,這些論文模擬了熱在各種肉片裡的流動情形。看了半天,我才恍然大悟,想要知道以怎樣的時間配合怎樣的溫度,才能有效加熱不同層次的牛排,有一個方法簡單多了:查食譜。
《廚藝好好玩》是波特(Jeff Potter)的傑作,書中對於「肉類烹飪學」提供了非常棒的介紹,並且解釋了牛排在什麼樣的溫度範圍,會煮出什麼效果,以及為什麼會這樣。烹飪畫報出版的《做出好菜的科學》(The Science of Good Cooking)也很有幫助。
最後,我發現牛排會迅速加速,直到約30至50公里的高度為止,此處的空氣密度夠大,牛排從此開始減速。
隨著空氣密度愈來愈大,牛排掉落的速率會逐漸減慢。當牛排到達低層大氣時,無論牛排掉得多快,都會迅速減慢至終端速度。不管一開始的高度有多高,牛排從25公里的高度掉落到地面的這段距離,都得花上6、7分鐘的時間。
在這25公里的旅程中,氣溫大多在冰點以下,也就是說,牛排將慘遭無情冷酷的「颶風級」狂風蹂躪6、7分鐘。即使牛排在掉落過程中煮熟了,落地時可能還是得解凍。
當牛排終於到達地面時,終端速度大約是每秒30公尺。這代表什麼意思呢?想像一下職棒大聯盟投手使出投球的威力,把牛排摔在地上的樣子。就算牛排只有部分結冰,也可能一摔就碎掉了。不過,如果牛排掉進水裡、爛泥裡或樹葉堆裡,就有可能還是保持完好(我的意思是整塊牛排外觀完好,但未必好到可以吃。)。
從39公里高度掉落的牛排,可能無法像保加拿一樣突破音障,加熱效果也不太明顯。這倒不難理解――畢竟保加拿落地時,身上的跳傘裝並沒有燒焦。
牛排如果突破音障也不會有事。除了保加拿之外,也曾經有飛行員在超音速的情況下彈射跳機,而且還好好活著告訴我們事情的經過。
為了突破音障,你得讓牛排從大約50公里的高度掉落。但這樣牛排還是煮不熟。
還要再到更高一點的地方。
如果從70公里的高度掉落,牛排就會掉得很快,足以受到約180℃空氣短暫的「轟炸加熱」。可惜這空氣太稀薄縹緲了,此外轟炸加熱的時間維持不到1分鐘―任何有一點基本廚房經驗的人都可以告訴你,牛排放進180℃的烤箱烤60秒,根本烤不熟。
從100公里的高度(太空邊緣的正式定義)掉落,情況也不會好到哪裡。牛排速率超過2馬赫的時間有1.5分鐘,最外層可能會略微燒焦,但是熱度很快就遭到冷冰冰的平流層疾風取代,以致於牛排還是煮不熟。
在超音速與極音速(譯注:極音速也稱超高音速,速率在5馬赫,即5倍音速以上。)的情況下,牛排周圍形成的震波,可避免牛排飽受愈來愈強的風摧殘。至於震波波前的確切性質(還有作用在牛排上的機械應力),取決於8盎司的生菲力牛排在極音速下如何翻滾。我查過文獻,但是找不到任何相關的研究。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